微应用平台的国际合作创新教改模式
2019-12-23叶宁罗兰芳
叶宁 罗兰芳
随着国际间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开展,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已由重点先进高校逐步向一般普通院校转移,合作内容和覆盖专业不断增加,整体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基于国际教育合作的特殊性,尤其是语言学习与转换、师资供给与分配、教学内容导入和教学场所等条件的限制,使得国际项目的教学模式与国内传统方式存在较大差异,而要在较短时间内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具和场地,则存在较大困难,对于新时期的国际合作项目学生,本身对传统教学条件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更好地结合与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将国际合作项目的教学内容向微应用平台转换,能够对相关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较好的发展机遇。
一、国际教育合作发展与平台应用的现状
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持续开展国际间教育合作项目,首先开展项目的院校主要是部属重点院校和其他先进高校,进入21世纪以来,这些院校的国际项目逐步完善。其他一般高校也逐渐跟进,与各国的院校建立和开展各类型教育合作,其中较为普及的是3+1和2+2等跨国的不同学年多样化合作方式,即在国内和国外按不同阶段进行承接学习,而以国内基础教学和通识教育为主的模式较为常见。
国际远程教育權威网络技术专家戴斯蒙德博士发表的《学习的未来:从移动学习在便利性和个性化方面有极大的优势:E-Learning到M-Learning》一书中明确指出,移动学习的趋势。事实已经证明了这种学习模式也有着巨大的吸收学习吸引力和普及程度:美国教育网站一项统计表明青少年是继远程学习(D-Leaming)、电子学习(青少年普遍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科技手段,期待大学之后的第3种变革性的学习方式)。
在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展较多国际间教育合作后,我国的国际教育项目更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扩展,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党和政府不断扩展教育合作范畴,将教育合作活动向沿线国家推广和提升。2017年,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系列文件,着力推动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希望通过加强教育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训等工作,对接沿线各国的发展需求,倡议沿线国家共同行动,实现合作共赢。
由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应用等技术的融合发展,持续将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领域,基于“互联网+”概念的新型教育模式面临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国际教育合作中也不断运用信息技术和平台,持续扩大国际合作范围和内容,特别是中外合资教育机构、私营教育企业和其他教育提供方,在信息技术和平台的应用上取得了较多进展。但是,对于传统高校,特别是一般高校而言,受到现有教育模式、场所和师资等条件限制,在现代教学条件和平台应用上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整体资金投入、师资匹配和教学方式调整上,缺乏较明确的资金、政策和人才支持,难以与科研项目等政策导向领域相比,整体发展速度跟不上国际教育合作的需求,相关研究和创新存在较大空间。
二、国际教育合作中的主要问题
1.教学过程中的语言问题较难解决。由于国际教育合作的语言交叉应用特点,大多合作项目中的专业教学、师资交流、跨国学习准备,都呈现出较强的语言学习、沟通培养和资料翻译的问题。对于国际项目的教学来说,语言学习一般被大多院校设置为前期学习的主要方向,且占比较高,但实际学习成果并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前期语言学习主要由国内教学团队和环境所设定,由国内教师具体执行和检验,这类型的教学缺乏语言学习的必要时长、氛围和针对性,加上应试型教学考核方式,更降低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实际效用。
2.教学师资供给与分配不合理。在我国教育行业快速发展和各高校持续扩张背景下,连带国际合作项目的专业设置数量和教学内容都快速增长,由此带来的国内师资供给紧张问题较为突出,由于这类项目要求较多的语言门类、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教师支撑,要求其他院系教师在完成现有工作同时,还要负担国际项目工作,因此容易出现师资供给上的不匹配和不充分问题。从国外院校的配合水平看,经常需要委派本校教师进行国际旅行,在我国院校开展长短期的工作,国外院校通常不匹配过剩师资情况下,也易造成总体师资分配的不合理。
3.教学过程及时性和有效性有待检验。在师资供给不充分和教学条件过于传统等问题影响,当前国际教育合作项目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在一般本科院校,由于学生素质、教师专注水平、课程复杂性和培养目标多样化等因素,使得教学内容的传输并不及时,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跟踪和反馈不准确,而教学场景的过分依赖传统课堂教室等问题,也使得教学的有效性难以衡量。在缺乏有效创新的教学考核方式下,单纯的听课、考评、录像等手段,不能满足国际合作项目的复杂考核要求,进而影响考核效果。
4.国际合作教学成本较高。在国内外双方或多方院校合作情况下,要求较多的师资、教材、交通和其他教学辅助投入。要求双语教学和境外教师的参与,在薪资、福利和交通后勤费用上形成较高成本;学生的国内外课程学习上,也需要更高价格的教材、信息、旅行、学杂费用等投资;而院校间合作的费用也相应地上升。因此,总体而言,这类型项目的合作教学成本偏高。
三、运用微应用平台的国际合作项目层级和方法
资源管理平台主要指分布式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从信息技术和平台角度看,微应用平台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现有的社交平台,国内现有的平台以QQ、微信和微博为主,其他如院校内部办公教学平台、小型沟通平台、沟通软件等,数量多但内容和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另一类是基于现有社交平台,合作开发相关应用界面和内容,这一服务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有一定成本,但内容针对性更强。最后一类就是较多院校专业进行的教学应用平台设计和开发,这类平台的成本普遍较高,且适用性较窄小,多数是仅对院校自身项目使用的。
1.现有社交媒体平台的教学应用。在教学实践与教学目的之间,教学模式是连接二者的重要桥梁。现有社交媒体平台是国际教育合作的最佳载体,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高校师生对社交媒体平台的接受程度较高,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能较熟练地运用,在平台入门要求上不存在困难。另一方面,大部社交媒体平台都以免费使用为主要方式,甚至微信一类的平台上,开发和使用特定公众号类服务内容,也都完全免费,将这类平台在国际合作项目中进行运用,将可以极大地降低使用成本,由于自开发空间和内容,对于教学信息存储、传输和交互都有较好的效果。利用一般的社交平台功能,可以为国际合作项目提供虚拟语言教学平台,在平台上直接对接国外院校和教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平台上也可以存储相关教学并方便查询,对于教材和其他教辅材料的要求也将进一步得到改善。而且,基于平台的实时和全时段记录存储功能,可以较好地将教学资料和作业成绩进行跟踪,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有较明显的作用。
2.现有社交媒体平台的合作开发。当前的社交媒体平台在普遍提供大容量空间自我开发的同时,作为营利性企业,也较为关注平台内容和范围的扩展,开放式地与所有客户共同进行合作研发,这类型开发活动则具有收费性、针对性和维护性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就当前一般本科高校来看,国际合作项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亟需較为专业的平台机构合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持。通过合作开发,可以较好地应用现有社交平台的沟通交流功能,又具有较高的项目应用针对性,对于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则能够提供直接、高效和成本相对合理的相关服务。
3.特别进行国际合作项目的微应用平台开发。与应用公众社交平台进行一般教学应用,以及共同开发针对性空间相比较,特别进行国际合作教学项目的微应用平台开发,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学培养的目的性、服务能力和内容囊括能力,对于较多国际合作项目发展较快、实力较强且存在急迫要求的院校来说,这一方式是快速解决现有问题的最好方法。当然,专门进行的微应用平台开发成本也极高,拓展的范围并不大。因此,并不是所有的院校都会选择这样的开发方式。
四、结论
在国际教育合作持续深化的时期,特别是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带动教育合作的背景下,我国高校中的国际合作项目不断扩展,由过去简单的重点院校基于资金、师资和人才优势,充分开展项目合作向一般本科院校普及推广,教学人数、范围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条件和语言交叉等因素的限制,当前的国际教育合作项目正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语言教学不深入、师资课程不匹配、教学成本过高、信息跟踪反馈不及时等,使得这类型项目发展遭遇瓶颈。在信息化技术持续发展成熟时期,如何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通过一般信息沟通平台的功能发掘和深入应用,国内外教学平台的对接和专业项目对接平台的设计,在平台上开展相关合作项目的教学工作,能够较好地补充这类项目的语言教学交叉问题;通过平台全时沟通和联系,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跟踪能力;基于平台的全景教学支持功能,能较好地减少教师的教学外时间支出,增加教学场景,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进一步降低成本,辅助国际合作项目的快速发展。[基金项目:2014年三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1433)]
(作者单位: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