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探索

2019-12-23陆璐李苓李成权

现代企业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陆璐 李苓 李成权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政教师的专属,而是高校整体教育的重中之重,应充分利用各类资源,结合高校专业教师、行政工作人员等工作模式,将思政教育纳入日常教学、日常管理中,全面实现育人功能。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要求高校要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辩证统一,从“点、线、面、体”四个维度着眼,结合校内外各方资源,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

1.全员育人。全员育人,从宏观上来讲是由学校、社会、家庭、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学生从出生到走入社会,各个阶段各个过程都应接受到监护人及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技能学习等方面的教育与指导,从教书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榜样育人等各个层面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培养。

2.全过程育人。全过程育人,是指高校育人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特性制定学生在校期间乃至就业实习期的全面育人培养计划。从课上到课下的思想价值引领,从校园文化活动到校外社会实践的创新、实操训练,通过整体把握、全局引导、大力推进、逐步實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文化素质、独特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3.全方位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指把立德树人理念作为中心环节,全面融人高校建设、组织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阶段。充分利用高校各种教育载体,从思想政治意识、科学文化素质、道德品格塑造、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打开多角度、广视角的育人格局,实现“育人过程无断点、学生培育无盲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起点新征程。

二、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局限

1.学生的主体地位削弱。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实施办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总体上按不低于师生1:350 ~ 400的比例配备。然而,由于现实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都难以实现标准的师生配比率,导致在思政课堂的教育过程中,大部分思政课以大班型课程为主,平均人数在150人左右,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甚至不同的院系,教师往往只认识些个别学生干部或者课上表现极好或极差的学生,很难做到真正全面了解学生,更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削弱,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更多的只是被动接受,完成学分,难以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

2.学生对高校思政课堂教育认同感低。依据教学工作方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统一安排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课程。课程分别安排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但学生早在初、高中阶段对这类课程的理论、方针政策已经有所了解,面对课上同样的教育模式,理所当然的认为高校思政课堂是对这些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是一味的理论灌输,枯燥乏味,且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联系不大,呈现出“大”而“空”的架构,因此对思政课的整体认同感偏低。

3.专业教师对高校思政教育认识不足。一些专业任课教师认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由思政教师和主管学生工作部门的教师负责任教和管理,与自身专业相关甚少。而且,不同的专业课程具有其学科的专业性、独特性,课堂上很难顾及思政教育工作。还有一些专业任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思政专业性,很难与自身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此外,部分专业教师虽然愿意在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可是介于教育方式和内容传递技巧的局限,很难有效地、有质量地把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如若生硬地把两者进行融入,很容易出现课堂内容脱节的情况,不仅不能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还有可能造成适得其反的结局。

4.高校环境育人效果薄弱。环境是育人的隐形课堂,是学校的外在形象、内在品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与校园文化的影响息息相关。优质的高校环境能够感染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学生在这种环境氛围下能够更好的搭建成长的阶梯,制定修身路径与生涯规划,促进学生播种信念、传承文明、启迪心智、塑造心灵,真正实现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然而,很多高校无论从校园环境还是人文情感上很难做到这种无形教育的影响、塑造,师德师风也相对弱化,高校整体环境育人效果薄弱。

三、“三全育人”体系下思政教育模式的探索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前所未有的重任,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青年学子的理想信念,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从学生的根本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全面化,实现“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1.加强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高校教师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现代高等教育的每门课程都是无形的思政教育资源。各个学科门类不仅具备专业的特殊性,还具备价值观教育的普遍性,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但教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育人,两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只掌握专业技能而忽视了文化内涵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或者只重视思想的提升而忽视专业技能的学习,都不能真正的实现育人的本质内涵,因此,若要实现科学育人的目标必须结合各类学科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等所有课程结合起来,协同促进,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效果。

2.增强学生思政课堂主体地位。教育,即实现教书与育人为一体。教书,是传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育人则是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是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思政课堂,是教师通过教书的形式实现育人的效果,但在高校中,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接受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如果课堂上统一都是“大锅饭”的教育模式,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体,严重缺乏主动思考、深入探究、积极创新等能力。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的模式也应随之变化,为能使思政课堂教育更加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高校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高质量育人的目标。

3.打造高校思政教育全面化。依据调查结果显示,近1/3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开设思政课程,近半数学生表示不想听或存在逃课行为。在这种课堂现象下,学生对高校思政课堂的整体认同感很低,思政课堂教育效果甚微。此外,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学生主动或被动的接收各类信息,很容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学生思想出现偏差,假若不能及时帮助学生做好思想引导,学生很容易在思想上走向滑坡,出现严重的后果。那么,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应采用全员思政教育模式,充分发掘校园文化环境、专业课堂等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打造思政教育全面化,在高校育人的目标中努力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频共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我们应准确的找好切人点,针对学生需求与专业特性不断调整并改进课堂的教学内容,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的精神塑造和价值功能,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找准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的切人点,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务必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我们要清晰地意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局限于思政课及思政教师的引导,而应拓展至高校的整体层面,遵循时代规律,适应时代发展,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紧随时代步伐,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帮助各位教师明确育人理念,让每一位教师、每一门课程都担负起以德育人的责任,树立德育教育理念,从学生教育培养方案到教师专业教学教案,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行政工作人员也应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实现传道授业和价值引领双重目标,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辽宁工业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指导处空军航空大学初级飞行训练基地第四训练团飞行一大队)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