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生猪政策性保险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9-12-23刘小春邓霞燕樊丰
刘小春 邓霞燕 樊丰
[提 要]自2007年以来,江西省相关部门加强联合,适时与中国人保财险江西分公司推出生猪政策性保险,并逐步向各县铺开,探索出了一条稳定生猪产业发展之路。无容置疑,生猪政策性保险为江西生猪产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江西生猪政策性保险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从江西生猪政策性保险发展历程出发,分析生猪政策性保险的发展现状,梳理出生猪政策性保险存在的问题,并为生猪政策性保险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最终实现分散、降低生猪产业发展中的风险,促进生猪养殖户稳定增收,助力农民脱贫奔小康和乡村振兴。
[关键词]生猪;政策性保险;育肥猪保险
[作者简介]刘小春(1978—),男,江西农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财金理论与政策;邓霞燕(1997—),女,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樊 丰(1983—),男,江西农业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业风险管理和农业保险。(江西南昌 330045)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养殖户视角的生猪政策性保险实施效果及其优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15YJ22)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确定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方针,这不仅是对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提升,更体现了党和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坚定决心。重农固本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思想,党和政府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但农业本身具有弱质性,因为不可抗力的自然风险因素和农户自身抗风险能力差,造成农业在生产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即诸多风险。
中国的生猪养殖占世界总量的50%以上,猪肉消费量接近世界总量的50%,产业规模超万亿,生猪养殖业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由于自然灾害、疫病传播、市场价格变动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造成我国生猪供给市场不稳定,生猪价格波动大且频繁、波及范围广。如目前,根据我国农业农村部预测,由于非洲猪瘟的影响,我国猪肉价格在2019年同比涨幅将超过70%。国家高度重视生猪养殖业的平稳健康发展,2007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要求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工作,防范养殖风险。2019年9月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指出要完善生猪政策性保险,提高保险保额。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生猪政策性保险工作,保险在生猪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有利于提高生猪养殖户抵御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分摊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巨大损失,减轻养殖户负担,而且可以稳定市场价格,满足居民日常消费需求。
江西省在中国生猪产业中占有重要位置。据江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江西省猪肉产量达到246万吨,占全国猪肉产量的4.56%,生猪存栏1587.3万头,出栏3124万头,分别为全国生猪存栏和出栏数量的3.71%、4.5%。同时,生猪产业也是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其比重高达10%。自生猪政策性保险提出以来,江西省政府积极响应,并大力推进相关工作,先后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逐步将生猪政策性保险推广至全省范围实施,这对推动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发展和生猪产业的稳定等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生猪政策性保险的实施情况怎样,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问题,需如何解决,还需进行进一步探索。研究江西省生猪政策性保险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对生猪政策性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有效解决对策,对江西省有序开展生猪政策性保险工作和保障生猪养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江西省生猪政策性保险发展的现状
生猪产业在江西省畜牧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农村地区增收致富的重要源泉。生猪产业在发展过程面临的多重风险是制约养猪户增收的根本原因,构建健全的生猪政策性保险体系是化解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此,需要对江西省生猪政策性保险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据此为生猪政策性保险发展提出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对策。
(一)江西省生猪政策性保险发展历程
1.2007年以前停滞阶段
江西省乃至全国的农业保险在1994年至2005年一直处于萎缩停滞的局面。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农业保险纳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并开始在吉林、黑龙江、江苏等地开展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江西虽未被纳入试点范围,但也积极开展“三农保险”,2006年全省农业保险增长了74%。此时,农业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生猪政策性保险并未纳入农业保险的范畴。由于粗放的养殖模式、自然灾害频发、疫病传播、市场价格波动等多重风险的存在,农村生猪产业的发展得不到基本保障。
2.2007年至2013年试点阶段
2007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指出要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工作。由于生猪养殖产业在江西省农业生产总值中占有较高比重,江西省农业厅、财政厅、保监局等部门对该《意见》十分重视,全面部署了生猪政策性保险的相关工作,并与中国人保江西分公司协同推进生猪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
2007年9月8日,中国人保江西分公司与国鸿集团签下首份能繁母猪保单,这不仅是江西省生猪政策性保险的开端,也是保障生猪养殖户利益的一个新起点。
2007年在上高、定南、樟樹、南康等县(市)展开能繁母猪保险初步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9年,江西省农业厅、财政厅、保监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江西省种养业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方案》,方案中提出在江西全省范围内推广能繁母猪保险,还初步确定了育肥猪保险的保险内容,并在上高县和吉安县进行初步试点。
3.2013年至今稳健发展阶段
2013年,育肥猪保险的推行范围由上高县和吉安县进一步扩大到全省,这一决定标志着江西省生猪政策性保险由试点拓展到全省范围,相关工作初步完成。此外,保费财政补贴比例由40%提高到80%,也体现了省政府对推广生猪政策性保险的高度重视。2013年至今,江西省生猪政策性保险稳步发展,在此基础上,于2015年决定建立生猪政策性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合机制,避免病死猪流入市场导致疫病传播,进一步降低生猪养殖风险。
从江西省生猪政策性保险的发展历程看,江西省一直紧跟国家“三农”政策步伐,积极响应国家对农业发展的相关要求,根据自身生猪产业发展情况,不断开展试点工作,不断探索生猪政策性保险健康稳定发展之路。
(二)江西省生猪政策性保险经营主体分析
生猪政策性保险属于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与普通的商业保险不同,它的经营模式遵循“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即政府将符合条件的养猪户纳入保险范围,通过财政补贴政策调动养猪户的积极性,引导其自愿参与投保,同时以市场经营为依托,稳步有序地推进生猪政策性保险工作。因此,只有拥有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授权的保险公司才可开展生猪政策性保险工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江西省拥有农业保险业务授权的公司仅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江西承办生猪政策性保险的主要是中国人保财险江西分公司,其充分发挥保险扶贫惠农作用,为江西省农业发展与农户生产提供农险保障,积极推进“支农惠农强农富农”工作,深入拓展农业保险业务,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生猪政策性保险属于“三农”保险范围,据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底,全省设立了1154个“三农”保险服务站,覆盖超80%的乡镇,8935个“三农”服务点,覆盖全省一半以上的行政村,涉及协保员10851名。同时,截至2017年底,中国人保财险覆盖江西省8个地市、51个县区、1160万参保群众,并且不断健全农村保险扶贫服务体系,机构网点覆盖近90%的乡镇。从纵向看,生猪政策性保险经营主体覆盖率在不断扩大,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健全、完善;而从横向比较,则存在经营主体过于单一的问题。
(三)江西省生猪政策性保险经营产品分析
自2007年以来,生猪政策性保险一直受到江西省政府的高度关注与支持,保险工作深入推进各地村镇,覆盖范围在全省拓展。现阶段,江西省生猪政策性保险经营产品主要为符合投保条件的能繁母猪保险和育肥猪保险,其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
目前江西省生猪政策性保险在全省范围开展的只有上述两种险种。保费80%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进行补贴,不仅可以减轻养猪户负担,调动生猪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保证生猪市场供给稳定,而且是充分发挥保险强农惠农作用的体现,积极响应国家“金融扶贫”号召的体现。
(四)江西省生猪政策性保险经营规模分析
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六年关注“三农”问题,加之2020年为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收官之年,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尤为重要。自2007年以来,江西省不断建立健全政府支持的农业保险制度,加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如图1所示,江西省农业保险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保费收入不断增长,保险赔款支出逐渐上升。
农业保险是加快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紧跟时代步伐,生猪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是必然趋势。2012年以来,能繁母猪保险和育肥猪保险等两种生猪政策性保险在全省范围推进,成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要部分,也是生猪产业发展中应对各种风险的主要手段与生猪产业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
根据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相关新闻报道,2007年江西省生猪政策性保险保费收入仅3500多万元。如图2所示,截至2015年,江西省生猪政策性保险保费收入约1.38亿元,较2007年增长了3倍。从险种看,能繁母猪保险在2014年及以前一直是生猪政策性保险保费收入的主体部分,但2014年后,其保费收入呈下降趋势,而育肥猪保险自2013年开始试点后保费收入增长速度迅猛,且2015年保费收入较前一年翻了一番,成为生猪政策性保险主要投保对象。同时生猪政策性保险总保费收入在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中占比一直保持在15%以上,并呈现波动性变化态势。由数据可知,江西省生猪政策性保险收入不断增长,经营规模呈现扩大趋势;而从保险结构上来看,育肥猪承保数量与保费收入持续上升,能繁母猪保险则有所下降。
二、江西省生猪政策性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生猪养殖面临风险多样而险种单一
目前江西省生猪政策性保险只有能繁母猪保险与育肥猪保险。两者都是死亡险,即当生猪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重大病害或难产导致直接死亡后,保险公司才提供相应的赔偿。而且投保标的具有一定的限制条件,不在保险标的条件内的其他生猪也极容易遭受疾病与死亡,养殖户仍需要自己承担较大的风险损失。
江西省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加上近年来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而一些小规模养殖户和散户抵御自然灾害与预测市场价格风险能力弱。一方面养殖户需要负担生猪在养殖过程中面临的疾病与伤残事故,而这些没有导致生猪死亡的风险支出没有保障。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虽然推出了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保障生猪产业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但它属商业性农业保险,没有纳入政策性保险的范畴,由于得不到政府财政补贴,养殖户知之甚少且投保积极性不高。
(二)覆盖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
贫困地区养殖户抵御风险能力水平非常弱,尽管近年来江西省的生猪政策性保险覆盖率在扩大,尤其是育肥豬保险覆盖率达90%以上,但是能繁母猪保险覆盖率在部分地区不到80%,没有实现“应保尽保”。可见生猪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尤其是能繁母猪保险深入生猪产业程度不够。另外,政策性保险保费80%来源于政府财政补贴,部分贫困地区政府财政能力不足,对生猪保险推广工作不够重视,导致保险工作开展难度大。
(三)养殖户对生猪政策性保险认知度低
从客观层面看,相关部门在生猪政策性保险宣传方面落实不够到位,深入群众不够到位,多数停留在宣传栏宣传、张贴标语、发放宣传材料等工作方式上,这些方式比较容易被养殖户忽视,加上宣传标语、材料等内容存在一些过于专业化的语言,而部分养殖户文化程度较低,难以得到有效信息并了解相关政策。政府的宣传方式单一、宣传内容不够深入人心等,导致养殖户投保生猪政策性保险“自主自愿”实现难度大。
从主观层面看,受文化水平限制和思想观念束缚,对生猪政策性保险的认知与了解存在一定偏差,接受能力不足。一方面,生猪政策性保险实质上属于利用金融手段对生猪产业风险进行分散、转移,是具有专业性质的保险产品,而且在投保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条件约束,在农户进行投保时,对产品某些条款存在不理解或认识偏差情况。另一方面,不少养猪散户和小规模养殖户对疫病、自然、市场等风险严重性认识度低,且存在侥幸心理,或者是在养殖户遇到理赔事件,难免会与保险公司出现理赔纠纷,造成养殖户对保险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与不信任。这些主观心理因素导致养殖户对生猪政策性保险持消极态度,缺乏参与积极性。
(四)生猪政策性保险体系不够完善
1.保险经营供给主体单一化
生猪政策性保险虽然与商业性农业保险不同,不具有盈利性质,但也坚持“市场运作”原则,是一个以承办机构商业化经营为依托、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渐建立生猪生产风险保障体系的过程。让生猪政策性保险经营市场处于一个有管制的竞争状态,才能不断健全生猪风险保障机制。
江西承办生猪政策性保险的保险机构主要是中国人保财险江西分公司。但是,在当前金融市场活跃发展的情况下,江西省生猪政策性保险的经营供给主体未免过于单一,这样可能会造成保险公司不重视提升服务质量,而且各个地区的生猪政策性保险工作繁重,只由一家保险机构来承担,不仅经营成本高,也会导致经营效率低下。同时,当前生猪产业发展不断壮大,面临风险更加多样化,生猪政策性保险市场的稳定有序发展有赖于保险产品的创新与发展,而如果没有市场的竞争机制推动,仅靠政府主导,一家经营主体承办,很难创新保险产品以分散生猪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
2.相关工作复杂,保险专业技术人才不足
在保险期内,被保险母猪或育肥猪若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疾病等发生死亡,需保险公司指派畜牧专业技术人员去往现场完成勘查,做好拍照、填表记录以及无害化处理等工作流程,涉及到养殖户、无害化处理公司、兽医技术人员、保险公司等多方人员,其中包括了畜牧专业技术的勘验,复杂繁琐的理赔流程,相关无害化处理监管等工作。办理此类生猪保险业务的保险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同时了解畜牧和保险知识,而实际上当前许多相关保险人员并不符合条件,难以胜任相关工作,会导致理赔效率低,引发养殖户的不信任。如若在全省展开保险工作,建立起健全的保险服务网络,配备专职人员,需要强大的人员与技术支撑,现行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仍是难题。
3.保险服务网络不健全,信息化水平低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出现,保险业不仅仅追求保险范围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越来越追求保险质量保证、服务提升与经营规范化、科学化。当前江西省在各级虽然建立起保险营销服务部或服务站,并配备了保险人员,不断扩大保险服务网点及完善服务体系,但是生猪政策性保险经营体系也要紧跟当代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技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而目前江西省政策性保险还没有建立信息化综合平台,处于采用人工展业、勘验、定损、记录阶段,保险服务质量较低。
4.無害化处理监管不到位,违法成本低
目前许多农户对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农村仍然存在贩卖病死猪的现象。病死猪是疫病传播的源头,一旦处理不当,不但会导致生猪产业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几年前发生的某市病死猪事件,相关部门对无害化处理监管不够到位是重要因素之一,而且由于违法成本低导致许多不法分子存在侥幸心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涉及到公共安全问题,建立起无害化处理与生猪政策性保险联结机制的同时,相关部门的工作落实与监管力度亟待加强。
三、加快江西省生猪政策性保险发展的对策
(一)基于养殖户层面
1.主动学习相关养猪专业知识与技能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来源。当前,江西省大部分生猪养殖户文化水平较低,生猪养殖专业技术水平低、经营管理缺乏科学性,且对自然和市场等风险缺乏预见性与抵御能力,造成生猪养殖面临巨大的风险。所以养猪户要靠此脱贫致富,仅凭借自身经验进行养殖远远不足,需充分重视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才能镇定自如地应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与挑战。
政府也十分重视农民农技的提升,积极与高校展开合作,定期举办专家、讲堂下基层等活动,为各地农民讲解农业知识、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等。养殖户可以充分把握大好时机,与专家、教授等进行交流,加深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可以通过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提供的养殖技术培训视频等线上学习方式,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促进当地生猪产业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尽力减少因养殖技术问题而引发的风险。
2.增强保险观念与契约意识
除了学习技能知识适当规避风险,还需要借助外力分散不可避免的风险。生猪政策性保险既可以起到分散、转移养殖风险的作用,又得益于政府财政补贴,养殖户仅承担20%的保费,成本较低。养殖户要深刻地认识到政策性保险的作用,积极主动地了解相关保险知识,对不了解、不清楚、不确定的地方要向保险公司或政府部门咨询。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契约精神,坚决不做违反保险条款和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维护保险双方利益,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工作流程的开展。
3.转变传统生猪养殖模式
目前江西省生猪养殖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主要以小规模和家庭养殖为主,属于传统的养殖模式。虽然传统的养殖模式资金投入少且回收快,但养殖环境简陋、分布散乱、管理缺乏科学性,极易导致疫病的产生与传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群众的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过去的省吃俭用到现在的更加注重营养结构和食品安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养殖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方向。养殖户应转变传统的小农意识,以当地大规模生猪养殖户、农业合作社等为依托,实现生猪养殖模式向规模化、产业化转变,也有利于实现生猪政策性保险集中投保。另外,生猪产业面临环保和食品安全等多重压力,科学专业的养殖管理模式逐渐成为发展趋势。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发展为生猪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一些地区实现了“无人化”的智慧养殖模式,大规模养殖户可以学习其先进经验,加大对技术的资金投入,降低生猪养殖风险。
(二)基于保险公司层面
1.层层把控风险,完善与创新保险险种
目前生猪政策性保险只有能繁母猪保险与育肥猪保险,而属于商业性农业保险范畴的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与仔猪保险还处于试点阶段,并未全面深入拓展开来。当前由于非洲猪瘟的波及,生猪的市场价格波动对养殖户产生不利影响,保险公司专业人员要加强对价格指数保险的研究,结合江西省生猪产业实际,完善、更新保险产品,科学确定保费、保险费率、保险金额等内容。除此之外,对生猪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风险,要及时掌握和了解,对江西省生猪产业进行深入调研,加强与基层养殖户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不断更新保险产品和内容,层层把控风险,实现养殖户放心养殖、安心经营。
2.引进先进技术,善于利用“互联网+”
当前,互联网为各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传统行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产业生态平台化,利用物联网智能养殖,大数据运用等成为农业关注的焦点。据了解,在其他省份,一些保险公司研发出RFID电子芯片管控风险,现场“闪赔”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还有“e农险”、“e采集”等信息技术产品对保险工作中所需的信息进行自动采集。鉴于此,保险公司也可以与优秀企业加强合作,引进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善于利用“互联网+保险”,既有利于增强生猪政策性保险工作的便利性和精细化,也可以促进保险工作流程的改进与简化,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3.加强保险人员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鉴定病死猪与无害化处理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专业兽医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保险理赔过程中也涉及到许多生猪专业知识,保险公司在与畜牧部门加强联结合作的同时,也应拥有自己的畜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方面,可以适当引入畜牧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相关保险业务的培训;另一方面,对保险公司在各级服务网络配备的协保人员,定期开展畜牧专业知识培训。培养出一只保险业务强且具备专业技术水平的人才队伍,保证生猪政策性保险的高效开展。
除了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外,保险人员还需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保险公司的服务态度对养殖户投保具有很大的影响,只有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与养殖户充分沟通交流,才能充分了解相关问题与需求,不断收获养殖户的信任。
(三)基于政府层面
1.加大投入,提高生猪保障水平
当前江西省生猪政策性保险的覆盖范围与一些粮食作物政策性保险的覆盖范围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生猪政策性保险已实施多年,许多乡(镇)仍然处于初步推广阶段,还有一些养猪散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推广生猪政策性保险,提高生猪产业的保障水平,不断实现“应保尽保”。
2.加大宣传,创新宣传方式
养殖户对生猪政策性保险认知度低,获取信息来源的渠道狭窄单一,而政府部门在宣传时仅仅开展宣传栏宣传、标语宣传等,这些方式容易被养殖户忽视。其一,政府应该重視对生猪政策性保险的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各部门联合加派人员,对当地养殖户进行入户宣传,为他们详细讲解相关政策和内容,让他们认识到生猪政策性保险的好处与重要作用,提高养殖户的投保积极性。其二,当前互联网已经深入农村地区,智能手机不断普及,政府可以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强大的宣传平台,把相关政策和保险知识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微信图文、视频等,方便养殖户了解。
3.建立政策性保险网络服务系统
据了解,近几年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发了“农业保险管理与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保险业务数据与政府监管的联接,促进承保理赔过程透明化、公开化;江苏也建立了“江苏省农业保险网”专门管理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公布相关政策法规、工作动态等,明确了相关保险条款内容与保险工作的开展。这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保险工作的科学性,实现精细化管理。江西省相关部门也可以向北京、江苏等省市进行调研学习,结合江西省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的实际状况,建立政策性保险服务网络系统,统筹管理保险工作。
4.健全无害化处理机制体制
首先,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明确相关违法细则,提高违反无害化处理规定的违法成本,让不法分子无机可乘,促进生猪政策性保险在完善的制度框架下合理、有效、正常运行。其次在监管方面,农业、畜牧等各部门加强协同合作,成立工作小组,建立起无害化处理监管的长效机制,对相关环节进行的查验,要摄像留存,确保监管、审核处理到位。最后,增加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补贴,扩大无害化处理的覆盖范围。
[参考文献]
[1]庹国柱.重视和加强对农业保险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1987,(9).
[2]庹国柱.国外发展农业保险的模式、背景和政策[J].中国农村观察,1996,(2).
[3]李军.农业保险的性质、立法原则及发展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6,(1).
[4]徐桂林,夏民华.试论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J].金融与经济,1990,(2).
[5]刘吉舫.建立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问题的探讨[J].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2002,(6).
[6]冯文丽.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与制度供给[J].金融研究,2004,(4).
[7]杜彦坤.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与模式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6,(1).
[8]杨雪美,冯文丽,高峰,等.农户的风险意识、保险认知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基于河北试点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3,(9).
[9]田萌.析我国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J].保险研究,2008,(4).
[10]黄亚林.生猪保险监管存在的问题及目标实现路径探讨[J].经济论坛,2014,(11).
[11]刘勇,任大廷.我国生猪保险现状分析[J].保险研究,2009,(9).
[责任编辑:黄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