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连片特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研究
2019-12-23蒙涓
[提 要]在文旅融合的趋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成为精准扶贫“造血”的新范式。通过对广西连片特困地区内的融水梦呜苗寨、三江程阳八寨景区,基于管理模式、非遗资源转化旅游项目、扶持政策及配套三个方面,对两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动的实践进行对比。提出要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资源,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结合实际,选择适宜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及旅游管理模式;完善基础设施,更多优惠政策倾斜向民族连片特困地区。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旅游扶贫;融水梦呜苗寨、三江程阳八寨景区
[作者简介]蒙涓(1982—),女,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广西桂林 541000)
[基金项目]广西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精准扶贫下的广西连片特困地区‘非遗传承与旅游开发研究”(2017KY1319)
習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转入纵深发展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在文旅融合的趋势下,非遗与旅游结合,突破了传统因为旅游资源稀缺性与有限性的束缚。与其他旅游资源相比,非遗资源的人文内涵和承载的历史意义更具有无限性。旅游展示了非遗的价值和魅力,通过恰当的方式,给游客全新体验。
广西作为滇黔桂石漠化区的省区之一,其中7市的35个县(市、区)被列入其中。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该片区与少数民族地区高度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明显,是地方脱贫攻坚的重要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域文化基因的性状表现,在文化演变进程中,产生了丰富各异的表现类型。其中,该片区拥有苗族系列坡群会等国家级民俗类非遗项目6项,侗族大歌等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4项,壮族织锦技艺等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3项,田阳壮族舞蹈等民间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4项,壮族等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2项,布罗陀等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2项,共计21项;拥有区级非遗65项。其中,壮族毬丝歌会等民俗项目17项,壮族天琴艺术等传统音乐5项,壮族舞春牛等传统舞蹈10项,壮族服饰制作艺术等传统技艺14项,壮族信歌等民间文学10项,上林壮族师公戏等传统戏剧4项,侗族医药等传统医药2项目,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各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多样性,为片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滋养。这为实现在地文化的保护与新生,开启非遗旅游精准扶贫“造血”新范式,增强地方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成就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非遗旅游相关研究概述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文献非常丰富,视角也多样化。研究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利用上。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正面影响是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旅游开发可以有效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一步挖掘其价值,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有效的传播。同时,发展旅游良好的经济性可以反哺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中,实现双赢。但旅游开发的商业性质,也会带来负面作用。可能会造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态性的破坏,以致文化失真[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被看作稀缺且脆弱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被认为是极为特殊且重要的旅游资源。因此,要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真实性和适宜性进行评价[4-5]。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在不同的环境下,保护和开发也有不同的要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原生态保护,强调原真性,从科学角度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实现旅游开发带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基因传承和保护。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指出,非物质遗产旅游作为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及资源特色,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有资源依托型模式、主题型模式、舞台演艺模式等模式[6-9]。
二、扶贫导向的梦呜苗寨与程阳八寨景区非遗旅游活化典型案例分析
(一)融水梦呜苗寨非遗旅游活化实践现状及成效
梦呜苗寨位于柳州融水县双龙沟景区,是双龙沟景区打造的一个原生态苗族文化体验园区。该项目既是融水双龙沟景区的一部分,也是融水县异地扶贫搬迁点。苗寨占地约有300亩,计划建设和搬迁原生态苗楼100栋,利用现有农田、水系等旅游资源打造的一个原生态苗族古寨。苗寨内以景点游览和常态化民俗表演等方式,向游客展示和体验原生态的苗族文化:芦笙踩趟、民俗节目表演、斗马、斗鸡,并提供百家宴、民宿等服务。
梦呜苗寨作为粤桂协助旅游扶贫示范项目,通过粤桂携手共同促进苗寨的旅游发展。通过扶贫资金的扶持,大力加强精准扶贫工作力度。融水县杆洞乡锦洞村,人和寨子已经一起搬出的贫困群众有10多户。目前,公司通过旅游扶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受益人口349户,138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2人)。直接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51人;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通过资金入股方式,12户农户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增加经济收益。
粤桂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加强打造梦呜苗寨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古村落实施保护;鼓励贫困户等员工参与大型实景原生态《苗魅》的演出,发放排练补助;为搬迁贫困户到景区提供安置费用;参加旅游推介会等方面。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开展,苗寨实现了四大突破,即:群众社会适应能力大提升、生产生活条件大改善、生态环境大改观、公共服务水平大提升。此外,还带动了区域的发展,促使与公司各个领域挂钩的融水各族群众直接受益于旅游扶贫发展。如民族风情表演、民间山歌演艺、苗族原始文化的芒篙互动节目、餐饮住宿等。苗寨成为“旅游+扶贫”带动区域发展、群众致富的样板,促进了融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三江程阳八寨景区非遗旅游活化实践现状及成效
三江程阳八寨景区位于柳州市三江县林溪乡境内,是侗族千户大寨,总面积约30km2。因马安寨、平寨、岩寨、东寨、大寨、平坦寨、平铺寨、吉昌寨等8个侗寨相互毗邻,故称“程阳八寨”,是全国著名的民族风情旅游景区,2009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景区内拥有侗族木建筑代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程阳风雨桥。在景区内,游客可观赏到侗族四大建筑及特有的田园风光。此外,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侗族歌表演,品尝别具风味的侗族大餐等。三江程阳景区自1987年发展旅游业以来,已经从最初的小、散、弱发展阶段,发展成为如今的多部门联手合作的方式。近年来,三江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安排部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工程,打响“千年侗寨,梦萦三江”品牌。该景区将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强化“农旅结合、文旅互动”,大力实施旅游扶贫。程阳八寨景区通过整合程阳八个寨子的旅游资源,将侗族独具特色的歌舞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等打包展示,采用景区+企业+贫困户的方式,带动八个寨子的贫困户发展百家宴、纺纱织布表演、农家饭店和宾馆,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目前,景区内共有农家旅馆60多家,通过参与旅游业发展,当地贫困户月收入可达3000多元。
三、梦呜苗寨与程阳八寨景区两地非遗旅游实践对比分析
(一)管理模式的对比
三江程阳八寨景区自90年代起,就开始有意识的开发旅游,并建立起基本接待机制。2008年之后,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外来资金注入,推动地方的发展。与此同时,为有效监督引导景区的经营,协调各部门对景区的管理,2010年6月,三江县政府成立城阳桥景区管理委员会,景区管理委员会从旅游局、乡政府、公安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抽调人员构成。2014年至今,广西旅发集团三江通达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程阳八寨景区的保护、开发、投资及经营等。目前,景区管理采用“景区+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其中的“侗族百家宴”,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其独有民族特色与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程阳景区百家宴项目以“旅游+公司+村民合作社+电商”的市场化模式进行运作。通达公司负责对村寨里的厨娘进行景区管理和旅游接待服务培训,从而让村民积极参与到景区管理的工作中来,带动景区内村民就业,对振兴乡村经济、脱贫攻坚工作意义重大。
融水县梦呜苗寨作为国家AAAA级景区双龙沟的重要组成部分,则采取了“旅游+金融扶持”、“旅游+微商”、“旅游+生态农场+特色农业”、“旅游+合作社+贫困户”、“公司+绣娘+旅游产品”等创新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助力旅游脱贫。双龙沟景区通过流转融水镇新国村古选屯5000亩集体林地,并通过合作社吸收当地农户土地入股,就地吸纳村民就业。通过“龙头企业+”的管理模式,把当地非遗旅游资源与攻坚扶贫相结合,实现产业扶贫,农民增收。
(二)非遗资源转化旅游项目的对比
程阳八寨景区由八个侗寨组成,村民以侗族为主。至今,景区内侗族村民的传统文化依然保存较为完好。当前,景区依托地方丰富的节庆,将侗族大歌、侗戏、侗族百家宴、侗族器乐等非遗融入民俗表演当中,并开展月月节活动。但这类活动更多的是安排在特定节假日及周末。在非节假日,游客多为走马观花,游览观看侗寨的各式建筑。此外,景区内展现侗族手工技艺的各类建筑,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影响下,不少吊脚楼被改成各式旅馆,且缺乏合理规划。
梦呜苗寨则通过对苗族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及创新,将国家级非遗资源苗族系列坡会群,转化为景区内的民族风情表演、山歌演艺等。进入景区内的游客,通过参与式、互动式,具有娱乐性质的旅游体验方式,更深入地了解苗族文化。但目前,表演者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苗寨现有面积不大,表演形式缺乏多样性。开展旅游活化的非遗项目,其文化内涵、吸引力及趣味性仍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升。
(三)扶持政策及配套的对比
程阳八寨景区位于三江县。近年来,该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安排部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工程。在政府政策引导之下,打响了“千年侗寨,梦萦三江”品牌。为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开辟了新的道路。依托各乡镇文化特点,推出“一乡一精品,一寨一特色”项目,建立了侗族百家宴、侗族器乐等文化产业基地。在传承和保护非遗的同时,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此外,三江县不断重视并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加上贵广高铁的开通,三江进入高铁时代,融入粤桂黔3小时经济圈。2016年5月15日,三江南至广州南“柳州三江号”动车组正式开行,三江县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国家级贫困县中首个开行始发旅游扶贫动车的县[10]。交通的便利,进一步带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为非遗旅游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梦呜苗寨则地处融水县。当地政府也一致大力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政策。梦呜苗寨是粤桂协作旅游扶贫示范项目。2018年,公司根据自治区相关旅游优惠政策,景区对广东籍團队游客实行景区门票半价优惠,全年共接待(粤、港、澳)团队游客7642人次,在保障客源的前提下,也提升了景区知名度,增加了景区收入。此外,通过粤桂扶贫资金的扶持,既改善了景区的基础设施,还进一步加强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力度。通过旅游+扶贫的方式,吸纳就业人口。入住梦呜苗寨的苗族贫困户,早晨入田园开展耕种劳作,午后参加融入非遗特色的苗族风情表演,晚上参加苗寨大型实景歌舞剧《苗魅》的演出。据了解,梦呜苗寨异地扶贫搬迁入住苗寨的贫困户达41位,其中还有20多名贫困户参与《苗魅》的演出,具体增收情况为:2600元/月+50元/晚苗魅演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实现了脱贫致富。
四、促进广西连片特困地区非遗旅游活化的建议
(一)结合地方实际,选择适宜的非遗旅游开发及管理模式
结合地方非遗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寻求适宜的非遗旅游开发机管理模式。无论政府主导、企业主营、村民自治,都应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实施非遗+旅游的扶贫开发工作,做好各利益主体的分配机制。此外,地方政府需做好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提高当地农户对“非遗+旅游”实现精准扶贫的认知水平,了解农户参与态度并加以积极引导。
(二)深入挖掘非遗资源,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民族连片特困地区非遗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应深入挖掘连片特困地区的非遗资源,针对不同非遗项目的特点、生存环境、传播途径,依托旅游+,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更好的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依托旅游景区,结合研学旅游、演艺及实景剧演出、民俗风情展示、文创产品消费等方式,趣味性、知识型、互动体验性地将非遗资源融入其中,提高旅游品质和游客的满意度。
(三)完善基础设施,更多优惠政策倾斜向民族连片特困地区
广西连片特困地区具有集“老、少、边、穷、山”于一体的特点,环境脆弱,整体发展水平低。发展非遗旅游,既要有内涵丰富、种类繁多的非遗资源,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也应配套完善。程阳八寨景区及梦呜苗寨,虽分别地处三江、融水两县,县域整体经济较弱。但随着当地交通业的改善,景区也得以发展起来。然而,目前区内更多的特困地区,配套设施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区位及交通的不便,大大阻碍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向民族连片特困地区倾斜,把对非遗旅游的支持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崔凤君,罗春培.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法制与社会,2006,(10).
[2]黄继元.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旅游研究,2009,(12).
[3]郑小虎,刘平.论旅游开发对民族社会文化的影响—以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1,(11).
[4]曹诗图,鲁莉.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世界地理研究,2009,(12).
[5]陈炜,文冬妮.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1,(4).
[6]Russo A P, Borg J V D. Planning consideration for cultural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four European citi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2,(23)
[7]罗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问题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06.
[8]阚如良.主题村落再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12).
[9]张瑛,高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行政管理研究—以云南民族歌舞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6,(4).
[10]杨圣学.从火车站到高铁站,三江侗寨插上了腾飞的翅膀[EB/OL].http://www.cien.com.cn/2019/0524/63038.shtml.
[责任编辑: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