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无意识概念的“产品使用行为替换”设计方法

2019-12-23杜鹏宇

设计 2019年19期
关键词:行为设计方法

杜鹏宇

摘要:对基于无意识概念的“产品使用行为替换”设计方法进行系统化分析,并给出其详细定义。从使用者的行为入手,探讨了无意识概念和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产品使用行为替换”设计方法具体实施时的心理学依据,并以实际优秀产品为例,对使用者使用产品时的心理活动及文化背景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产品使用行为替换”设计方法与具体应用。该方法拓展了工业设计理论,为设计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产品使用行为替换 设计方法 无意识 示能性 行为

中图分类号:TB4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10-0097-03

引言

日本设计师深泽直入最早将“Without Thought”的概念(指产品的使用过程应该是不假思索的,专注于使用目的而不是过程的)引入工业设计领域。这一方式极大地增加了产品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目前无意识设计这一概念也在国内外得到了普遍的研究与应用,作为操作工具服务于产品语义、仿生设计、叙事设计等。在相关理论方面,湖南工业大学的丁峰,吴卫对深泽直入的无意识设计理念及其设计带来的人文关怀进行了介绍与分析,湖北工业大学的李翠玉等针对无意识设计从行为层面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一种从隐形需求角度研究的产品设计方法,刘冬对深泽直人无意识设计理念中现代性品质进行了分析。在应用方面,太原理工大学的谷利敏等人从“行为启示、行为激发、情感激发”3个方面对“无意识设计”理念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天津理工大学的黃甜等人以无意识行为的观察为基础研究了其在交互界面设计的应用,Muhammad Jameel Mothamed Kamil和Shahriman Zainal Abidin研究了日常产品设计中无意识和人类认知与行为间的相互影响。本文则通过研究无意识概念和人类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成功的产品设计背后深层次的设计思路,总结提出了“产品使用行为替换”这一设计方法。

一、“产品使用行为替换”设计方法的背景与定义

(一)背景。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观察与分析使用者的行为至关重要。当我们从人类行为的角度去分析一些出色的设计作品时,会发现这些作品常常都会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设计师通过对产品使用行为的替换在新产品与旧产品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连接,从而在产品操作的指示層面更加便捷、安全,从情感的层面来讲则是利用这些连接来勾起人们共同的生活经历、情感回忆,以此来提高人们的使用体验。

(二)定义。“产品使用行为”是指使用者在使用一个产品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动作、行为,而“产品使用行为替换”的设计方法是指在设计A产品时,有目的地选择B产品的一些使用行为特征附加在A产品上,其实也就是对A产品的使用行为进行了替换。设计师就是通过这样的替换,传达给使用者全新的体验与感受。

二、无意识概念与人行为间关系

(一)无意识决定着人的大部分行为。人的心理活动按有意识和无意识分为两类,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一方面是人类的原始冲动、本能以及之后的种种欲望,由于社会标准不容许,得不到满足而被压抑到意识之中;另一方面,一些习惯性的行为、动作经过长期大量的重复而不再被人所意识到,但却并没有消灭。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意识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而无意识则是冰山位于水面下的大部分,如图1。由于人类在无意识中处理了日常大部分的简单、重复性的行为动作,人类才得以将意识集中到更重要的事情上,更好地工作与生活。

(二)习惯性操作与操作记忆是有意识行为向无意识行为转化的基础。有意识行为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转化为无意识的,学习开车的过程就是极好的例子,因为开车是一种典型的后天习得行为。尽管开车过程中的打方向灯,踩刹车,踩油门等一系列行为在熟练的司机看来都是理所应当的、完全不用思维活动的习惯性操作,但事实上是经过长期反复的重复后,这些行为才逐渐由有意识层面进入到无意识层面,最终转化为无意识行为。在这些无意识行为的帮助下,司机可以更加专注于路况信息,从而保证行驶安全。由此可知,不只是一些先天的原因形成了我们的无意识行为、还有许多无意识行为是由后天有意识的学习、重复而形成的。

三、“产品使用行为替换”设计方法具体实施时的心理学依据

(一)示能性理论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Gibson)在他的著作《生态视觉感知方法》(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Visual Perception)中第一次提出示能性的理论。他强调生态环境中的动物本能感知是基于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无论环境中所包含的这些价值和意义对动物有益与否,它们都提供了行动的条件。

唐纳德·A·诺曼(Donaod Arthur Normon)在1988年出版了其著作《设计心理学》,将吉布森的示能性概念引入了人机互动领域。诺曼认为,示能性是事物客观特征和主体感知特征的组合,这种组合在主体脑海中形成一种关系。比如,我们看到门把手时,脑海中会出现门把手的形状、质地和主观行为感知特征(适手的扁球体,可用手握紧旋转),二者的结合使得示能性成为可能,即“手握旋转”的操作行为,如图2。

(二)无意识是“产品使用行为替换”设计方法的心理学依据。首先探讨下使用者在具体操作“使用行为”被替换了的产品时的心理过程。当A产品的使用方式被替换成了B产品的使用方式,那么使用者在操作A产品时,尽管他明确地意识到他所操作的对象是A产品,但要注意的是A产品所给人的示能性来自B产品,因此在使用的一瞬间,使用者潜藏在内心中与B产品相关感知被激发,继而引出与B产品相关的使用行为与心理感受,而这一点也就是“产品使用行为替换”设计方法发挥效果的心理基础,与上文所讲“无意识储存着人类的原始冲动、本能以及大量重复后形成的无意识记忆”的概念不谋而合,因此也就可以说无意识是“产品使用行为替换”设计方法的心理学依据。

为了进一步论证上述观点,下文会从多个实际案例来分析设计师是如何利用“产品使用行为替换”设计方法进行创作及其产生出的不同效果。

四、“產品使用行为替换”设计方法的分类与具体应用

(一)行为的引导与形态的指示类。这一类设计方法旨在让人对产品进行更方便的操作与使用,尽量减少使用过程中的误操作,通过唤醒使用者的无意识记忆,引导其准确便捷地完成一系列操作使用行为。这类方法常应用于使用方式有了技术上的变革的新产品开发,因为人在面对任何事物时都会依据已有的经验进行判断,而这所谓的已有经验其实就潜伏在我们的无意识之中,那么对已有经验作为翻译媒介的调用将大大有助于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

1.行为的引导。许多新产品设计时会选择沿用一些旧产品的使用行为方式,以图3的电子书阅读器为例,尽管其造型、结构早已不是纸质书的形式,但当触摸屏技术出现后其使用方式反而由以前的按键式改为像纸质书一样模拟手翻书的动作,而这样的设计使人们即使在初次使用产品时也几乎不用在使用方式上进行过多思考,大大提高了人们对该产品的接受度。这种情况就是以无意识角度进行的“产品使用行为替换”引导。

2.形态的指示。图4是深泽直人设计的一款电视遥控器,这个设计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因找不到遥控器而苦恼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遥控器与电视周围茶几、沙发上的其他产品一样、都以平放为主,极易混淆于同一平面空间,但如果将其摆放方式由“平躺”转为“竖立”,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何让人们自觉地将遥控器立着放呢?深泽直人选择将遥控器的造型替换成洗面奶的造型,正是因为利用了“人们都会把洗面奶立着放”这一无意识行为,通过这样的替换,成功地在无意识中引导人们将遥控器立起来放,而这一无意识行为完成后产品所形成的形态又起了指示的作用,使遥控器从茶几、沙发上的杂物中脱颖而出,从而从根本上巧妙地解决了识别问题。

(二)移情类。移情类在基本设计原理上与引导类相似,其不同点是移情类产品的设计不是通过替换另一种使用行为而变得更好用或更安全,而是通过使用行为的替换,在心理层面带给使用者一种独特体验,然后利用这种体验为产品创造附加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在心理层面打动使用者是这一类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

“距离产生惊喜”是移情类的重要原则。移情的关键在于一个“移”字,这里涉及到两个关键点,一点是这个设计方法里面包含两个不同类型的产品,另一点是情感情境的“转移”,这就引出了产品与产品间“距离”的概念,由此不难看出,在无意识层面有联系的情况下,进行替换的两个产品之间产品的类型属性距离够远,才能产生更强烈的惊喜,这也就和文学中常提到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一样的道理。

以深泽直人设计的一款CD播放器为例,如图5,这款播放器表面上以过去排风扇拉绳的使用行为替换了普通播放器按键的使用行为,实质上则是用排风扇拉绳开关的使用体验来替换普通按键开关的使用体验,这两个产品在功能上是没有交集的,但在产品语意的表现上却有了深层次的连结,无意识间激发出音乐彷彿微风一般迎面吹来的场景,将原本听觉上的感受扩大到了触觉等多个维度,大大提高了产品的使用体验。

另一个例子是国内知名设计师李剑叶设计的这款门铃,如图6,设计师将门铃的按键替换成了钢琴的琴键,那么当人在按门铃的同时也勾起了对弹钢琴的回忆,弹钢琴的回忆丰富了按门铃时单调的体验,给人以心情上的愉悦。

图7的这款相机,以手枪的使用行为替换了相机的使用行为,当人在使用时会勾起内心中对开枪的记忆,增强了产品使用时的趣味与互动性。

五、补充说明

(一)“产品使用行为替换”设计方法应该是有目的性的设置。“产品使用行为的替换”作为产品设计的一种方法在实际使用时应该是围绕着“产品”二字的属性,那么作为产品就必然要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对操作时的行为、心理感受、语境、范围等进行预设,主动引导使用者按预设的操作方式使用产品及产生相应的感受,而不是像纯艺术家一样,仅仅表达自己的感觉,对作品没有预期的、特指的设置。因此如果“产品使用行为替换”的选择对象偏离了产品的操作与使用这一环节、设计师不能控制产品的使用过程与感受,那么也就偏离了本文所讨论的范畴。

(二)“产品使用行为替换”设计方法的使用条件与限定。“产品使用行为的替换”在体验层面,并不具备广泛的通用性,它需要共通的经验和经历以及感受作为限定和基础。上文提到“习惯性操作与操作记忆是有意识行为向无意识行为转化的基础”,因此在利用“产品使用行为替换”设计方法进行设计时应该注意这种替换与使用人群是否能产生生理或心理上的共鸣,这也就要求设计师需要仔细观察、提取相关使用人群的共同生活经历、共同生活行为模式、共同的文化以及共同的心理感受。

结论

设计师在利用“产品使用行为替换”设计方法时应该对无意识概念进行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使用者的行为、文化背景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预测使用者在使用产品时的行为方式与心理体验,从而在设计过程中进行精准设置,做出更加方便使用、打动人心的设计作品。

文章探讨了无意识概念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品使用行为替换”的设计方法,分析了其内在的心理学依据,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了论证。“产品使用行为替换”设计方法的提出,扩展了工业设计理论,给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设计思路。

猜你喜欢

行为设计方法
“低头族”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研究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让灵活精悍的微课程成为初中语文课堂的左膀右臂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浅析儿童家具模块化设计方法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公路桥梁结构桥梁抗疲劳设计方法应用
如何利用七年级新教材进行英语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