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力流动影响农户福利的作用机理分析

2019-12-23张尧

市场周刊 2019年11期

摘 要: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农村家庭的福利状态。本文对劳动力流动影响农户福利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发现:通过实现就业转移、提升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效率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劳动力流动能够有效促进农户经济福利的提高。从非经济福利的角度,通过改善经济基础、转变思想观念,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主观心理条件的福利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又因家庭角色的缺位导致家庭关系疏远、闲暇时间减少。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农户福利;影响机理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9)11-0020-03

一、 引言

家庭福利是全球共同關注的问题。从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提出的《行动纲领》,到二十世纪初联合国确立的千年发展目标,再到2002年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的《政治宣言》,均强调了提高家庭福利水平、降低农村贫困发生率的发展理念。为改善民生,我国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廉租房、农资综合补贴、新农村合作医疗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一系列措施,基于家庭责任构建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即社会福利“家庭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农村家庭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8亿人,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出于提高收入、改善家庭生活水平等原因,大量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部门、从农村流向城市。但是,劳动力流动真的能够提高家庭福利吗?对家庭福利的哪些维度产生影响?作用机制是什么?学者们大多基于微观调研数据研究劳动力流动的农户福利效应,对其内在作用机制的探讨相对缺乏,并且这些研究基本都是基于经济福利的视角。在物质文明相对发达的今天,在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大背景下,仅以经济收入作为评估家庭福利的指标,未免显得不够全面。因此,本文尝试从家庭经济福利和非经济福利的多个维度梳理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家庭福利的影响机理,以期通过表象见本质。

二、 劳动力流动对农户经济福利的影响机理

在理论上,中国农村普遍存在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既是个人与家庭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所做出的微观决策,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微观个体层面上看,个体选择外出打工最直接的目的便是脱离农业生产方式,获得更高的劳务报酬,进而达到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家庭福利的最终目标。从宏观经济层面上看,城乡、地区和部门间的劳动力流动盘活了由于农业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导致的剩余劳动力资源,提升了全国范围内的劳动力要素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给城市经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是“城市反哺农村”发展战略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对微观个体还是宏观层面,劳动力流动均可以促进农村家庭经济福利的提高,其影响机制可以归纳为:

(一)实现就业转移,提高农村家庭非农收入

就现阶段而言,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仍较大,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05∶1,二元结构对立依然存在,传统农业部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边际报酬较小,而城市现代工业部门能够提供较高的工资待遇和较多的就业机会,外出务工可以将农村过剩的劳动力资源与城市的资本要素相结合,就业方式的转换是从农村家庭获得非农收入的主要方式,劳动收入的增加是农村家庭选择外出务工的直接激励,也是提高农村家庭经济福利最直接的途径。再者,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不仅容易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在经济资源商品化和市场价格自由化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还会面临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再加上农业利润率低和缺少借贷抵押,商业资本和保险不愿意向农村发展,农业资金市场和保险市场发育缓慢结果导致农村资本大量外流,保险规模较小。基于对经营风险的考量,部分农村家庭选择外出务工,在创收增收的同时有效提高农村家庭的风险抵抗能力,家庭收入来源多元化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保证,从而提高从村家庭的经济福利水平。

(二)提升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农村家庭农业收入

①对于部分家庭成员外出务工而非举家搬迁的家庭来说,劳动力流动能够促进家庭劳动力分工,缓解尖锐的人地矛盾,在增加非农收入的同时也能保证农业收入,可以有效提高家庭经济福利。②劳动力流动推进了农业机械化,加快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农民外出务工获得的收入为农村家庭有选择地购买和使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提供资金保证,同时外出打工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使用农业机械能够节省时间,成为农村家庭经济理性的选择。除广泛地使用农业机械以外,农村家庭还加大了农业科技、生产资料的投入力度和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促进粮食单产增加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这也进一步解放了家庭中的劳动力,形成互促互进的良性循环。③“干中学”效应提升了人力资本,农业生产理念更加先进。传统农村家庭由于市场消息的闭塞和销售观念的落后,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缺乏对市场的有效了解,难以匹配市场的需求,造成农产品供需不均衡的现象普遍存在,农产品滞销导致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以后,把诸多经济发展的新信息、工作的新经验以及生产和经营的新理念带回家乡,农民有了新的了解价格信息和销售渠道的途径,对种植结构和种植产量做出新安排,更能吻合市场的需求,农村家庭的农业收入得到提高。④劳动力流动促进了土地要素的流转,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随着劳动力外出人数的增多和时间的延长,部分外出务工家庭会采取市场行为将土地租赁给非外出的农村家庭耕种,获取的土地要素收入增加了家庭的收入来源,同时改变了小农经营的方式,土地的集中便于农户实现农业经营规模化和现代化,从而农业收入得到提高,家庭经济福利得到改善。

(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提高农村家庭经济福利

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由来已久,人口逐年增加的同时耕地面积锐减,这种人地关系的紧张状态迫使劳动力要素转向生产效率更高的领域。随着劳动力流动限制的放开和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寻求提高其边际生产效率的机会。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也指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继工业化完成之后,劳动力又转向第三产业。故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农村家庭而言,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经济福利的直接影响是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岗位,农村家庭的非农收入得到提高,间接影响是农村家庭可以共享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成果。除了广泛的第一、 第二和第三产业,外出务工人员从技术、资金和信息等方面影响着农村三个层次产业结构的发展,使农村各层次的产业结构得到全面优化(赵晶晶,2011)。此外,部分外出劳动力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之后选择回乡创业,这不仅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还能带动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直接或间接地改善农村家庭的经济福利水平。

因此,从经济福利的角度看,劳动力流动不仅可以通过就业转移,直接提高农村家庭的非农收入,又可以提升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效率、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加快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来提高农村家庭的农业收入,还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升级化、农村各层次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农村家庭收入水平。因此,劳动流动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家庭经济福利的提高。

三、 劳动力流动对农户非经济福利的影响机理

家庭收入的增加是改善农户福利的重要前提,但收入的增加可能是以牺牲家庭某些方面的非经济福利为代价。劳动力在地区间和部门间的转移,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国家、对家庭中的经济福利还是非经济福利,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微观个体的层面看,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所引致的收入水平的提高、繁华的城市带来新的思想观念,以及家庭角色的缺失会深刻影响到少儿抚育、老人赡养、家庭关系、闲暇活动、主观心理条件等福利维度的改变,农户家庭的非经济福利受到全方位的影响。从宏观经济的层面看,劳动力流动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做出显著贡献,增加政府财政总收入,在国民收入再分配阶段,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并加大完善养老、医疗等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力度,助力农村家庭提高福利水平。在当前新时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目标下,家庭福利的构成已经突破仅以经济收入来衡量的框架,因此我们尝试从多维福利的视角探讨劳动力流动对农户福利的影响机理。

(一)少儿抚育

通过经济基础的改善与思想观念的转变,劳动力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留守儿童的福利水平。农村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其子女由父母代为照看,不可否认的是,父母家庭角色的缺失会对子女的健康和教育等方面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但经济水平提升和思想理念改变对子女抚育的影响是积极的,并且总体来看,劳动力流动对少儿福利的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

外出务工所获得的劳务报酬为改善家庭的膳食营养结构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撑,这有利于家庭成员尤其是留守儿童营养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发展。此外,如果把教育看成一种消费或投资行为,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则提高了消费和投资的能力。对一般农村家庭来说,外出务工所获得的收入除了一部分被用于满足家庭自身的生活需求外,很大一部分会用来支付儿童的教育花费,并且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基本上是货币投资,非货币投资比较少,父母可以通过增加课外辅导支出的方式弥补家长角色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再者,外出务工人员所处环境的改变会对固有的思想观念造成冲击,会更深切地体会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在薪酬待遇、工作性质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提高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期望值,这又会对儿童的教育产生积极影响。与此同时,劳动力流动范围不同也会对子女抚育产生不同的影响,因为劳动力本身对子女的教育会产生正负两种效应,正效应不会随着范围的扩大而明显增加,负效應则不同,流动范围越大越会弱化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监督作用(谷宏伟、吴华倩,2017),故省内务工和省外务工对少儿抚育的影响可能有差异。

(二)老人赡养

外出务工之于非外出务工的家庭,既是一个增加家庭收入来源的机会,又是一个提升人力资本、获得信息和资源的机会。成年子女外出务工能够为留守老人带来一些有利资源,提供更多家庭支持,例如,营养食品、保健产品和及时体检等。这些信息和资源能够帮助老人预防疾病、减少患病风险,治疗疾病、生病及时就医,提高生活水平、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劳动力流动倾向性较强的年轻人采取务工行为的影响会更积极(Kuhn et al,2011),为创造外出务工的条件,他们会更加关注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并且外出打工者和家庭会根据经济回报和家庭变化对务工行为进行调整。从外出务工人员的性别结构来看,男性是外出务工的主力,但他们在家庭中并不承担日常照料老人的责任,老人的日常起居与生活照料通常由家庭中的女性负责,故男性外出务工不会对留守老人获得的照顾造成太大影响;相反的,男性外出务工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成为改善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有利因素。此外,劳动力流动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从而间接推动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覆盖度更广,保障农村居民尤其是留守老人享受到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福利。

(三)家庭关系与闲暇活动

家庭角色缺失致使家庭关系疏远,劳动时间变长导致闲暇活动时间减少。劳动力流动在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给农村家庭生活带来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家庭关系和闲暇活动两个方面。外出务工人员是家庭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出打工对家庭关系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与家人沟通交流次数和见面次数的减少,尽管现在的通信方式十分便捷,电话通信、网络视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不足,但无法代替当面沟通对家庭关系促进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长期缺位家庭生活会导致子女角色和父母角色的缺失,外出务工产生的代际分离会阻断老人情感交流的方式,精神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子女的学习生活也无法得到父母双方的参与和互动,劳动力流动会导致家庭关系的疏远。需要说明的是,这与前文的分析中劳动力流动对老人的健康以及少儿的教育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并不矛盾。而且,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工作时间长、假期少,他们不仅无法给予父母和子女足够的陪伴时间,自身的闲暇时间也受到挤压,同时自己所应承担的部分家务劳动被平摊到家人身上,在家人员的闲暇活动时间也相应减少。

(四)主观心理条件

劳动力流动引致家庭经济条件、生活方式和家庭关系等方面的改变,这将间接影响到家庭成员的主观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对农村家庭福利水平的主观感受,比如工作满意度、对未来的信心程度、生活满意度以及幸福程度等。外出务工改变了传统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工作性质,全新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赋予外出务工人员更高的价值,工作满意度得以提升,对未来也更有信心。改变家庭生活水平是农民选择外出务工的初衷,目前来看,外出务工家庭的经济收入得到改善,除满足日常生活、教育和医疗等基本开支外,有收入结余的家庭还会进一步购买大额耐用消费品,甚至建造新住宅以改善居住条件,外出务工家庭的生活满意度更高。同时,外出务工所导致的家庭非经济福利的损失会对农村家庭成员的主观心理状态产生负面作用,幸福程度的衡量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四、 基本结论

本文从农户经济福利与非经济福利两个方面,从微观个体和宏观经济两个层次,从家庭收入、少儿抚育、老人赡养、家庭关系、闲暇活动、社会保障和主观心理条件七个维度构建劳动力流动对农户福利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厘清作用机制的同时预测了劳动力流动对各维度农户福利的作用方向,现归纳如图1所示。

劳动力流动对农户经济福利起正向促进作用。具体的,通过实现就业转移,分散经营风险,提高农村家庭非农收入;间接提升了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农村家庭农业收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化和高级化、农村各层次产业结构全面优化,进而提高农村家庭的收入水平。

劳动力流动对农户非经济福利既有正向影响,也有负向作用。具体而言,通过改善农户的经济基础、转变思想观念和转换工作性质,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主观心理条件的福利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又会因为家庭角色的缺位导致家庭关系疏远、闲暇时间减少。此外,劳动力流动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从而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度。

根據对劳动力流动影响农户福利的机理分析,应当持续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当地就业市场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以此改善经济情况和家庭关系。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推进农村养老社会化,通过制度的完善提高留守老人的福利。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农户生活质量,进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大力发展农村儿童福利事业,多元化留守儿童社会福利体系,以此提高农村儿童福利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晶晶.人口流动对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谷宏伟,吴华倩.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儿童义务教育的影响:基于CFPS数据的经验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7(3).

[3]Kuhn R,Everett B,Silvey R.The Effects of Childrens Migration on Elderly Kins Health:A Counterfactual Approach[J].Demography, 2011(1).

作者简介:

张尧,女,河南洛阳人,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