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19-12-23张琪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年31期
关键词:混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张琪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目前大学期间对师范生进行教育技术能力职前培养的主要途径。随着现代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该课程的设置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在TPACK框架下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改善以期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TPACK;职前培养;混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31-0117-02

1概述

在与笔者学校担任《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师的简单谈话中了解到,大部分师范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相对较差,无法满足信息化社会对未来教师的要求。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仍处于通识性ICT授课模式,缺乏与特定学科教学环境的融合。

2研究背景及意义

根据2010年11月27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中的“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计划”的要求,“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决策和科研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建成服务决策、服务战线和服务社会的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公共资源服务体系,以信息化带动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学校特色是培养职业教育教师,对于职业院校教师来说,其专业特性相对普通中小学教师更明显。在对该类型师范生进行职前培养时,他们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理应按照专业特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研究者曾经指出,相同的技术在不同的学科中往往具有不同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目的。口惭以,符合专业特性下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的重新审视与构建迫在眉睫。

3TPACK的内涵

TPACK是由密歇根州立大学的Koehler和Mishra提出来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其框架包含学科内容知识、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三个核心元素和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四个复合元素。TPACK强调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和监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强调其在学科教学中的方法而非技术本身,这种整合模式在贯彻、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要关注“境脉(contexts)”,即不同的学习环境对整合的影响,这里所说的学习环境也就是不同学科的教学环境。

4影響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因素分析

笔者所在师范院校以培养中职教师为主,大部分师范生毕业之后从业首选仍为教师。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主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这一公共课程,在对笔者学校该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后得到以下影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几个因素。

4.1教学内容

在笔者与其院校任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的简单谈话并结合文献中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现状的调查结果发现:目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仍然普遍存在教材版本单一、缺乏与特定学科整合等诸多问题。笔者所在院校的不同专业的师范生在该课程中所学知识内容完全一致,而事实上,师范生在未来大多选择从事其对口专业的中职教师,不同的学科需要掌握的教育技术可能不同,或者相同的技术呈现的方式以及达到的教学目的也不同,所以不同专业的师范生需要针对其专业进行更符合其专业特性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职前培养。根据其专业特性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地审视与构建来满足其学科的教学需求,明确该技术知识在某学科环境下的教学目的。

4.2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笔者所在院校教师依然普遍采用传统的“传递一接受”式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本应该是有意义的,但实际情况下,该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倦怠感,学习兴趣缺失,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4.3学校教师

要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现状,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考验与挑战。目前,在众多高校中一个教师带多门课程和多个班级的现象普遍存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作为师范生公共必修课,却与英语、高数等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学科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这种情况下,对大学教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师就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所教学生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并具备该学科环境下的教育技术知识。

5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分析

在对以上影响因素的分析,师范生作为教师行业的主力军,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中坚力量,师范生如果在大学期间就受到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结合自身学科运用信息技术到教学过程中,具备信息技术教学开发的能力,那未来他们将会是信息化教学中合格的教师。

5.1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一味地给予学生知识,学生接受由教师传达的知识,这是最常见的、持续时间最长并且目前仍然存在的一种教学模式。而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智能化的手段,给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学习的效率则会大幅度提高,学习效果自然更好。

在给师范生树立这一观念时,大学的教师应当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大学阶段的教师对师范生未来进人工作岗位后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的影响较深,所以师范生会在大学期间将教师作为其模仿的主要对象。然而许多的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倡导的是先进、科学的教学观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是偏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就算是采用了多媒体设备,也只是把课本上的知识搬到了屏幕上而已,完全与所说的观念背道而驰,照本宣科的教学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转变观念,反而强化了学生错误的教育观念。因此说,要想使学生完全转变对教育教学存在的落后观念,教师的示范作用极其重要。

5.2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从学生视角而言,师范生应该掌握信息技术支持学习的能力,促进个人能力的发展和完善。想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必须在根源上,也就是在师范生的大学阶段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来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水平,这些课程不仅要教授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能力。营造丰富生动的课堂氛围,不仅仅靠一个精美的课件就可以完成,课件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制作时必须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方式展示,以此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这就要求师范生在步入岗位之前就要熟练掌握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制作方法。最常见的应用到教学中的软件包括Photoshop、Flash、Au-thorware、Premiere等,这些软件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5.3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Koehler等人提出的TPACK設计到的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三种知识,并不是三者的简单叠加,而是将知识整合到具体的学科内容教学的教学法知识当中去。提高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是说要求师范生熟练掌握技术,然后仍然照本宣科般把知识原封不动的用这些多媒体设备展示出来,这就违背了学习教育技术的初衷。在技术知识方面(TK)的训练并不会促进教师的TPACK,而在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方面的训练却能促进教师的TPACK。笔者以为,纯粹地对师范生进行技术训练对提高师范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水平收效甚微,在教学中仍然应该以教学内容为重,技术知识只能作为辅助,为内容知识锦上添花。受TPACK理论的影响,荷兰大多数教师教育机构都逐渐从原来在教师教育机构学校层面集中授课的通识性ICT课程转向了融于学科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即在学科课程中融入师范生ICT素养的培养,并通过学科教师教育者的课堂师范来提升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中最明显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就是对师范生的专业针对性不强,仍偏向于通识性ICT课程模式,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师范生将教育技术融于学科的能力,而脱离了学科环境的教学显然是不合理的,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5.4提倡混合教学的模式

混合教学在外在形式上采用“线上”与“线下”两种途径混合展开教学活动,混合教学也是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效。

早在2004年,台湾“E-Learning”资深专栏作者邹景平女士在文章《E-Learning将成为大学教师不可或缺的舞台》就提到有研究表明:大多数教师相信“在线学习会改善教学创造力和学生的学习成就”,混合学习就是要将传统学习的优势和在线学习的优势互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从混合学习的提出发展到现在,该学习模式已成为近几年的流行趋势,开展混合教学模式对大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实际教学中,能真正在课堂上应用混合教学模式展开教学过程的教师仍是少数,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与混合教学本身发展还不是很完善这一内在因素有关之外,还包括学校、教师方面对混合教学的支持力度这一外在因素。

混合学习的开展不仅能大幅度提高师范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师范生将来在各自岗位上也会大力去提倡混合学习这一多元化、信息化的教学模式。

6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师范生职前培养的一个重要阶段。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水平就代表着的未来教师的教学水平,《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在对师范生进行职前培养时应更深层次地关注该课程的发展状况,通过对该课程的不断优化来提高当代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更多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优秀教师。

猜你喜欢

混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SPOC平台下IPAD在初中生物混合学习中应用初探
基于Unipus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初探
《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课程案例库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