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助推共产主义的实现

2019-12-23陈文捷

党的生活·青海 2019年12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人工智能资源

陈文捷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展望的人类社会的理想形态,也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由于其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不可避免地被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思潮所质疑。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应用为人类社会无限趋近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再次证明,共产主义绝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合乎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科学预判。

一、人工智能技术丰富物质财富

“物质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它既指物质财富总量上的增加,也指物质效用率的提高。“怀疑论”者往往从资源的稀缺,经济增长的有限性等方面对共产主义提出质疑。然而在人工智能成为生产要素之后,一来其效能优势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劳动生产率成倍提升,生产总量大幅增加;二来它的普及应用又能推动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不断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物质财富持续增加。再者,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大数据为基础,因而数据经济将代替实体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与传统实体经济对物质资源的绝对依赖不同,数据经济的增长数并不与物质资源的消耗量成正相关。数据经济的优势反而在于节约物质成本——数字化产品的生产制造往往只需要在初期投入一定的成本,当产品研发完成之后,数据的拷贝复制是企业追求盈利增值的主要方式,因而不再需要新的更多的生产资料投入。如此一来,就解除了有限的物质资源对经济无限增长需求的禁锢,改变“物质相对稀缺”的现状。

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资源配置

从理论上说,根据社会有效需求预先制定生产计划,避免生产过剩维持供需平衡,有效利用资源,是经济运行的最佳状态。固然,上世纪计划经济实践失败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难以对信息做到全面准确的掌握是计划不切实际的重要原因。在人工智能时代,万物互联,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一切信息都可以转化成为有效的数据,人工智能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便可以清楚地掌握社会运行的样态和市场运转的情形。这样的“洞察力”,虽然不能对消费的数据进行精准的预估,但可以做到基本的测度。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使物质资源的配置达到相对最优的状态,用“有计划的经济”来替代无序的市场竞争,从而进行有目的的生产,避免资源的浪费。由于生产和消费之间具有直接同一性,且消费文化也是主体人格塑造的影响因素之一,故而生产的计划性合理性也一定会促使人们的消费趋于理性,形成新的消费伦理。对物质的占有不再成为主体确证自我的方式,“共享”“适度”会成为主流的消费观念,人们在消费时更关注产品的功能属性,并乐于接受使用权的流转,而不是专注于产品的私有性质。加之人工智能又可以有效地整合供需数据,实现精准调配,使以往社会上存在的闲置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商品的使用价值得到有效发挥。同时,人工智能又可以助推个性化消费,一则消解以攀比、炫耀为目的的异化消费市场,二则使主体丰富的个性不再受到群体化市场的压抑,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

三、人工智能技术变革所有制关系

生产资料是社会生产的基础,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掌握程度就决定着不同阶级的地位和命运。在农业和工业时代,一定的阶级集团或者个人拥有着对“土地”“设备”“原料”等有形有限的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权和支配权,因此成为了社会的统治阶级,而不占有生产资料的那部分人为了生存只能任由其剥削压迫。因此,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共有共享是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人工智能为生产力带来的阶跃式发展,必然带动经济关系与日革新,变革作为经济关系基础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将代替有形有限的物质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与传统的生产资料相比,数据资源的共享性鲜明,不可能只被一部分人占有和垄断。因为,不论人们主观上是否愿意,智能设备的普及应用,使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被采集为数据,汇聚成海量信息,这些数据不会因为人们基因、出身、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被划分为有用和无用数据,数据的价值在于采集的广泛性。这就决定了人工智能时代每一个人都是不可忽视的数据建设者,故而数据的所有权难以被明确界定。加上数据在产生、存储和传输上的便利性和可再生性,使之被垄断和独占的可能性极小,如若强行独占,又违背了它“共享增益”的特点,反而失去了占有的价值,由此推动生产资料由社会成员共同占有使用的所有制形式的实现。

四、人工智能推进社会公平

公平公正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人工智能的普惠共享能够消除因历史禀赋、自然条件、人力资源、经济制度等外部原因造成的劳动者之间的不平等。以教育为例,教育的公平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公平的起点,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其重要意义毋庸置疑。然而在资源有限的现实困境面前,始终难以达到理想的境地。人工智能的应用则可以突破时空阻隔,有效地延展资源,使其不但能辅助教师教学,甚至可以通过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仿真体系统虚拟教学场景,达到改善教学硬件的效果,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又如,人工智能可以有效地帮助基层卫生机构的医务工作者提高诊疗水平,建立起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人人享有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以此类推,人工智能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冲破阶层固化,实现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的平等协作关系。此外,在人工智能为社会创造出巨大财富之后,人类还可以凭借其精准算法,制定出最为理想的社会财富分配模式,推进社会公平公正。

五、人工智能技术消解异化劳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共产主义社会,人应该复归“自由自觉”的价值本质。在现代社会,多数仍然处于被压迫受束缚的异化劳动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用,有望进一步消解異化劳动,推进主体解放的进程。我们可以预见到,未来智能化生产的水平越高,劳动力升级调整的幅度就越大。就现阶段人工智能发展程度而言,由于它不眠不休,保质保量的优势,首先会替代技术含量低、创造性弱、重复率强、危险性高的生产性岗位,而且随着技术的日益革新,人工智能所能胜任的工作岗位将会越来越多,人力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会大幅下降。但是我们对此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如果一味地将人工智能视为抢占人类工作岗位,将人类逼向绝境的“恶魔”而拒斥其应用,阻碍其发展,那我们无异于两个世纪前破坏机器的“卢德分子”。

回顾历史,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是对主体解放进程的一次推进而不是阻挠。进步技术的逻辑,生产力发展的意义绝不是为人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而是将人从外在的、不属于自己本质的、仅仅作为谋生手段的强制劳动中解脱出来,以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自由时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的重要范畴,意为可供劳动者在工作之外自主支配的剩余时间。马克思认为,“自由时间是人生命的尺度,是人发展的空间”,如果一个人将全部的时间花费在维持生存的劳动上,“那么无异于载重的牲畜”。可见,自由时间是衡量人价值本质复归程度的重要标准,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人工智能对人工作岗位的替代,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解除异化劳动的桎梏,节省个人在从事社会生产中耗费的时间,使得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充分发挥主体的独立性创造性。同时,自由时间的获得也给了人们遵从内心本质,校正自身与劳动产品的错误定位,重新审视真实需求的机会,进而摆脱物化意识的侵袭,提高精神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责任编辑:崔雅丽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人工智能资源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2019:人工智能
资源回收
人工智能与就业
科学把握共产主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数读人工智能
李海青:共产主义的历史现实性与逻辑必然性
下一幕,人工智能!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