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声的净土 百姓的乐园

2019-12-23蒋慧明

曲艺 2019年12期
关键词:小剧场剧场俱乐部

蒋慧明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已经成立整整十六年了。从2003年10月3日的首场演出开始,基本上每个周六的晚上,北京东城区文化馆三楼的小剧场就成了欢乐的海洋。台上是老中青少几代相声演员同堂献艺,尽展风采;台下则是男女老幼全家出动,听相声度周末,其乐融融。

我作为追随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一路走来的忠实观众,同时也作为一名曲艺理论研究人员,每每置身于观众席中,总会被现场的热烈气氛而深深感染。作为观众,我要感谢她曾经带给我无数次的欢笑;而作为研究人员,我更要感谢她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引导我不断深入思考。

下面,我想从几个细节入手,聊一聊我眼中的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

一、相声俱乐部的成立

十六年前,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成立,绝非偶然。今天看来,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有一条清晰可循的运行轨迹俱乐部不断前行,离不开相声这门艺术在老百姓中间的影响力,以及“相声”这两个字在所有从业者心目中的分量。

从时间上说,必须要提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相声环境。这一时期的相声总体来说是停滞的甚至是衰退的,从表演到创作都显得急功近利,浮皮潦草,显然难以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而“爱之深,责之切”,坊间关于相声的议论也是不一而足。

痛定思痛,相声从业者开始主动出击,寻找突破的路径。姜昆、李金斗、侯耀文、常贵田等人明确提出“相声回归剧场”的理念,并付诸行动,组织了阶段性的演出活动。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1996年5月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上演的五场相声专场演出(原定三场演出,后因观众反响强烈购票踊跃,临时又加演两场),正是在这几场演出中,于海报中明确亮出了“相声回归剧场”的口号。第一场演出结束时已将近夜里十一点,攒底的节目是常贵田、常宝华二人合说的《福寿全》。

与此同时,北京曲艺团在西单商场小剧场定期演出,另外在广德楼、湖广会馆等处亦有小范围的相声演出,所演作品多为传统相声,以区别于广遭诟病的电视中某些新相声。

从大剧场到小剧场,从不疼不痒的应景之作到常演不衰的传统段子,相声表演的内容、形式乃至演出场所都在发生着变化,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当年,来自台下观众最真切的现场反应就是一种认可和欢迎。

相聲大师侯宝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总结出“场合、观众、段子、音响、情绪”这十个字,来概括相声艺术如何在剧场中演出以保持长久的舞台生命力。之所以格外强调“回归剧场”,是因为相声这种既普及又特殊的表演艺术,当它在剧场内进行演出时才最能体现其艺术价值,它的审美功效也是在与观众的现场交流中才体现得最为充分和完整。不妨这么说,回到剧场的相声才又找回了它原本的样子。这时候,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的成立也就是顺理成章地水到渠成了。

“为相声事业服务、为相声演员服务、为相声观众服务”是以李金斗主席为首的俱乐部九人工作小组自成立之初就始终坚持的工作准则。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成立十六年来获得的诸多荣誉和成绩,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这“三个服务”的工作思路。

二、相声俱乐部的后台

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的后台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又一处细节。俱乐部的后台门口,常年竖着一块写有“演员守则”的牌子,时刻提醒着俱乐部的相声演员们艺德人品的重要性,自觉抵制“三俗”的不良倾向。

这里通常会很热闹,尤其在开演之前,常常笑声此起彼伏。仔细观察后你就会发现,不管是信手拈来的“砸挂”还是让年轻人听得津津有味的历史掌故、表演技巧,后台演员们所聊的都与相声息息相关。在这欢声笑语中,我看到了相声从业者遵从的礼仪传统、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以及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等等。

不封闭,亦不逾矩,从俱乐部后台熏陶过的年轻人对相声之传统和传统的相声可谓深入人心。可以说,这里既是老艺术家的示范舞台、新节目的试演舞台、青年演员的实践舞台,更是相声同行进行业务交流和竞技的大舞台。回想起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每场演出在节目安排上的用心之处。例如,经常会特别邀请一两位经验丰富的老艺术家做精彩的大轴演出,既满足了观众的欣赏要求,也为年轻演员提供了难得的观摩学习机会。有时,同一内容的段子由不同的演员来演绎不同的版本,也会产生极佳的舞台效果,更为我们深入研究传统相声提供了宝贵的立体资料。许多老艺术家在恢复传统相声作品的演出形式之余,还积极修改完善作品的结构与内容,巧妙结合当代的某些社会现象,嬉笑怒骂,针砭时弊,赋予了老段子崭新的时代特色,使之传统却不守旧,规矩而不落伍,体现了他们自觉的创新精神以及精湛的表演功力,格外值得后辈学习效仿。此外,还有一些曲艺观众熟悉的山东快书或快板书及双簧节目,也穿插在每期节目的演出过程中间,既活跃了剧场气氛,也为这些传统曲种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十六年来,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相继为多位老艺术家举办了专场演出,许多精彩的瞬间被定格在了影像中,也深深镌刻在了观众的心目中。而从这里成长成熟起来的中青年演员更是不胜枚举,很多都已是当下深受观众欢迎的新一代“笑星”,而由他们创演的那些在全国各类赛事中获奖的优秀作品,正是在俱乐部的演出中首次面对观众的评审,虚心接纳观众的反馈意见,并在不断的演出过程中反复进行加工修改,从而使其不至于成为仅仅在电视中露过一面随即便销声匿迹的一次性产品,最终成为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保留节目。

三、相声俱乐部的票价

“给老百姓演出,为老百姓创作,让老百姓满意”,这是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自成立之初就确立的宗旨,始终不变。“20元票价,永不涨价!”这是李金斗主席对老百姓的承诺。正是由于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始终坚持弘扬时代先进文化,传承优秀民族艺术,不以赢利为目的,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从而在竞争激烈的文艺演出市场中打响了品牌,树立了口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与目前国内演出市场的普通中低价位票价80-100元相比,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20元一张的演出门票确实相当便宜,而且“物超所值”。因为在每周六晚的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观众们可以完整地欣赏到六至七段相声的现场演出,在开怀畅笑中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在文化馆一楼的售票处,经常能够看见许多观众刚刚走出剧场,就迫不及待地购买了下周的演出票,可见俱乐部的吸引力有多大。

这里不妨摘录一段出自我的调研笔记中的一个细节:

2003年12月6日,李嘉存、李金斗表演了一段传统相声《哭四出》。这次难得的合作原本就出乎观众的意料,当李金斗站在捧哏的位置上时,台下已经掌声雷动。更绝的是当演到捧哏的劝逗哏的别看苦戏了,免得哭坏了身子,李嘉存这时来了个“现挂”:“不行,我花了20元门票钱呢!”顿时赢得满堂喝彩!

可以说,观众的掌声和笑声里,既有对演员高水平演技的肯定和赞叹,也包含了对俱乐部始终坚持低票价服务观众这一宗旨的认可和嘉许,如此热烈的现场效果可谓意义不凡。

十六年,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是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成长为有独立思想的青年的过程;十六年,对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而言,是传承与创新、积淀与奋进的精彩历程。在这里,你能充分体会到相声演出格外讲究的现场交流与互动,能够了解传统相声对世态人情的细致描摹,能够感受到许多原创作品对当下生活的艺术再现。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这里,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熟悉的面孔,从那些发自内心的畅快的欢笑声中深切体悟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性。

四、相声俱乐部的观众

每次来俱乐部看演出,总能见到观众席上有扶老攜幼的一家人,济济一堂,其乐融融。这也是让我非常感慨的细节之一。

时下,约有十几二十家相声小剧场分布在北京城的四面八方,极大地丰富了京城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同时,随着电视综艺节目以及网络的广泛传播,关注相声、喜爱相声的人们也越来越多。由于研究课题的缘故,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力求以现场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作为案头研究工作的有力补充。

尽管,作为专业的曲艺理论工作者,我能够从研究的角度理解不同团体对相声的题材选择、表达方式等的不同处理,当然也能够理解不同的观众群体对于相声的不同欣赏需求和趣味,然而,本身作为一名女性观众和家有幼童的孩子母亲,我更倾向于选择能够真正体现相声艺术魅力的演出场所。可以说,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就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可以带着不谙世事的小孩子一同观赏的相声小剧场。

我们常说: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相声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不过,结合我自己这些年来深入各地相声小剧场的调研结果来看,固然有令人振奋的一面,但同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诸多问题存在,比如作品原创力的缺失,表演上的随意性,以及过分迎合部分观众的欣赏趣味,尤其是无视观众席中的妇女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等等,都亟需引起所有相声从业者的高度重视。好在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的所有演员们都能严格遵守“演员守则”,始终以严谨的创作态度和健康的舞台形象面对观众,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不良风气,摈弃杜绝一切不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低级趣味的笑料,因而,我愿意称之为——相声的净土,百姓的乐园。其实这也反映出了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团队的艺术追求和自信。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衷心祝愿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在未来的进程中,不断为老百姓奉献更多更好的优秀相声作品。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小剧场剧场俱乐部
开心剧场
动感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