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岭有奇峰 不与诸岳同

2019-12-23殷伯达

曲艺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孔明火烧关羽

殷伯达

1980年春,法国学者罗伯特·如尔曼在南京听了康重华的《三国》之后,表示“得到了艺术与诗的享受”。而俄罗斯学者李福清在《〈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中文版自序里说,他的这本书“只限于研究书面上的民间作品,如《三国志平话》及现代的说书,包括北京的评书、扬州的评话,还研究苏州的评弹及民间传说”。他所依据的研究资料,就是扬州评话康重华的《三国》、苏州评话张国良的《三国》等。由此观之,康派《三国》对“三国”的故事流传有着不小的贡献。而在提倡文化自信、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全面复兴的当下,我们就有必要对康派《三国》的艺术精华作一精细地梳理。

一、变革——无中生有

康派《三国》的源头,可追溯至李国辉创编的《三国》。李门《三国》艺术状态如何,因现存资料较少,今人管窥而难见全豹。但以其弟子的出色,不难想见李国辉的风采和艺术成就。李门弟子杰出者众多,开派者有八,有书迷称这八个弟子为“八骏马”。而康国华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康派《三国》中,“中三国”别具一功。该段书起自刘备三顾茅庐,终于曹操兵败华容道。在我看来,这段故事在扬州评话《三国》中不能算是最精彩的,但是,从康国华到康又华再到康重华,他们三代人始终秉持固本培元、有的放矢的创新态度,将自己的个性风格、表演特色、理解角度充分融入到作品中,力求描述情境与刻画人物的技巧和手段能年年新、月月新、日日新。正是这样的艺术积累,为康派“中三国”赋予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也为听众们构建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三国世界”。

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刘旭东曾表示,康派《三国》的创新之法中,“无中生有”四字最是关键,用于“中三国”尤为贴切。如《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这“三把火”,口述文字就有120多万字,而《三国演义》全书字数也不过64万左右。由此观之,这“三把火”在内容延展和人物刻画方面细致到了何种程度。如在“曹操兵败华容道”这段故事中,孔明点将杀曹,却始终不用关羽,关羽又气又急,怒而请命。孔明方把最后一道关卡交给关羽。在关羽立下生死状后,孔明又反复叮嘱他,“你(由埋伏处)领兵出来,见了曹操,切不可跟他答话,上去一刀将曹操挥为两段……”“切不可跟他答话”。孔明的“婆婆嘴”实际上“润物细无声”地写实了关羽和曹操的性格并勾起了听众的好奇心:前者的信义品格遇上后者的狡诈多谋时,究竟会产生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呢?而后的情节发展证明,孔明的担心变成了现实:关羽面对曹操,几乎忘记了军师的叮嘱,与狡诈善辩的曹操展开了长篇对话,进而一步步放松警惕,软了心肠。听众看在眼里,急在心中。而就在这种紧张到达顶点后,关羽猛然想起军令状,举刀要斩曹操。此时听众的心放下了,曹操却紧张了。但后者临危不乱,一番说辞句句锋如利刃,字字力重千钧。最终把华容道上的关羽从“忠”与“义”的“矛盾”中“解脱”出来——他宁愿受戮,不愿负义,毅然放走了曹操。而随着曹操的脱逃,听众的心也从平地慢慢滑入谷底——是痛惜?是失望?是怨恨?恐怕连听众自己都说不分明。

这段书用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情节牢牢抓住了听众,让台上台下进入“融情”的同频共振境界。而此例不孤,康派“中三国”中比比皆是。

如在“草船借箭”中,孔明在船仓中谈笑自若,只借桌上酒斗的倾斜度便精确算出了“借”到的利箭数量;在“舌战群儒”中,康氏以孔明为中心,详细交代了每一位东吴谋士所处的位置,再通过调整说话的腔调与语速,辅以细微的转头与审视,不用一一赘述,听众自然明白哪一回合孔明面对的是谁。如此洗练的表演手法,意、力、韵、趣“四要”皆备,极有“写意”之美,更体现出康氏过硬的细节处置功夫。

二、创新——砺久而能

《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这“三把火”,好听、好懂、好记、好传,百余年来,扬州城中便是不听书的,多半也听得熟了。如此难免给人错觉,似乎这说着不难。可莲花香远,其心苦甚。要成就这说书艺术中与诸峰群岳相异的碧峤,康氏实是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困苦。

“三国”故事传遍大江南北,表演方式层出不穷。而从清末至民国,扬州地区擅说评话《三国》的艺人,有名有姓者就有几十位之多。他们的父母妻儿,就指着艺人们那张说书的嘴养活。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扬州評话界,掺不得半点虚名、容不了一丝偷懒。吴派《三国》的开山者吴国良,也是“八骏马”之一,是李国辉的关门弟子,与康国华交情莫逆,数十年如一日。两家的第二代,吴少良与康又华同样亲如兄弟。两位年轻人立身书坛三十年,携手传美名,均为深受听众欢迎的《三国》传人。然而就在吴国良63岁那年,47岁的吴少良遭人陷害,被人捏造家庭丑闻。性情刚直的吴少良不堪打击,吐血而亡。为养寡居的儿媳和失怙的孙子,吴国良年近古稀重新登台说书。只是老人家难忘丧子止痛,加之劳累过度,于1944年除夕去世,享年73岁。时人在为吴氏父子料理后事时发现,他们的遗物中除了每年都在撰写的新文稿外,自创或者收集的与“三国”有关的骈文、韵文、典章、掌故、诗词、楹联等占了大多数,由康、吴两家的世交可以推论,这些资料多半是两家共享的。遥想当年,两家两代说书人,围绕着如何说好“三国”,数十年如一日的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互相激赏。这是艺人光风霁月的生动体现,也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法门。

说书难,把大众都知道的书说好很难,说出自己的水平更是难上加难。听众是最慷慨也是最挑剔的评委,所以自有评话艺术以来,能久享盛名者寥寥。我们在感谢当今文化繁荣盛世的同时,还不应该忘记为评话艺术不断努力的前辈,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飞跎传》《八窍珠》《绿牡丹》《清风闸》《西游记》《万年青》《施公案》《伍子胥》等一大批经典作品。他们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所有创新,都是心血的结晶。

创新存在于人物塑造之中。康派《三国》的成功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把人物脸谱化、概念化。所有的人物——从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到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在保持故事整体结构完整的情况下,均在临事决断、平时相处中表现出了性格的多面性和内心活动的丰富性。为了这种创新,康氏三代不断探索,康国华与康又华都将京剧舞台表演艺术融化到了说书之中,而康重华有意改变祖父与父亲的模式,用更为亲切感人的语式替代了京腔,呈现出了另一种风味。

猜你喜欢

孔明火烧关羽
华容道
我爱孔明锁
青春里,那不可小觑的味蕾江湖
火烧毒品
检查(短篇)
起源
末了
关羽大意失荆州
关羽收刀
孔明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