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源明本 继承发展

2019-12-23芦明

曲艺 2019年12期
关键词:火烧三国扬州

芦明

在扬州评话界,康派《三国》和王派《水浒》如双峰并峙,各有千秋。但就学术研究而言,两者却有不小的差距,后者的受关注明显高于前者。

康派《三国》在学术研究方面“遇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康重华先生之后再无正式传人。少了研究对象,研究自然不盛。但我们不能就此把康派《三国》束之高阁,康派说书艺术、特别是康重华先生的艺术成就,是扬州评话的宝贵财富。通过对其梳理总结,我们能更加明了扬州评话的艺术发展脉络,进而为新时代扬州评话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康派《三国》源流及传承情况简述

“三国”故事给扬州评话提供了丰富的创演材料。清人周容在《杂艺七传·柳敬亭》就记载,“癸巳值敬亭于虞山,听其说数日,见壮缪,见唐李郭……剑戟刀槊、钲鼓起伏、骷髅模糊,跳踯绕座,四壁阴风盘旋不已。”壮缪即关羽。不过柳敬亭所说书目众多,《三国》不过是其中一种,除了片言只语的回忆文字,今人已无从完整窥见其说“三国”故事时的艺术风采。而《扬州画舫录》所记载的说书艺人吴天绪,是当时十个“郡中称绝技者”之一。他说《长坂坡》时,“效张翼德据水断桥,先作欲叱咤之状,众倾耳听之,则惟张口努目,以手作势,不出一声,而满室中如雷霆喧于耳矣。”这大概是扬州评话“三国”故事较早也较详细的记录了。

清同光年间的说书艺人李国辉,是李门《三国》的始祖。他考过秀才,當过盐运使衙门的书办,知识渊博,善于编撰,他曾选“三国”故事中从“三顾茅庐”至“曹操兵败华容道”这一部分加以编创,以内容丰富多彩与说表声情并茂著称,有“粲花妙舌吐珠玑”之誉。李国辉不仅是出色的说书艺人,同时也能因材施教,引导弟子成材。他所传授的8名弟子都很出色,时人誉为“八骏马”。如吴国良敏捷麻利,李国辉就引导他兼学“蓝(玉春)派”“武说”之长;而康国华则性情爽朗、很有风度,李国辉就引导他打造潇洒自如、自然流畅的艺术风格。

在传承师门艺法基础上,康国华还主动参考吸收了京剧的表演技法,进一步打造出了自己形声兼备、以神取胜的艺术特色。他的《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段书,被称为“三把火”。因说的诸葛亮出神入化、栩栩如生,听众称他为“活孔明”。民国时期,康国华实际上成了扬州书坛的领军人物。他对同辈谦虚揖让,对后辈爱护有加,留下了“五虎大战康国华”“王少堂问道康国华”等佳话。

康国华之子康又华(康幼华)继承书艺,又向同门不同派的师兄吴少良请益。他也是京剧票友,进一步借鉴、化用了京剧唱、念、表演技法。他的官白字正腔圆、声调音韵都近似京剧念白,表情动作也神似京剧表演,所以康又华又有“戏派”之称。康又华还是打破扬州评话界“坐说不站”的第一人。“坐说”对演员的形体、步伐要求不高,而从康又华以后,“口眼身步神”逐渐成为扬州评话演员的“五功”。

康重华是康派《三国》的第三代传人。他注重刻画人物性格,持续发扬家学,善于总结经验,堪称康派《三国》的集大成者。就目前而言,重视刻画人物已经成了扬州评话界的共识,近年来的优秀作品,如李真的《广陵禁烟记》《王少堂》,殷伯达的《一代儒将陈毅》,都十分重视人物的描写。

康重华很重视对艺术资料的整理与收集。他1959年参加江苏省曲艺团,即开始康派《三国》的录音整理工作,并陆续录制了“三把火”的音频资料;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康重华口述,李真和张棣华、张棣华和夏耘整理的《火烧赤壁》《火烧新野》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先后出版,《火烧博望坡》片段则由李真整理,收录于196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扬州评话选》。康家后人还整理出33段时长约33小时的康派《三国》音频资料。

文艺界对康派《三国》的整理也投入了大量心血。近期,扬州曲艺研究所从扬州广播电视总台的资料库中找到了康重华先生录制的一部分音像资料,《火烧赤壁》整理者张棣华还保存有康重华《三气周瑜》的整理本。这些珍贵资料,不仅可以让当代观众直接欣赏、领略到康派《三国》的艺术魅力,也给扬州评话的学习者、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精准的“教材”。

目前,康派《三国》暂时没有成体系的传承,但其影响力和艺术精粹仍在扬州评话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康重华的外孙女刘芓君就是受了外祖父的影响而走上曲艺道路的;吴派《三国》传人、扬州曲艺研究所所长姜庆玲就认为自己从康派《三国》中受益良多;扬州评话省级非遗传承人沈荫彭也曾多次拜访康重华,所以我们在她的表演中能看到康派《三国》的艺术特色。

二、对康派说书艺术精粹的概述

康派《三国》给扬州曲艺不仅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资料,更重要的是留下了珍贵的艺术精神。

1.谦虚谨慎的创演精神。《扬州曲艺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记录了康国华先生的一则逸闻。在《当阳道》中,康国华说赵云夺了曹操的青虹宝剑后,远战用枪时就把宝剑悬于腕下。事后一位听众对他说:“康先生,你赔赵云的马头。”康国华一听话中有话,连忙拱手求教。听众说,剑悬于腕下,怎能不晃?宝剑吹毫立断,那马头不是被削下来了吗?康国华连忙点头称是,再说这段书时,他就让赵云将剑还鞘了。由此可见,“康氏所说必有据”不是虚言。

2.融会贯通的创新精神。康家三代都喜好京剧,他们合理借鉴京剧、昆曲中理须、拂袖、摇扇、挥剑等动作,丰富了评话的韵味。而在新技术发展迅速,表演方式花样繁多的现在,如何推动扬州评话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康氏的创新精神就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3.关心时事的爱国精神。“一·二八”事变期间,镇江的说书艺人举行抗日义演,康又华首先响应,并自愿做临时茶房,在其他艺人表演时给听众沏茶添水。义演持续了7天,康又华就做了7天的茶房,听众们大受感动,纷纷慷慨捐助,康又华分文不留,全部归公捐献,如此就留下了“康先生当茶房”的新闻。

综上所述,我们要传承康派《三国》艺术,不能光传形而不传神。而要充分挖掘其中精粹,并将之传于后人。我们也相信,康派《三国》必将绵远流传,长泽后人。

猜你喜欢

火烧三国扬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青春里,那不可小觑的味蕾江湖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火烧毒品
三国乱谈(1)
“扬州绒花”
起源
末了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
是“上扬州”还是“下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