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与开封
2019-12-23任崇岳
任崇岳
慈禧太后与开封有一段不解之缘。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日,以德国人瓦德西为统帅的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七月二十一日天色未明,慈禧太后青衣徒步走出宫门,光绪与皇后身穿单衣跟随,至西华门外,乘上一辆骡车,仓皇出逃。一路经宣化、大同、太原、平阳(今山西临汾)、潼关到达西安,时为九月初四。慈禧之所以出逃西安,一是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她怕受到凌辱;二是她曾指使甘肃提督董福祥与义和团一起攻打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如果八国联军追究罪魁祸首,她必然首当其冲。至于与八国联军交涉之事,则委托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庆亲王奕两人办理。这一年是庚子年,这一事件也被称为“庚子西狩”。
在西安蛰居了将近一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慈禧终于在忐忑不安中收到了李鸿章、奕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的消息。经李鸿章多方游说,西方列强同意在第二款惩办祸首中删掉了慈禧的名字,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这意味着她虽然受了一年颠沛流离之苦,但有惊无伤,仍然是执掌政权、号令天下的女皇!
这年八月二十四日,慈禧在文武大臣簇拥下北归。她从西安出发,经潼关、洛阳、郑州、开封,再从开封渡黄河北上,返回京城。慈禧为什么要舍近求远,绕道开封?个中原因,一是山西多山,道路崎岖不平,又多是羊肠小道,66岁的慈禧受不了路上颠簸之苦,而从潼关进入河南,直至开封,一路少有高山,开封又处于中原腹地,距京师不远,回銮方便。二是经过庚子之变,慈禧是既怕洋人,又怕拳民。山西多拳民,而河南无洋兵、拳民之忧,可以放心大胆前往。三是河南巡抚松寿为讨好慈禧,不惜靡费重金,供慈禧及随行人员挥霍享乐。《义和团史料》说:
河南抚台松寿的意思,办理回銮大差总要格外体面好看,一切都不惜费。扈从的官员、太监,也因河南地方局面很大,不比陕西穷苦,都想到河南得些好处……太后称赞,河南行宫比陕西办得好。
松寿可谓深谙阿谀奉承之诀窍,在慈禧离开河南不久,便升任为闽浙总督。
九月初五,慈禧一行从潼关进入河南阌乡县(今属河南灵宝),次日抵达灵宝,九月九日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十六日至洛阳,在这里停留8日。先去埋藏关羽首级的关林上香,慈禧兴致淋漓,亲笔书写了“威扬六合”“气壮嵩高”两块匾额,此匾至今犹存。然后又去游览了龙门石窟和洛阳东郊宋太祖赵匡胤出生之地夹马营,那里有一座宋太祖庙,因年久失修,风雨剥蚀,庙已破败不堪了。从洛阳出发,经偃师、巩县(今河南巩义)、汜水(今属河南荥阳)、荥阳、郑州、中牟,十月初二日,抵达河南省省会开封。值得一提的是,慈禧在途经巩县时接见了富甲豫、陕、鲁三省的缙绅、号称康百万的康建德。他因慷慨解囊,捐银100万两以纾国难,获得了朝廷赏赐的“神州甲富康百万”金匾。从此“康百万”之名不胫而走,驰誉遐迩。
十月初二,慈禧一行抵达开封,河南巡抚松寿自然是率地方官员恭迎圣驾。但他没有为慈禧另建行宫,而是把落成不久的二曾祠(曾国藩、曾国荃)当作了慈禧驻跸之地,这是他煞费苦心的安排。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是清末湘军首领和主要将领,是朝廷倚为干城的封疆大吏。曾国藩死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国荃死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二曾兄弟是湖南湘乡人,一生仕宦都在江南,与河南了不相干,开封怎会有二曾祠?原来河道总督许振玮曾跟曾国藩受业,曾国藩是他乡试时的恩师,许振玮飞黄腾达,不忘恩师教诲,在曾国藩撒手尘寰21年之后,即光绪十九年(1893年)为他建立了祠堂。其时距曾国荃之死只有3年,许振玮也一并为他立祠,俎豆祭祀。这所祠堂也就被称为“二曾祠”。二曾祠规模宏大,院内绿草如茵,花木葳蕤,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祠内分东西两个院落,东院又分前中后3院,西院又分为瓣香楼院、环凤阁院、西花园。无论是东院、西院都是一步一景,景色如画,美不胜收,堪与江南园林媲美。
慈禧下榻的瓣香楼坐北向南,楼上东、西、北三面是宽阔的走廊,用12根粗大的红漆柱子支撑着飞檐,因跨度大,楼为双脊,形式别致,显得气势恢宏。环凤阁花脊坡顶、飞檐挑角,用16根红漆柱子支撑,建筑甚为考究。慈禧与光绪曾在这座楼内招待过外国使节。新中国成立后二曾祠是河南省图书馆所在地,1957年5月省图书馆迁往郑州,二曾祠又成为开封市图书馆。可惜的是,“文化大革命”时二曾祠的建筑全部被拆除,瓣香楼、环凤阁也荡然无存了。
慈禧入住开封不久,庆亲王奕便风尘仆仆地从京城赶来迎驾了。此人庚子事变前任总理衙门大臣,他主张剿灭义和团,与慈禧意见相左,被褫夺了职务,由端郡王载漪取而代之。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出逃西安,载漪因主战,交宗人府圈禁,总理衙门大臣一职空缺,负责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建议重新起用奕,官复原职,慈禧允如所请,这才有他与李鸿章一起与八国联军办交涉之事。其实,奕乃才干平庸之辈,又拙于口舌,与洋人交涉全由李鸿章运筹擘画,他不过叨陪末座而已。慈禧最满意的是,《辛丑条约》中未把她列为必须惩办的凶首,这本是李鸿章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苦苦哀求洋人,才争得的结果,但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两个月后,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病逝于北京。奕觐见慈禧时,谎称是自己拼死力争,洋人才允如所请。李鸿章既死,无人拆穿他的骗局,慈禧信以为真,对他大加赏赉,让他接替刚刚去世的荣禄,升任领班军机大臣,他的儿子载振也擢升为御前大臣、农工商部尚书。转眼之间,奕成了炙手可热的新权贵。就连他的家人也敢狐假虎威,为鬼为蜮,祸害百姓。《义和团史料》有一则记述奕家人随奕至开封时的见闻:
庆王的家眷,八月二十四到河南,戈什哈(满语,清代高官的侍从护卫)便到供支局要下马费。局里的小委员说了一句实在是没有铜钱,开销不出,戈什哈登时大怒骂道,里面有二品顶戴姓朱的,拖他出来。局里的人看见他发脾气了。他是皇帝自己一家人庆亲王的戈什哈,谁敢得罪他,只好用好言好語劝他……依旧送了他下马费的,才算安耽无事。但是供支局备办的锡器,已经被这一伙人拿去大半。吵闹了一番,二十七日起行回北京去了。
慈禧在开封停留了32天,短短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里,她办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所谓的回銮新政。庚子之役,社稷危殆,国家蒙羞,慈禧自知无法见谅于国人,倘不改弦更张,变法图强,大清王朝将伊于胡底,于是她在出逃途中,即下诏罪己。逃至西安后,就以光绪的名义下诏变法。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二月初十日谕内阁:“自播迁以来,皇太后宵旰焦劳,朕尤痛自刻责,深念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懿训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世之师。”慈禧在回銮途中途经河南时,又发出懿旨称:
自经播迁一载于兹,幸赖社稷之灵,还京有日,卧薪尝胆,无时可忘。惟积弱所由来,叹振兴之不早。近者特设政务处,集思广益,博采群言,逐渐施行。择西法之善者,不难舍己从人;救中法之弊者,统归实事求是……回銮以后,尤宜分别缓急,锐意图成……变法一事,关系甚重,请重申诫谕,示天下以朝廷立意坚定,志在必行,并饬政务处随时督催,务使中外同心合力,期于必成。
这两条记载只是说慈禧下决心变法图强,未说具体内容。一直扈从慈禧西行的吴永,在《庚子西狩丛谈》一书中说教育改革是回銮新政的重要内容,书中写道:
(十月)二十四日,仍驻开封。是日奉谕:明年会试,着展至癸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举行,顺天(今北京市)乡试,于明年八月间暂借河南贡院举行。河南本省乡试,着于十月举行;次年会试,仍就河南贡院办理。在如此仓皇播越之中,而对于下年之乡、会试,尚复兢兢注意,足见当时视取士之典,尚为郑重,犹有汲汲求贤之遗意也。
二十五日,仍驻开封。是日奉上谕:核定学堂选举奖励章程。学校毕业之有举人进士名目,即始于此。
乡试是清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期在八月份,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则是每三年一次在京城的考试。各省举人皆可应考,考期起初为二月,后改为三月,考中者称贡士。贡院则是乡试、会试场所。慈禧这两道上谕对于河南乃至全国的莘莘学子,无疑是一个福音。也许是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刺激了慈禧,她痛切感到,要奋发图强,才能不受欺侮,而要做到这一点,陶铸人才是当务之急,因此她才决心兴办教育。按照惯例,本应该在光绪二十六年八月举行的乡试与次年三月举行的会试,都因八国联军的入侵而停顿了。如今回銮在即,科举考试理应恢复,也好给企盼“脱却蓝衫换紫袍”的士子们一个交代。于是慈禧决定,光绪二十六年的乡试延宕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举行;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应当举行的会试,延宕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河南贡院举行;顺天府(北京)的乡试也暂借河南贡院举行,河南省的乡试则再推迟两个月。这一举措得到了国人的普遍好评。
第二件是废黜大阿哥溥俊。
清朝的大阿哥是皇储,是天子崩逝继承帝位的人。慈禧与光绪帝不和,久欲废黜之,便称他身患重病,并通告各国使馆,为废黜光绪制造舆论。但各国使馆不信其事,且有推荐西医者。各省督抚等封疆大吏也纷纷上疏,反对无故废黜天子。慈禧迫于内外压力,只得作罢。但她又玩弄权术,从宗室中挑选她中意的人选为储君,以便伺机偷梁换柱,于是端王载漪之子,年仅14岁的溥俊中选,被定为大阿哥。载漪身为储君之父,自然声势显赫。有史料记载:“载漪每出,扈从数百骑,拟于乘舆,出入大清门,呵斥公卿,无敢较者。”他出行时的仪仗竟然与天子的銮驾一样,可见其骄横跋扈。载漪支持义和团,为其中数十人封爵,还杀死了德国驻中国公使克林德。《庚子国变记》一书记载:“太后谕各国使臣入总理衙门议,德使克林德先行,载漪令所部虎神营伺于道,杀之。”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本是普通常识,载漪竟然杀了德国公使,真是颟顸之极!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要惩办怂恿支持义和团的祸首,载漪自然是在劫难逃。其时已逃往西安的慈禧下令将载漪等交宗人府圈禁。但西洋人认为载漪罪大责轻,不予认可。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吾等所列罪魁,皆其从者,为全中国体面,其首罪名,尚未提出也,此而不允,则吾将索其为首者。”所谓为首者,盖指慈禧也。慈禧无奈,只得在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发布上谕,说载漪“妄言主战,罪实难辞,……著发往新疆永远监禁。”载漪自知祸首罪重,以为必死,及接到发配边疆圣旨,不禁大喜过望。又询问左右说:“阿哥(指溥俊)有罪否?”左右对曰:“未闻也。”载漪说:“本无预渠事,当可免也。”于是兼程奔赴发配之地,恐怕洋人后悔,要他性命。民国后,载漪移家兰州,生活贫窭。
载漪犯罪戍边,儿子却仍是储君,朝中大臣预料到洋人不会善罢甘休,建议撤掉溥俊大阿哥名位,张之洞主张尤力。《抱冰堂弟子记》一书云:
外人来言:诸祸首虽已治罪,然某要事未办,名位如故,到京后各国必力要之,得请乃已。乃密电枢廷,劝其面奏,趁两宫未到京之先,出自慈断发之,以全国体。此议遂定,时乘舆尚在汴也。
“名位如故”,是说溥俊仍是大阿哥。“趁两宫(慈禧、光绪)未到京之先,出自慈断发之”,是建议慈禧还在开封期间,就废黜大阿哥,免得洋人为此事再生事端。吴永的《庚子西狩丛谈》记此事甚详。张之洞告诉吴永:“最好先将此意陈奏,但言张之洞所说,看君有此胆量否?”吴永到西安后,先咨询荣禄,荣禄考虑十余分钟后说:“也可以说得,尔之地位分际倒是恰好。像我辈就不便启口,但须格外慎重,勿鲁莽。”吴永一日召对毕,乘机上奏说:“臣此次自两湖来,据外间舆论,似对于大阿哥不免有词,张之洞也如此说。如能遣出宫外,和约必易签也。”慈禧沉思片刻说:“到汴梁即有办法。”由此可知,废黜大阿哥一事,慈禧在西安时就已敲定,但正式废黜,是在开封。而16岁的溥俊不脱纨绔子弟恶习,吃喝玩乐,样样在行,读书习文,一窍不通。整日与小太监们遛狗斗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宫中上下,咸有怨言。跟随慈禧出逃西安期间,天天携带几个内监去剧院看戏,其父戍边,脸上毫无戚容,全不以国事为念。朝中大臣也纷纷认为,大阿哥如此顽劣,他日不可以托付社稷。于是慈禧至开封后,便断然撤去溥俊大阿哥名号,命即日出宫,给银3000两,移居八旗会馆,后来闲居京师。1942年在穷困潦倒中死去。
第三件事是祝寿。
十月十日是慈禧生日,即所谓的万寿节。她是权倾天下的女皇,过生日自然是举国同庆,热闹非凡。她至开封的次日,那些扈从的大臣便精心擘画,要为她过一个隆重的万寿节了。但如今山河破碎,两宫蒙尘,慈禧心绪不宁,下诏今年的万寿典礼,“概行停止”。尽管老佛爷如此吩咐,官员们仍在她生日那天蟒袍玉带,穿戴齐整,在行宫门外一字儿排开,行朝贺之礼。慈禧见臣工如此虔诚,不禁龙颜大悦,大加赏赉,每人都领到了高档衣料和鱼翅、燕窝等名贵食品。开封府的官员为讨慈禧开心,还请来了多位烹饪高手,拿出他们的看家本领,炮制出了各式各样的豫菜。慈禧吃得口角生香,大快朵颐,当即赏了一位姓陈的厨师50个元宝。
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初四日,在开封盘桓了一个多月的慈禧启程回京。上午九时许,河南以及邻近各省的衮衮大员齐集开封,为老佛爷送行。开封百姓更是在车驾所经道路旁跪送。吴永的《庚子西狩丛谈》写道:
十一月初四日,巳刻,两宫圣驾自河南开封行宫启銮。扈送仪节,略如西安,而各省大员多半趋集,或则派员祗候,故人数益多,羽林仪仗,益觉整齐鲜耀。最可喜者,天气忽而开霁,旭日当空,融风四扇,六飞在御(六飞指帝王用六匹马驾车),一尘不惊。沿途旌盖飞扬,衣冠肃穆,但闻马蹄车齿,平沙杂沓声,互相应和。出城后,遥望河干,则十里锦城,千军荼火,仿佛如万树桃花,照春齐发。午正,大驾行抵柳园河岸,皇太后、皇上同入黄幄少憩。旋出幄,设香案炷香奠爵,先祭河神。祭毕撤案,即步行登龙舟。文武官员、绅民父老,一体于河岸俯伏跪送。予与粮台诸员共为一起,均随升中丞(陕西巡抚升允)跪伏道左,仰见太后面有喜色。两宫上御舟后,随扈官员、宫监兵役,以次登舟,旋于舟次传进御膳。时则天宇澄清,波平如镜。俄而千桡并举,万桨齐飞,绝似元夜鰲山,一团簇锦,徐徐移动,离岸北向。夹道军民,欢呼踊跃,举头延伫,望舟傍北岸,方始一同散队,分途遄返。
十一月二十四日上午,慈禧、光绪一行由河北正定舍轿改乘火车北上,于当日抵达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