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校成为涵养生命的福地

2019-12-23谭云

教师·下 2019年10期

谭云

摘 要:文章介绍了湖南省长沙市雅礼雨花中学在贯彻和落实“涵养生命气象”办学理念的过程中,为实现“教好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个好老师;教好每一个学生,办一所好学校”的办学目标所做的实践性探索。学校以“追求生命的整全”为愿景,建构“生命化课程”;以“开掘生命的资源”为渠道,培养“生命化教师”;以“尊重生命的需要”为宗旨,探索“生命化课堂”。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初步建构了“生命化教育”学校的“课程·教师·课堂”三维体系。

关键词:生命教育资源;生命化课堂;两层四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7-22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0-0016-02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雨花中学(以下简称“我校”)“生命化課堂”研究,是“涵养生命气象”这一宏观教育理念的聚焦和落地,是对新时代课堂由“智能课堂”向“生本课堂”转型的教育大势的精准把握,旗帜鲜明地指向中国新时代教育的未来发展,也具有解决当下问题的实效性和实操性。

一、建构 “生命化课程”,追求生命状态的整全

我校的生命化课程,从“生命的整体性、独特性、体验性”出发,按照“以人为本,回归生活,追求智能”为原则进行建构。

一是德育课程“生活化”。贯彻刘维朝校长“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的理念,一方面以“敬畏规则”“净”“让厕所里面能放洗手液”“食堂用餐文化”为主题开发德育课程,另一方面将德育活动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开展“温暖三月 爱心校园”义卖节、“书香四月 勤学校园”读书节、“青春五月 快乐校园研学季”以及“武广高铁公益节”等活动,从“多角度、细节处、平常事”三个方向去发掘每个学生生命整全发展的生长点,以实现德育课程效益的最大化。

二是校本课程“个性化”。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个性需求,依据 “健康生活、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实践创新” 核心素养四大板块,[1]追求“强健力量美,塑造形体美,传承工艺美,表达生活美”的校本课程价值,[2]开发男子足球队、男子舞蹈队、啦啦操、扎染传统工艺、墨湘文学社、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中国结传统审美艺术、街舞、思维导图、心理健康教育等十七门校本课程,卓有成效地开辟了丰富立体的生命成长渠道。

三是课程实施“智能化”。配备“交互式一体机”系统,集成备课系统、教学白板、实物展台、教学管理和评价的APP,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学生活动、班级管理、资源整合与开发等多个领域。每年派教师参加“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应用成果现场展示活动”,通过研磨课带动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的理念转变和技能提升。2018年下期,开始开设信息课改班,在全校推行“智慧课堂”,彻底改变课堂的理念和形式。同时,定期进行师生信息技术培训。新技术使用的全面推进,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初步实现了课程实施的“智能化”。

二、培养“生命化教师”,开掘生命教育的资源

“课堂大计,教师为本”。在课程资源中,教师资源是最主要的。“生命化课堂”研究,要求教师“回归初心,转变角色,突破定式,提高水平”。

首先,常规落实,夯实生长的“地基”。教务处以“双周会议、单周培训、每月考核”精细落实集体备课 教学设计、微课题研究、课例研修、资料记录与搜集、信息技术整合等工作;以“每月一周期滚动课堂调研”紧抓课堂教学过程,了解教情和学情,促使教师优化教学策略,还课堂于学生;常规管理,一方面强化检查力度,落实教学各环节的数量、规范、流程,另一方面外聘专家团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促使教师改进其教学。

其次,按需培训,激五子同成长。教科室分析不同层级教师的生命需求,精准定位,分层培训,实施“智囊层出点子,干部层闯路子,砥柱层有面子,精英层压担子,新锐层学样子”的“五子登科”校本培训战略。对教师队伍生命力增值点——青年教师,细化和深化“青蓝工程”“夜校培训”“自主学习”,促使其快速成长。

再次,专题讲座,促自主转型。针对一线教师理论水平低、不善于自我建构的问题,教科室以“点燃每个生命的光亮”“我的秘密花园——教师成长轨迹探秘”“雅礼雨花中学的‘课堂革命”为题举行三次专题讲座,从“生命意识”“自我成长”“课堂改革”三个角度进行理论培训,促使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我校教研风气为之振发:目前,五个课题在研,百分之五十的教师成为核心成员。本学期区教科中心征集“生命化课堂”研究成果,有八十余位教师上交了论文和课例。

三、研究“生命化课堂”,尊重生命发展的需要

生命化课堂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为目的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一起建构生命的意义,让课堂成为生长、生活和自我超越的福地。

第一,课堂观察,引教师关注学情。以“以‘课堂观察促教师‘以学定教能力提升的研究”课题为抓手,研制和推行《观评课调查问卷》,改变教师听评课角度,倒逼教师高度关注学情;培养监测学情的精锐部队,组建课堂观察小组,使用课堂观察量表有针对性地观课并撰写观课报告,锐意推进课堂改革。

第二,素本备课,让备课回归常识。研制素本备课模板,举行素本备课比赛,引导教师独立面对文本,开发自身和学生资源,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分层设计教学过程,实现课堂回归 “以生命发展的共性和个性为教学起点,以生活场景的对话交往建构教学过程,以每个个体的生长为教学目的”的教学常识。

第三,课例研究,强集体备课功能。2017年秋季,我校开始推进集体备课的“五有”策略:[3]有问题,有主题,有理论引入,有课例研修,有策略提升;将集体备课从事务安排的层级,提升到“问题研究”高度。2018年秋季,我校进一步提高要求,加大对集体备课推进的力度:一方面,设立“雅礼雨花中学学术交流中心”,让每个备课组有了自己专门的研究场所,规定每周两个小时的备课时长,从制度和物质空间保障了集体备课的落实;另一方面,要求以“生命化课堂”相关理论为导引,以“课堂观察”为工具,进行“人人轮流说课”和“师徒同课异构”相结合的交互式课例研修活动。这一举措,将集体备课打造成了“教师成长”和“专题研究”的一线平台。

第四,四项策略,研生命课堂建模。教科室以“以‘课堂观察促教师‘以学定教能力的提升”课题为抓手,开展一系列覆盖各学科的课例研究活动:2018年上期,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初一英语课为例”“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以初一足球课为例”“培养倾听以实现分层互促——以初三语文复习课为例”为主题,举行三次全体教师参与的“生命化课例研修”活动。2018年下期,将“课堂观察”小组组建到了各教研组,在各教研组内部强势推进“生命化课堂”建模研究,語文、数学、英语、物理等教研组都拥有了本组内部的“课堂观察”团队,[4]开始从学生的参与度、专注度、落实度、情绪状态、习惯与方法五个角度记录数据、细节与事实,通过细致严谨的观察和反馈,促使教师不断纠正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落实“以学定教,分层互促”理念。让“生命化课堂”的宏观理念变成我校中学教师课堂实践的行为策略和范式,初步完成了我校“生命化课堂”的建模研究。

我校的“两层四策”型“生命化课堂”,即以“以学定教,分层互促”为基本理念,通过“前测、倾听、串联、反刍”四项基本策略来实现的“生命化课堂”。目前,这一研究已广泛在各学科、各教研组铺开,课例研修和集体备课的密度和效度得到了有力的提升。

“前测”,即通过学情预估、作业检查、课前小测、情境交流等方式对不同层次学情进行测评,锁定学生本课学习的“三点”——“纠错点、薄弱点、生长点”,分层“三定”——“定目标、定过程、定方法”,精准定位课堂教学的“起点”。

“倾听”,即通过“学会换位、学会尊重、学会专注”三个角度,力求达到三大目标:第一,打破“师说生听”的固有单向信息传导渠道,构建“生说师听”“生说生听”“师说生听”三维立体信息交互系统;第二,构建课堂内相互倾听、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的学习生态,让课堂内的每一个生命都可以在静静的相互倾听中,获得愉悦的生命体验;第三,培养师生在倾听中“获取信息、提炼关键、发现矛盾、填补空白、总结提炼、反复强调”等习惯和能力,提高学习的效度和信度,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中获得切实可见的成长。

“串联”,即通过情绪激发、提供支架、创造媒介等方式,打通不同层级学生之间、本课内容与相关知识之间、课堂教学与生活问题之间的“障壁”,实现“串联”,拓展课堂学习的深度、高度和广度;构建层级和渠道,让学生的课堂学习“爬得上去,走得出去”。尤其是不同层级学生之间,在学习同一课程内容时的分层互促最有价值。教师根据设定的不同层级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引导不同层级的学生逐层完成不同层级的任务。教师教学设计的重点在“底层学生激发、中层学生支持、高层学生突破”。

“反刍”,即对本课学习的归纳、回顾、补位、强化和后测。每堂课均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完成本课程内容的系统构建(框架图),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并在此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学生学习的“错误”和“弱点”,通过强调、反复、笔记、链接、后测等方式实现“完构”和“补位”。

2018年初,我校提出要“教好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个好老师;教好每一个学生,办一所好学校”;2018年秋季,我校又进一步将目标提升为“办一所公平而优质的学校”。这一目标涵盖了课堂教学、学生培养、教师培训、办学方向四个方面,蕴含着期待“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次生命体共同蓬勃发展、不断趋向完美的教育梦想,而促使其实现的核心要素就是 “生命化课堂”。我校将为之不断努力奋斗,真正实现教育的革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铁芳.追寻生命的整全: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安桂清,刘 宇.时尚文化·课程开发[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3]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