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导管Univent管与双腔支气管导管用于单肺通气的临床研究

2019-12-23刘雨田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年21期

刘雨田

【摘 要】目的:探究Univent管与双腔支气管导管用于单肺通气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定需接受单肺通气的全麻患者86例,研究时段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按照导管使用差异进行分组,分对照组(43例,应用双腔支气管导管)、研究组(43例,应用Univent管),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操作时间、气道压力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插管时间、声门暴露时间较对照组短,气道压力较对照组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33%)低于对照组(13.96%)(P<0.05)。结论:在全麻单肺通气操作中,不同导管选择会影响患者插管操作情况和安全性,其中Univent管较双腔支气管导管更便于操作,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借鉴。

【关键词】单肺通气;Univent管;双腔支气管导管;全麻手术

文章编号:WHR2019031071

单肺通气在临床胸外科手术中应用较为广泛,是一种先进手术技术,主要目的为保证胸腔脏器暴露良好,促使肺部萎陷,为临床医师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避免患侧肺部分泌物或者血液进入健侧肺部,保证患者安全[1]。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同气道管理工具对患者会产生不同影响,其中双腔支气管导管、Univent管应以较为广泛,但二者对气管插管的影响和安全性尚未完全确定,临床报道不多,需做进一步探究[2]。鉴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选定需接受单肺通气处理的全麻患者,探究不同器官管理工作应用情况,旨在为胸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安全指导,做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定需接受单肺通气的全麻患者86例,研究时段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按照导管使用差异进行分组,分对照组(43例)、研究组(43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47~69岁,平均(58.23±3.95)岁;手术类型:胸腔镜手术19例,肺叶切除术10例,食管癌根治术14例;ASA分级:Ⅰ级:24例,Ⅱ级:19例。研究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46~69岁,平均(57.93±3.87)岁;手术类型:胸腔镜手术18例,肺叶切除术11例,食管癌根治术14例;ASA分级:Ⅰ级:25例,Ⅱ级: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差异对结果影响较小(P>0.05),可比较。

1.2 方法

全部患者接受全麻,由同一麻醉师操作,监测脉搏氧饱和度、有创动脉血压、心率等,行静脉麻醉诱导,使用丙泊酚、咪唑安定、罗库溴铵、芬太尼,术中给予丙泊酚、七氟醚静吸复合全麻,配合使用芬太尼和罗库溴铵,实现麻醉维持,以1L/min进行纯氧吸入,使用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行单肺通气操作,对照组使用双腔支气管导管(型号:35/37Fr),听诊定位,满足以后置入纤维支镜复查;研究组使用Univent导管(D7.5mm),确定目标侧支气管,放置支气管阻塞器,在纤维支镜辅助下完成,若操作过程中患者变动体位,需置入纤维支镜复查,合理调整阻塞器和导管位置。并且在手术操作结束前,全部患者需接受纤维支镜检查,仔细观察是否出现气道损伤情况。

1.3 观察指标

操作情况比较,具体指标:插管时间、声门暴露时间、气道压力;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具体统计:导管染血、声音嘶哑、术后咽喉疼痛。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使用SPSS 24.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前者表示形式为[n(%)],通过分析χ2进行检验,后者表现形式为(±s),通过分析t检验,以P<0.05为统计学差异评估标准。

2 结果

2.1 操作情况

研究组插管时间、声门暴露时间较对照组短,气道压力较对照组低(P<0.05)。详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33%)低于对照组(13.96%)(P<0.05)。详见表2。

3 讨論

单肺通气在胸外科手术中应用广泛,以促进患者胸腔更好暴露为主要目的,促使肺部萎陷,改善医者手术视野,同时可抑制患侧肺部血液或分泌物进入健侧肺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但是具体操作时,气道管理工具不同则影响不尽相同,因此临床应结合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气道管理工作,其中双腔支气管导管、Univent管应用较为广泛,但二者对比研究临床不多,具体应用情况仍需进一步探究[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插管时间、声门暴露时间较对照组短,气道压力较对照组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33%)低于对照组(13.96%)(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双腔支气管导管的应用会增加声音嘶哑、咽喉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且操作时间较长,与其自身结构相关,双腔支气管导管是一种弯曲支气管导管,插管操作过程中会与声带接触,使得声带受损,且使用过程中多选择35/37Fr型号导管,与气道产生物理接触,对气道造成直接挤压,使得气道压力升高,当气道压力升高时,恢复肺组织造成气压伤,而Univent管则选择ID 7.5mm,相当于周径为34Fr导管,对患者气道、声带和咽喉损伤较小,进而应用安全性较高,且其在使用时导管直径不变,不会出现气道阻力明显升高情况,因此较双腔支气管导管对肺部伤害更小,具有良好的肺部保护功效[4]。并且Univent管在接受上类似于单腔管,在操作时可对内套管进行扭动,将其放置在人的任一支气管上,且内套管头端存在一个气囊,充气后可发挥单腔双囊管作用,进而实现单肺通气。但是临床有研究[5]指出,Univent管阻塞器内套管管径较细,与双腔支气管导管相比,肺部萎陷时间较长,但临床经验提示可通过吸引方式予以解决,达到良好的操作效果。

综上,在全麻单肺通气操作中,不同导管选择会影响患者插管操作情况和安全性,其中Univent管较双腔支气管导管更便于操作,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马乐天,刘进.Univent导管及其临床应用[J].四川医学,2016,37(05):555-559.

[2] 王川江,徐昉.机械通气合并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胸部CT定位下床旁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气道灌洗临床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04):374-379.

[3] 徐维国,李惠,朱静,等.胸部CT定位后纤维支气管镜气道灌洗在机械通气并发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内镜杂志,2016,22(01):66-69.

[4] 白涛,王冬玫,康金录,等.比较三种支气管封堵器在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3(05):126-128,129.

[5] 程彦,刘秀文,郭永清,等.帝视内窥镜在Univent管插管与定位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7,33(1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