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治疗慢性湿疹湿热浸润型临床观察

2019-12-23谷盛莲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年21期

谷盛莲

【摘 要】目的:探究中药治疗慢性湿疹湿热浸润型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62例慢性湿疹湿热浸润型患者,分为两组,31例给予西药治疗者作为对照组,31例给予中药治疗者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对比中,研究组(93.5%)明显优于对照组(77.4%),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为6.5%,复发率为3.2%(1/31);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19.4%,复发率为16.1%(5/31);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湿疹湿热浸润型患者中给予中药治疗,其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率少,治疗安全性较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与生活质量,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重要治疗;慢性湿疹;湿热浸润型

文章编号:WHR2019032031

湿疹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主要是由于内分泌失调、遗传、日晒等因素引起的,属于皮肤炎症反应疾病。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水泡、瘙痒、糜烂等,对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会造成较大影响[1]。在湿疹中慢性湿疹湿热浸潤型比较常见,需要给予有效的治疗,在以往西医治疗中,疗效不够显著,且不良反应率较多[2]。随着中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临床上的应用比较广泛,将中药治疗应用在慢性湿疹湿热浸润型患者中,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在本次研究中,对62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62例慢性湿疹湿热浸润型患者,入选时间为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分为两组,31例给予西药治疗者作为对照组,31例给予中药治疗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17例、14例,平均年龄为(43.6±3.4)岁,平均病程为(2.4±0.7)年。研究组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16例、15例,平均年龄为(43.2±3.1)岁,平均病程为(2.1±0.3)年。基础资料对比中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慢性湿疹湿热浸润型,均出现反复发作情况,主要表现为板块、结痂界限清晰,并且色素沉着,伴有肥厚浸润情况,触摸的时候具有粗糙感。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每天可以在患处涂抹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每天涂抹2次。并给予地氯雷他定片口服治疗,每天服用5mg,每天治疗1次。在用药之前,需要对患处进行清洁处理,将外用药物均匀涂抹在患处。连续涂抹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研究组给予中药治疗,药方包括:野菊花20g,白芷、三七、苍耳子各15g,马齿苋14g,苦参、甘草、黄连各10g,鱼腥草9g,黄芪、黄柏各8g。针对血虚症状的患者,可以增加当归治疗;针对气虚症状的患者,需要增加人参治疗;针对血瘀症状的患者应增加红花治疗。每天用水煎服1剂,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连续使用3个疗程。需要告知所有患者避免抓挠患病部位,并对其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进行纠正,形成良好的生活与饮食习惯。避免食用牛肉、羊肉、螃蟹、油炸等食物,尽量少食用辛辣、甜食等,多饮水,并多食用蔬菜与水果。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

需要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复发率进行统计与记录。在疗效标准中,显效:各种症状均消失,皮肤损伤面积缩小80%以上,患者治疗后没有出现复发情况。有效: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皮肤损伤面积缩小40%~79%,偶尔出现复发情况。无效:症状无改变,反复发作。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表示计数数据,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在治疗总有效率对比中,研究组(93.5%)明显优于对照组(77.4%),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对比

研究组恶心2例,不良反应率为6.5%;对照组恶心4例,皮肤萎缩2例,不良反应率为19.4%;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复发率对比

研究组复发率为3.2%(1/31),对照组复发率为16.1%(5/3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湿疹属于常见的皮肤疾病,具有过敏性、炎症性特点,主要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病变部位主要位于皮肤浅层,皮肤表层受到损伤。其中以湿热浸润型为主,主要症状为瘙痒。慢性湿疹湿热浸润型属于皮肤病中常见的一种,通常容易反复发作[3]。在中医中根据不同发病部位与形态可以称之为“旋耳疮、肾囊风、脐疮”等病名。该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造成较大影响,需要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以便提高疗效。在中医中认为该病的发病以体虚为本,风湿热毒邪为标[4]。大多数患者在饮食中存在不规律情况,过度嗜酒,过食辛辣刺激腥发动风食物,容易对脾胃造成伤害,从而会导致湿热内蕴发病,患者体内湿热,并且受到风湿热邪影响,容易发生该病。在中医中,慢性湿疹主要分为湿热浸润型、血虚风燥型与脾虚湿蕴型,其中以湿热浸润型最常见,针对该病主要治疗目的为清热利湿、祛风解毒、止痒、润肤。

在常见的西医治疗中,主要以皮质类固醇药物外服与抗组胺药内服为主,但是疗效不够理想,容易反复发作。而中药治疗效果较好,其不良反应率较少,且复发率较低。其中白芷具有祛风燥湿与止痛、消肿的功效,苦参具有清热燥湿的效果,黄芪能够拖毒排脓、固表补气,鱼腥草、野菊花、甘草与三七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尿等功效,马齿苋具有解毒清热效果,苍耳子具有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的功效,黄柏与黄连具有止痒祛湿效果[5]。将这些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取得显著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综上所述,在慢性湿疹湿热浸润型患者中给予中药治疗,其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率少,治疗安全性较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与生活质量,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 卢志坚.当归饮子外洗治疗血虚风燥湿疹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7,(01):1-2.

[2] 许文,冯爱民,周红,等.糠酸莫米松乳膏联合卡泊三醇软膏治疗慢性湿疹及神经性皮炎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5,(01):130-132.

[3] 郑洪华,付天明.辨证分型针刺、雷火灸联合中药内服及外用治疗慢性湿疹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04):92-95.

[4] 范瑛,宋坪.中药湿敷治疗湿疹的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5,(01):108-112.

[5] 刘商,徐浩娟.中药熏蒸治疗慢性湿疹急性发作6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5,(10):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