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2019-12-23马璇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着力点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璇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助力淄博市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做法,探讨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几个着力点。认为,应从完善领导机制、凸显地方文化特色、加大品牌带动效应、做好渗透结合工作等四个方面着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落细落实。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文化振兴;引领;着力点

实施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的重要战略。去年“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参加会议时进一步强调,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主旋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这一重要论断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放在了文明乡风、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助力淄博市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做法

围绕发挥核心价值观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引领作用,近年来,淄博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抓手,实施六大工程,丰富繁荣了群众的文化产品,打造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淄博特色板块。

1、实施乡村文化设施提升工程,筑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

着眼于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淄博市加快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建设,通过加强管理和使用,不断完善服务功能。首先,统筹建设各类活动场所,建设标准化、制度化、实用型、创新型的“5+N”模式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同时,全面整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截至到去年6月底,全市累计改造提升43个镇办文化站,1128个村(社区)文化大院,1213个农家书屋,构建起区县、镇办、村居三级总分馆服务网络。其次,全面推广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淄川文化云”建设经验,启动淄博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有效解决了政府组织活动不知群众需求什么、群众想参加活动不知到哪里去的问题。再次,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对贫困地区基层文化设备购置给予重点支持。截止2018年底,全市474个省定贫困村全面完成综合性文化活动室建设任务,有效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2、实施乡村文化活动覆盖工程,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探索实施了村规民约、农村基础设施五化、文明示范街、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思想文化云等“五覆盖”工程,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首先,以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为重点,建立了覆盖全区的民生政策宣讲站和民生政策宣传员队伍,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艺汇演展演、“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等平台,把党的声音送到群众身边。去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村居和中小学送戏3120场;为全市22个镇办、800个村居文体广场配发便携式移动音响等演出器材,截止去年6月底,各区县免费送戏下乡2551场,举办文化骨干、文化工作者培训3931场;其次,把道德建设具化为“四德”工程、“六新工程”、“三风”建设等具体工程,常态化开展“身边好人”评选,引领农村建立起乡村振兴的公序良俗。

3、实施乡村文艺创作繁荣工程,推出一批农村题材文艺作品

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持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组织动员广大艺术家开展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生产,推出了一批凸显乡村特色,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题材优秀作品。在第十一届省“文艺精品工程”评选中,淄博市5个评奖门类都有作品入选,并且有一部作品被推荐参评全国“五个一工程”。2017年,4件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获奖数量与济南、青岛、威海并列第一。高青县“小微文化”、沂源县文化理事会入选第三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稷下书院·齐风讲堂、高青县民间剧团戏曲展演、周村区“我们的中国梦”百姓大舞台、淄博花灯艺术节系列等4项文化活动项目入选2017-2018年度山东省冬春文化惠民活动品牌项目。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呈现出精品与人才共繁荣,数量与质量共提升的良好态势。

4、实施乡村文化产业孵化工程,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产业

近年来,淄博市大力实施乡村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建立起了淄博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培育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开发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淄博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合理利用乡村特有旅游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探索研究、完善出台有关土地利用配套政策措施,以修学研习、观光度假、农耕体验、民俗文化等主题创意开发出一系列带有浓郁地方文化的特色村居,进一步开发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注重实行差异化发展,培育壮大了乡村文化产业。

5、实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大力推广推介齐文化

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办好文化名城讲坛、稷下大讲堂和稷下学堂等活动载体,已经完成《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2016-2025)》的编制,截止去年6月底,举办稷下讲堂、儒学讲堂443场,预计到2025年,全市镇综合文化站稷下讲堂实现基本覆盖。与此同时,深入挖掘淄博市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创作出一批红色主题的戏剧、音乐、舞蹈等优秀文艺作品。加大对农村传统村落、民居及优秀民风民俗的保护利用工作。积极推动《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立法进程和《淄博非遗》编写进程。评选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积极申报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提高了淄博市非遗项目的知名度。2018年,共计扶持5个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展示项目,扶持153位市级“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

6、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育工程,壮大乡村优秀文化人才队伍

注重不斷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激励保障等机制,聘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辅导,组织开展外出培训,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文化人才业务素质的提升,为淄博市“文化名城”建设提供了大量人才支撑;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每年定期举办公共文化服务培训班,对综合文化站站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管理员进行培训,打造出了一批优秀的基层戏曲院团、庄户剧团、民间班社。通过培养基层文化工作者、民间文化能手,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领军人才日益涌现。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几个着力点

结合淄博市在探索中形成的积极经验,为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振兴质量和水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落细落实,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1、完善领导机制

进一步加强党委统一领导的乡村文化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健全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强化对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谋划部署、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为振兴乡村文化奠定坚实基础。牢牢把握聚焦乡村文化振兴突破点,持续精准发力,把各项任务清单具体化、可操作化,分管领导要扑下身子具体抓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把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分内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创新方式方法,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做好协同配合。细化每个专项工作方案,实行“每月推进、季度调度、半年小结、全年总结”的工作机制,强化考核通报问责机制,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与此同时,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充分调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投身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全社会振兴乡村的强大合力。

2、凸显地方文化特色

淄博有着丰富的地方文化,要堅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快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活化与传承并行。要以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为抓手,推动文物保护与扶贫开发、生态旅游和乡村文化振兴相结合,促进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相统一。下一步要继续协调推进《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2016-2025)》的落实和示范区核心区项目建设,进一步传承弘扬以齐文化为代表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深层次保护利用乡村文化遗产,加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打造成齐文化重要的对外展示窗口,加大齐长城沿线文旅项目开发,推进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工程。大力支持鼓励文创产品开发,推动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注重打造历史文化体验。以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为依托,全力推动文化创新,更好地凸显地方文化特色,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加大品牌带动效应

目前,淄博已经形成了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的文化新品牌,如“淄川文化云”、高青县“小微文化”、桓台县“百姓大舞台”等,要注重充分利用先进基层文化创新典型带动效应,推出更多的“文化淄博”品牌,扩大品牌效应和影响力。比如,以培育创建乡村特色文化小镇为着力点,加大对乡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利用古民居、古遗址、古村落、古街发展文化产业项目,打造乡村文化产业品牌。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开辟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乡村文化产业模式,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转变,推介特色乡村文化体验、乡村文化风俗、乡村文化技艺、乡村文化美食,形成具有淄博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利用品牌优势带动形成“一村一产品、一村一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格局。

4、做好渗透结合工作

作为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价值观具有润物无声的巨大力量。要拓展教育普及阵地,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空间,就要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做好文化熏陶与日常活动的渗透结合,把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风民俗紧密结合,化无形的道德力量为有形的社会活动。比如总结借鉴农村移风易俗工程的成功经验,移风易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出发在村居成立红白理事会,跟上监督考核和常态运行机制,纳入全区科学发展目标管理考核,多措并举,让身边典型的生活故事、日常点滴淳化家风民风,有效引领群众的言行举止,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发挥优秀文化引领新风尚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斐.乡村文化振兴中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塑——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社会主义教育经验为借鉴[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10).

[2] 李凤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基于日常生活理论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18(7).

[3] 汪华康.乡村治理中正确引导村民主流意识的基层探索[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5(08).

【作者简介】

马 璇(1982—)女,山东淄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着力点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四个“着力点”
“研教”转向“研幼”的三个着力点——以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美育课程构建为例
肖亚庆宣布下半年工作“五要点”
让生活智慧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生活方式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多元视角,准确把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