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广场改造中的文化主题定位与景观表达思考
——以保定市人民广场提升改造设计为例
2019-12-23傅晓莺王作鹏
傅晓莺 王作鹏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120)
广场是城市非常重要的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人们日常活动的场所,也是城市形象和文化展示的重要载体。无论国内外,但凡占据城市重要位置的大型城市广场往往被视作城市的会客厅,明确清晰地传达着城市历史文脉和地方精神,成为城市的形象名片和文化观光旅游的热点。我国一些建成较早的城市广场,可能受限于当时的意识,对文化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或是伴随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相应对城市广场也有了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广场改造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被提上日程。随着我国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的城市广场,特别是占据着城市重要位置的大型广场,不应该再是仅仅满足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还应该彰显城市文化自信,提升城市自豪感和幸福感,并为文化传承与发展、创造城市未来文化遗产而努力。
1 保定市人民广场提升改造项目案例
1.1 保定市人民广场概况
保定市人民广场位于保定市正中心,是市政府前广场,总面积约52 000 m2,自1997年建成至今已有22年,很多设施已经陈旧老化,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亟待改造。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中心广场兼政府前广场,人民广场不应该仅仅作为一个普通市民广场而存在,它是保定市的形象广场,应该起到保定文化窗口和城市精神地标的作用。特别在雄安崛起,保定进入全国乃至世界视野焦点的背景下,新的城市形象需求必然对整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塑造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对其进行文化的重新定位和文化景观的塑造成为此次改造至为关键的一环。
1.2 广场文化现状
现状保定人民广场文化景观主要集中在中心主雕——金台旭日(图1),取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之典故,寓意市委、市政府和保定人民振兴保定的愿望。雕塑底座镶嵌八块历史文化浮雕,内容上启唐尧禅让下至现代发展,涵盖历史名人、名胜古迹、重要历史事件等,几乎浓缩了保定几千年的历史和山川风物。然而如此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几乎没有任何文字说明,别说外来游客,即使本地市民也很少能明了其意。并且整个广场设计细节,如铺装、设施、小品等均未与主雕塑产生任何联系。可见,保定人民广场缺的不是文化,缺的是清晰和充分的文化表达。
图1 金台旭日雕塑
1.3 广场文化主题定位
文化主题定位在广场设计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它牵涉到广场景观的表达,运用什么元素、什么符号、什么形式、什么风格等,都跟广场的文化主题直接相关。因此,赋予人民广场一个什么样的文化主题,对广场整体形象的塑造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保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方圆两万平方公里,上下四千多年,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盛之地。当下提出要文化自信,倡导文化复兴,那如此深厚的文化不能只停留在文物古迹上,文字记载中和口耳相传间,更应该融入城市空间、城市功能,成为城市骨子里散发的一种气质。但人民广场毕竟不是文化博览园,52 000 m2的广场用地不可能也没必要承载保定所有文化,它需要的是一个明确的中心主题。它也不是一个普通的主题广场,而是一个占据保定市中心的政府门前的形象广场,它所体现的文化必须是最典型、最能代表城市历史和精神的文化。
纵观保定四千多年的历史,笔者认为有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一个是战国时期的燕赵文化,一个是明清时期的直隶文化。战国时,北京是燕上都,保定是燕下都,明清时北京成为京师,保定成为京畿,可见这两个历史时期,保定与北京保持着最密切的关系。时至今日,保定直隶文化已深入人心,现有保存完好的直隶总督署,有矗立于东站广场的京畿之门。而人们对总说的燕赵大地、燕赵儿女的概念恰恰是模糊的,为什么?因为当前的燕赵文化大多只剩田垄地头间的文化遗址和博物馆里的陈列文物。
经过研究发现,燕文化是保定文化的源脉。保定是燕国始封地、燕国都城和燕文化腹地,燕下都的规模和出土文物见证了曾经燕国的鼎盛与辉煌。昔日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造就了燕国盛世,这与现代保定市政府吸引人才、振兴保定的决心与态度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以金台旭日为代表的燕文化契合时代精神、城市精神和场地精神,成为此次广场改造的主打文化。
1.4 广场文化景观表达
文化主题最终要通过景观来表达。不能为做文化而做文化,实用才是广场的本质属性。选取和提炼燕文化中一些经典的元素和符号,结合广场实际的使用功能,将之融入铺装、小品、设施等具体功能实体当中,从而提升广场的景观和文化品位,使之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缩影。
广场改造不见得就要大拆大破,颠覆过去。历经20多年风雨的人民广场之于保定人民有着深刻的记忆和深厚的感情,对于这种记忆和感情,应予以充分的尊重和考虑。不能一味地否定,而是要做到巧妙取舍、尽力完善,在保留珍贵历史印记和市民美好记忆的同时与时俱进,为创造未来城市文化遗产做出努力。
(1)总体布局构思。改造中基本保留广场原有格局,以金台旭日雕塑为中心,通过铺装、园路和种植形成“鼎”字形布局。保定曾是燕国国都,燕国秉承周礼,燕王行天子制,故燕下都出土了很多仿铜陶鼎。同时鼎上通常有特殊图案和纹样,象征昌盛与安宁,有为百姓祈福、保佑平安之意。此外,所谓革故鼎新,鼎还有牢固支撑、强力支持之意,因此“鼎”字布局的运用既体现了保定的历史文化,又符合当下对民生幸福的愿望,更契合新时代保定支撑雄安支撑北京的区域职能。
(2)文化细节运用。围绕燕文化主题,以金台旭日雕塑作为人民广场的文化核心和精神统领,广场建筑、小品、家具、铺装、设施等的风格、色彩都应与之协调统一。
首先,对雕塑本身进行了优化改造,拓展雕塑基座平台,形成与主雕一体的“招贤台”,采用兰花铺地,寓意贤才君子,既解决了雕塑与广场衔接突兀的问题,也增加了广场空间层次,丰富了游人活动场地。同时增设文字解说功能,包括雕塑建成的历史、雕塑文化背景、浮雕内涵说明,将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和广场文化清晰、明了地传达给游人,让外来游客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保定,让保定人民更好地认知、认同自己的文化。
其次,以“金台纳贤”为引,结合广场现有休闲廊架,打造名人文化休闲长廊。正所谓燕赵儿女多奇志,保定历史上曾涌现大量名人,其中很多都为人们耳熟能详。将名人文化故事融入廊架改造,强化场地文化氛围和景观韵味,让游人在游览和休息的同时亦能感受文化熏陶。在细节设计上提取商周青铜器上典型和特色纹样,如回纹(云雷纹)、蟠虺纹(图2),以及燕国的铭文和图腾,运用到广场铺装、座椅和廊架装饰,增加场地历史感和文化感,把一般功能性设施转变成赏心悦目的特色景观。
图2 商周青铜器纹饰
再次,通过对文物的活化利用,传承发扬历史文化。再珍贵的文物陈列在博物馆里,都只能算是对文化的一种保存和保护,只有为大众所知并喜闻乐见,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价值。燕下都出土了很多国宝级文物,不仅珍贵还很精美,其中蕴含了古人丰富的巧思和智慧。如被誉为中国第一大青铜宫门铺首的燕国宫门透雕龙凤纹铜铺首(图3),仿照其原型做成廊架柱头装饰和建筑的门把手。仿照出土的鸟形建筑滴水构件(图3),在局部廊架檐口也做了类似设计,在雨天的时候可以汇集廊架顶部的雨水,形成“灵燕吐水”的特色景观。此外还仿照出土陶鼎创意成植物花箱,增加场地的文化性和景观性。
图3 燕下都出土文物
受空间和功能影响,广场能展现的文化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十分有限,值得庆幸的是金台旭日雕塑基座下尚有近千平方米的废弃地下空间,希望能把它打造成保定历史文化专题博物馆,地上地下联动,共同讲述一个真实、生动、完整的保定故事。
2 结语
随着城市规划建设水平的提高,文化在城市广场中的运用开始得到普遍重视。对于要改造的城市重点广场,如何根据历史和当下对其进行文化的审视和景观重塑,不仅是广场本身提升改造任务中的核心和关键内容,也是城市整体形象塑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部分,值得在设计中深入研究和审慎思考,因为创造的不仅仅是当下的功能景观,更是未来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