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与工程》2019年总目次

2019-12-23

物理与工程 2019年6期
关键词:大学物理物理课程

■特约稿件

关于中外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葛惟昆(1)

我的国外研究生经历印象

——应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科班20年·学堂班10年

纪念活动”而写

吴国祯(1)

“人格培养,体育为先”

——为清澜山学校而作

葛惟昆(1)

学习是怎样发生的

——以清澜山学校研学课程为案例的思考

辛 颖(1)

什么是物理及物理文化?

穆良柱(1)

从超短光到超短超强光的突破

——解读获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啁啾脉冲放大

技术

李 焱 杨 宏(2)

物理教育研究中的量化研究方法

DING Lin 张 萍 贾泽皓(3)

物理教育量化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与描述统计

DING Lin 申亚琴 张 萍(4)

玻恩-黄昆方程的历史回顾

——纪念黄昆先生诞辰100周年

王炳燊 葛惟昆(5)

在黄昆先生指导下研究固体中的晶格振动、光色散及电声

子耦合

——纪念黄昆先生诞辰100周年

贾惟义 葛惟昆(5)

物理是一种文化

李学潜(5)

美国研究基金支持下的物理教育研究及其对高等物理教

育的影响

Charles HENDERSON(5)

重创理科教育的美加课程改革

沈乾若(5)

■教学研究

传统大学物理教学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张 萍 DING Lin 张 静(1)

量纲方法与弹簧振子周期的二级质量修正

周国全 祁 宁(1)

中、美大学物理先修课程教材的比较研究

张志红 周雨青 董 科 瞿林云 赵馨蕊(1)

以简明物理法重新发现巴耳末公式

邓崇林(1)

光和引力波专题Ⅰ

——广义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及引力论

王雯宇 许 洋(1)

常州大学首次大学物理数字化考试

谢建生 沈小明(1)

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结构之变”

王蓓蓓 高雪梅(1)

光和引力波专题Ⅱ

——电磁及引力介质理论

王雯宇 吴海鳞 许 洋(2)

创新量纲分析重导玻尔模型能级公式

邓崇林(2)

“课程群”组织体系: 对物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思考

罗洪刚 王建波 刘玉孝(2)

重视矢量场定理在电磁场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李长胜 周 震 冯丽爽(2)

光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

王向贤(2)

白炽灯灯丝的正常发光温度、长度及直径的估算

邵 云(2)

从认知语义学的视角看数学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贾光一 刘玉环 张靖雯 龚 洁 霍亦琦(2)

缩减法计算刚体的转动惯量

田斯绮 贺西平(2)

基于移动学习的光学课程翻转课堂设计与实证研究

李玉强 张 丽 阿克木哈孜·马力克(2)

混合式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

张小娟 张 睿 杜 娟(2)

以量纲分析重新发现普朗克公式

邓崇林(3)

量纲理论与量纲分析法的教学方案的探讨

魏 环 许贺菊(3)

教无止境,乐在其中

——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

讲课比赛心得

王文玲(3)

关于刚体转动的前概念研究

卞怡婧 路 婧 朱广天(3)

旧瓶装新酒

——大学物理教学中开放式问题的探讨

赵德刚 项林川(3)

关于节流过程中反转曲线方程的讨论

王郅臻 李 楠(3)

物理学业成绩的群体差异比较及启示

吕洪凤 黄 丽 刘 畅(3)

曲线约束摩擦力速度问题的求解

何 健(3)

共轴共焦双曲导体柱板间的电场与电容

贾秀敏 白占国(3)

指南车广义运动方程的创建

邓崇林(4)

逆反射效率与逆反射系数的区别与联系

袁长迎 张修路 罗 雰 竹文坤(4)

费马原理在旋转二次曲面理想成像中的应用

——主轴上物点

万建杰 赵鑫婷(4)

双导体球在匀强外电场中的空间电场分布

董延更 赵佳羿 王 飞(4)

军队院校大学物理教学突出“军味”的案例剖析

刘协权 倪新华(4)

借鉴新的交叉融合研究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白 璐 李艳辉(4)

学生课堂思维活动的研究对医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启示

樊祥民(4)

符合“欧氏几何”的洛伦兹变换图示法的设计

刘 远(4)

班级规模对学习成果影响的初步探索

吕洪凤 黄 丽(4)

基于“新工科”的工科物理作业模式研究

李海宝

熊红彦 李海燕 张兴华 张 琳 李 娜(4)

不应被历史遗忘的中国核物理研究先驱

——读《王普先生纪念集》

王洪见 白 欣(4)

高能物理的精确计算和精确测量

冯太傅 张仁友(5)

新高考背景下大学物理预修课程开设及其教学资源建设

施建青 徐志君 李 珍(5)

物理学专业新生“金课”建设探索

——以“STEAM-物理学习的新思路”为例

陈 敏 翁雨燕 方 亮 高 雷(5)

物理概念“熵”的多维剖析

田景华 袁海泉(5)

对拓扑凝聚态物理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思考

阳成熙 李 楠(5)

圆形支承面上不倒翁的力学特性分析

黄开志 陈小亮 张 龙 田祖安 丁剑平(5)

用几何拼装法推导拉普拉斯算符在几种坐标系中的

表达式

李品钧(5)

将斯特恩-盖拉赫实验引入大学物理教学

汪亚平 宁长春 次仁尼玛 刘当波(6)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标准模型简介

王丝雨 王雯宇 熊兆华(6)

CUPT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分析

蒲贤洁 吴小志 张选梅

李巧梅 郭莉杰 何光宏 韩 忠(6)

平面磁场的磁感应线

卢军强 翟 峰(6)

论专业选修课中的“公能”教育

赵丽娟(6)

大学物理教学中促进学习的评价策略研究

段志刚 熊艳娇 付勇智 李清玉(6)

关于半壁无限深势阱束缚态存在条件的讨论

王凯枫 时彦朋 刘建强(6)

最速降线及其等时性

郑 琦(6)

电磁学先修课在人大附中高中物理选修课程体系中的

实践

张新义(6)

■物理实验

基于菲涅尔透镜的改进型纹影成像系统

黄钰堃 马启涵 张国锋(1)

沙堆休止角与含水量关系探究

王涵斌 史鼎元 王文玲(1)

Matlab在绘制两相互垂直斜锯齿振动与简谐振动合成

运动轨迹图形的应用

刘会玲 王小克 牛海波

赵丽华 胡龄之 雷玉明(1)

基于GUI类氢离子中电子概率密度的可视化设计

李 轩 袁 琦 高志华(1)

同时测量两种不同介质折射率的一种新方法

韩鹏斌 王文成 王玉明(1)

涡激运动的研究性实验设计

雷宇昇 李晓彤 丁 进 刘 伟 史庆藩(2)

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在大学物理实验设计中的应用

樊代和 贾欣燕 刘其军 常相辉 魏 云(2)

非线性驻波场的实现及其稳定性研究

张敬雯 王文玲 董国波(2)

NaCl溶液补偿非平衡热光关联成像系统

高 禄 肖 珂 桌琳杨 吴 昊 谢 鑫(2)

利用太赫兹技术测量冰的融化速率

詹洪磊 王 焱 苗昕扬 祝 静 赵 昆(2)

基于圆筒形电容器的粮食含水率测定研究

李靖轩 冷文秀(2)

基于β衰变能谱测量探索确定137Cs衰变分支比的方法

李 冉 张泽涛 秦雨浩 任 赞 张高龙(2)

对影响快链条运动状态的相关参数的研究

张童欣 李晋斌 谢金江 张芳芳(2)

牛顿环实验的数据处理改进及图像分析

朱晓梅 向伟铭 姜向东(3)

悬浮牵引演示实验仪的原理与设计

曾 威 丁 进 刘 伟 史庆藩(3)

影响激光全息照相实验成像效果的因素解析

杨超舜 尹剑波 侯泉文 庞述先(3)

铁磁材料静态特性实验中的退磁、稳磁研究

尹教建 刘 将 张津浩 鲁海彤

刘彦民 周小岩 李 静 韩立立 王 军(3)

基于滤波片吸收特性的全自动单色光波长测量装置

高贻钧 魏 薇(3)

咿呀转转机运动特性的研究

邢惠焱 陈宗强 陈 靖 刘松芬(4)

相机底片中星芒现象的研究

韩佩杉 伍泓锦 黄博文

杨浩林 贾欣燕 刘其军 常相辉 魏 云 樊代和(4)

基于电磁感应的三线摆周期测量装置的研制

石明吉 刘 斌 李波波 赵晓洁 薛媛媛(4)

基于迈克耳孙干涉仪与线阵CCD的金属丝杨氏模量测量

方案

姜 悦 吴官东(4)

基于稳定气流法对莱氏现象的探究

吕承昊 吕钧霆 刘世元(4)

谐振子模型在金属纳米颗粒等离激元研究中的应用

刘津升 伊兆广 徐海英 刘扬正(4)

李普曼-史温格方程在耦合道中的应用

王 恩 宋开兰 刘利娟 马 冰 李德民(4)

单色点光源经梅斯林透镜的干涉现象分析

冯才鑫 孟庆国 冯立峰 孟庆裕 孙文军(5)

双光栅测微弱振动实验中光拍成像质量的改进

王鑫磊 黄 锐 陈紫媛 王亚芳(5)

探究“夹水玻璃”难以分开的原因与影响因素

翟志康 郭子玥 樊代和 魏 云(5)

径向摆的运动状态及其混沌状态的研究

陈宗强 王 远 余 华(6)

利用数字模拟预测干板全息成像质量的实验设计

王 卓 张泽华 王 菁(6)

雨滴下落的形状和收尾速度

高德文 赵 昶(6)

基于双三角测距原理的双线激光三维扫描系统的研制

迟克浩 陈梦雯 吴彦达 陈文娟 徐志杰(6)

利用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研究混沌现象

李明达 董乔南 杨亚利 李 鑫 罗锻斌(6)

■物理与工程

一种光电子能谱费米面拼接方法

贾小文 周兴江 (3)

二维热传导方程在高能脉冲离子束溅射中的应用

李 莉 雷 雨 滕保华 吴明和 杨宏春(3)

航班飞行中的物理问题

徐劳立 刘宇星 王 越(3)

冬季生火室内气体的内能

刘凤智(3)

■大中衔接

如何帮助物理系学生迈过从高三到大一这个坎

李学潜(1)

新高考改革对上海学生大学物理学习的影响

倪晓冉 朱广天(1)

衔接大中学物理综合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陈宗强 陈 靖 刘松芬 李川勇(3)

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大中学物理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思考

黄绍书(3)

从北京物理高考24题谈空气阻力

胡继超 陈 曦(4)

试论一种特殊情形的二维多普勒效应的简化处理

何武奎 马增山 何文明(4)

■学术研讨论文选登

基于核心素养的“电动力学”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证

研究

郭芳侠 刘 琦 李贵安 王 晅(3)

电磁波在运动介质表面上半波损失的消失现象

宋仁刚 徐 岩 夏乾旭(3)

无限长双曲柱面带电导体的场分布

张拴柱(3)

电动力学典型例题拓展: 接地导体球置于均匀外电场中

赵海军 李洋阳 张振海(4)

电动力学观点下的高中物理电磁学典型问题研究

张 雪 王文涛 龙玉梅 郑泰玉(4)

最大熵原理在推导分子数分布中的应用

庆秉承 刘 萍 陈晓珂 胡 祎 王致远

胡云婷 韩英卓 田篷勃 方爱平(5)

大学物理线上线下混合式大班教学模式初探

孙燕云 何 钰 吴 平 徐利华

马小娟 陈文瑜(5)

导体球壳内的电场

廖其力 邓 娅 余 艳(5)

从文化视角探析大学物理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潘小青(5)

智慧校园环境下大学物理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

张 睿 顾 牡 吴天刚 张志华

王祖源 翟 苗(5)

单分子磁镊测量Lambda DNA的拉伸曲线

林舒轩 王 硕 石赟琥 王文彦 房爱芳(5)

“写意”与“工笔”及其他

——从科学方法、教材结构看教学

张映辉(5)

大学物理实验项目的探索和创新

樊代和 贾欣燕

魏 云 常相辉 刘其军 王 辉(5)

传输矩阵法在大学物理波动光学教学中的应用

王 辉 朱 浩 樊代和 吴 平

何 钰 马小娟(5)

用做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大学物理教学

喻有理 张二虎 田蓬勃

刘 萍 刘丹东(6)

关联规则在移动学习中学习效果评价的应用研究

马宁生 吕璐璐 方 恺 岳春晓(6)

基于教学案例的大学物理微课设计

吴王杰 杨 军 章 曦(6)

与专业相衔接的“大学物理”绪论课教学设计

——土木篇

谢 东 樊代和(6)

椭圆曲率半径的四个公式及两种力学推理方法

邵 云(6)

漫画教学法在文科物理课程中的应用

张加驰 王得印 慈志鹏 李颖弢 徐远丽(6)

吉布斯佯谬

金玉霞 李鹤龄(6)

新农科与物理学

贾贵儒 何志巍 刘玉颖(6)

■简讯

2019上海市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实验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2)

物理系张广铭课题组在量子拓扑相变理论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3)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2016年高校立项教研项目结题验收结果的通报

(6)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批准2019年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立项项目的通知

(6)

猜你喜欢

大学物理物理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只因是物理
高考物理模拟试题(六)
应用型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留言板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关于《大学物理》中一道习题的讨论
MATLAB在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