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的心理学研究
2019-12-23王雷云南大学体育学院云南昆明650504
□ 王雷(云南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4)
前言
在经常参与运动的人群中,不论是需要日常进行训练、比赛的专业运动员;还是处于强身健体考虑进行身体锻炼的普通大众,这些体育运动参与者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面临运动损伤的困扰。因而,对运动损伤的研究早已不再局限于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等学科对受伤者身体、生理的研究,运动心理学方面的学者针对受伤者的各种心理问题也在不断的进行探讨。
1、心理因素对运动损伤发生的影响
1.1、人格
人格是指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的不同、与社会环境互相作用方式不同,因而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模式、情绪反应、行为模式。在体育运动中,不同的人格的体育参与者会表现不同的反应:有的运动者在面对压力时,会表现出信心不足、过度紧张或盲目自信、急于求成的情绪,出现动作变形、动作失误的现象发生,最后导致运动损伤。有的体育参与者在面对压力时则会信心满满、精力充沛、干劲十足,所以才能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在关于人格与运动损伤的研究中显示易受伤人群集中在:(1)情绪不稳定、易紧张、总控能力、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较差的运动者中;(2)性格为外向型的运动者中;(3)性格为内向型或有精神质倾向的运动者中。
自从有学者开始研究人格与运动损伤的关系以来,得出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没有数据能表示出人格是造成运动损伤的直接因素,但并不能否认人格影响运动损伤的发生。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颜军在1997年提出的观点:人格能够与应激源、应对方式产生作用,在特定情况下产生反应,是导致运动损伤产生的不容忽视的原因。
1.2、动机
动机是引发一个人做某一件事的念头、维持一个人活动的心理活动及内部动力。根据现有研究表明,动机太低使得体育参与者在运动的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情绪低沉热身活动做的不充分,大脑皮层唤醒程度过低、注意力不能集中于运动动作的完成,以至于造成意外的损伤。动机太高同样不利于体育参与者的运动。动机太高,体育参与者对比赛或运动的结果的在意程度也会越高,容易忽视或忍受在体育活动中出现的身体不适和痛苦,造成慢性损伤的发生。甚至在发生慢性损伤后,仍坚持参加体育运动,以致过早结束运动生涯。
出运动者内部动机外,有些体育参与者在比赛或对抗性的训练中,会产生不良动机。运动者为了取得想要的胜利,利用比赛规则存在的漏洞或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恶意的身体冲撞或有意做出粗野动作来故意犯规,造成攻守双方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因此,运动者在参与体育活动时,需要正确的评价自己与他人,以便于拥有适当的动机;同时,部分动机不良者需增强体育道德建设,合理利用比赛规则、减少不必要的身体碰撞,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1.3、应激
自研究对运动损伤产生影响的心理因素以来,应激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应激是指运动参与者在面对压力的刺激时,出现的全身非特异性适应的反应。体育参与者在发现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潜在的运动压力时,就会产生应激反应。而这种应激反应会导致体育参与者的肌肉紧张加剧、视觉范围变狭窄和注意力分散。在体育参与者处于应激状态时,往往情绪不稳定容易动动、自我控制能力差、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运动者在面临不同的应激源时,通常会产生两种应激心理反应——积极和消极,消极的心理反应容易使体育参与者应激能力变差,更容易依法运动损伤。运动者在面临不同的应激因素时,导致运动损伤的主要因素是临场心理应激因素。运动者在面临不同的应激源时,采用的应激方式也存在区别,运动者在面对不同应激源引起相应的心理变化时,依次容易产生懒怠、焦虑、紧张、冲动、抑郁的情绪,这些是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主要因素。除了这些在训练、比赛中出现的应激源外,生活中产生的应激源如:亲朋好友的去世、发生重大的经济状况改变、天灾人祸、社会人文环境的改变等同样会导致运动损伤发生。
1.4、焦虑
焦虑是指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对于焦虑进行进一步细化时,就有了特质焦虑与状态焦虑概念的产生。特质焦虑是指不同个体在焦虑倾向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差异;状态焦虑是指一种在强度上有变化、随时间而波动的短暂情绪反应。特质焦虑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不可发生改变,而状态焦虑是暂时性的会随时间变化而波动。有研究指出:(1)中等特质焦虑的运动者相比高、低特质焦虑的运动者急性损伤发生率要小;(2)性别差异对于同一特质焦虑水平运动者的损伤发生率无差异。有研究指出:过度焦虑是导致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之一,过度的焦虑会导致体育参与者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出现视野变窄、血压升高、肌力增加、心跳加速、记忆力下降等生理反应,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2、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
体育活动参与者在运动损伤后,不仅要进行生理的康复治疗,也要进行心理的恢复。如果能够成功、顺利的完成心理康复过程,对于体育参与者来说,不仅能够促进损伤的康复,还能帮助体育参与者建立自信、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其机体的恢复,保持原有的运动水平。因此,对体育参与者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心理康复是不容忽视的。
现在经常用到的心理康复方法有:表象训练、认知教育、积极思维、设置目标。除此之外,社会支持、应激控制、技能调节、心理预防或者掌握心理应对技能同样可以达到帮助运动者调节心理,恢复心理健康的目的。在帮助运动者进行心理康复时,还可以利用自我暗示心理训练。不仅可调节运动者在训练和竞技比赛的心理障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运动损伤的生理损伤具有良好效果。还可以通过与受伤运动者建立密切地联系;向他们传授损伤和康复过程的知识;使他们做好应对伤病复发的心理准备;向其他受伤的运动员学习等等来帮助运动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