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重塑: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
2019-12-23牛磊磊
牛磊磊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4)
1 文化自信的内涵解读
中国经济发展成绩令世人瞩目,中国的全面腾飞也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提出,标志着从文化价值层面对中国道路指明了更加全面的建设方向。
1.1 文化自信基于文化主体的认知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基于对国家历史、文明、社会、文化底蕴的肯定而产生的认同感、自信心、自豪感、自觉性。它源于文化主体对我国文化的认知,对各种文化进行对比、判断、反思,使广大人民群众逐步产生的心理感悟与认同,内心折射出的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与决心。文化自信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机能,是人类社会实践在个体生命内部建构的高级文化结构,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具体表现[1]。这种内化于文化主体的生命机能,汇聚并凝成民族精神,是国家发展的潜能与动力源泉。文化价值的实现,是文化主体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的有机统一。通过引导文化主体实现自我精神价值与理想追求的同时,也促进其社会价值的实现。
1.2 文化自信源于文化内容的自信
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文化内容的选择和确定。文化内容是指文化主体在众多文化中不断进行选择、整合、扬弃、传承、发展与创新,不断丰富更新而成的先进的文化内容体系。文化自信的内容包含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其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和中国道路相适应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体现中国特色、风范与精神。文化自信是基于对文化内容的认同与尊重,逐步形成自信与坚定的信念,并内化到自身价值观体系之中,构建文化主体的精神内涵。只有文化内容丰富、健康、先进,和现代社会形势相适应,才能够促进国家进步与富强。因此,要构建并弘扬中国特色的主流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助力中国发展。
1.3 文化自信引领文化发展的自觉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发展的清醒认识、高度觉悟、理性看待,是对传承发展责任的勇于担当[2]。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逻辑延伸,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密切相连,文化自信引领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推进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精神引领,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正确看待本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差异性,认知传统文化的精髓,认同几千年凝聚的民族气节与风骨,结合复杂变化的国情与发展形势,把握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正确方向,对各种文化进行筛选、批判、吸纳、整合、传承与创新,从而逐步形成文化发展的高度自觉。
2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
2.1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文化是民族传承的精神血脉,是孕育民族品格的精神基因,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当代世界之林,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价值体系,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霍夫施泰德的“洋葱皮理论”认为文化是由符号、英雄、礼仪和价值观构成,符号是表层,英雄、礼仪是中层,价值观是核心层[3]。我国在经历了侵略战争及旧中国的苦难后,意识到必须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守护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在丰富的文化宝库中凝练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这是我国文化体系的核心部分,是中华崛起与腾飞的内在精神支撑力量。
2.2 文化自信是价值观自信的基石
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未曾中断过的优秀文化,在矛盾丛生、纷争不断的世界格局中,中国“和、仁、义”等文化精髓不断为国家治理、人类和平、世界和谐注入充沛的精神力量。只有树立充盈的文化自信,才能做到价值观自信,明确和建构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坚定精神道德追求与信仰。当今,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和坚定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维度入手,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凝练出更高的要求,只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凝聚人心,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家实力。人们对文化的认同隐喻了自身价值观自信,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树立文化自信,是价值观自信的前提。
2.3 思想政治教育蕴含深厚的文化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兼具文化性与政治性,包括文化目标与政治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是指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产生文化教育与引导功能,在精神引领、道德培养、价值观塑造等方面发挥作用,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同时也蕴含一定的政治目标,和国家制度、道路、政策等紧密相连,文化价值也体现出一定的政治思维与价值追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价值观培育、德育工作、文化认同、形势政策解读等,这些教育工作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如何引领新一代大学生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潮,认同主流文化,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与文化价值的引领和塑造密切相关。通过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善文化教育功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分析文化价值认同的现实语境,辨别主流文化、异质文化、先进文化,丰富文化认同的途径,拓展文化认同内涵与外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文化素养,在传承与融合中不断反思、选择、传播和创造,通过文化价值的引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3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实现的路径创新
3.1 审视文化内蕴,发展文化品性
“人的实践存在和文化蕴涵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理论建构的切入点。”[4]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归属文化的范畴,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品性和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文化育人的过程。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政治性与科学性,其文化性被遮蔽,疏离了实际生活,从而削弱了教育效果。应从广博的文化谱系入手,结合国情、历史与文化底蕴,从文化视角来阐释和解答现实生活中的困惑与问题。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历史审视,重新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对文化教育内容进一步筛选和整合,加强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结合度,确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体系范畴,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发展文化品性,倡导大学生积极传承红色革命文化、维护主流文化、整合多元文化、创新先进文化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推进中国文化思想的演进。
3.2 丰富文化载体,深化文化认知
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源于其对世界的认知与体验,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接纳。增强文化认同首先要促进文化自知,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心存敬意与渴求,并化为自身主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愿望与动力。在异质文化冲击与新媒体网络信息传播等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主导力急需加强。文化认知是对文化信息的筛选、接受、诠释、整合。大学生对文化的认知以及获得的文化体验,是文化自信建立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应汲取文化源泉的养分,不断拓展丰富教育载体,优化教育方法,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教育教学、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网络平台、校园文化等拓展教育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主导力、说服力、渗透力和生命力。构建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充分发挥平台的教育引导、弘扬传播、感染熏陶、沟通交流、约束规范等功能,彰显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尊重文化个性,拓展人文情怀,深化文化认知。
3.3 营造文化环境,促进文化认同
文化环境是一种软教育渗透力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有潜移默化的传承、塑造作用[5]。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能有力促进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具有导向、陶冶、感悟、激励、凝聚的德育功能,可以大致分为校园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两方面:(1)校园精神文化作为高校治学育人思想理念、价值体系、文化内涵等精神形态的文化氛围,是学校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因此,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凝聚、培育与弘扬,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工程。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强化榜样引导力量,以特色求创新,以特色促发展;重视校园社团文化建设,创设主题丰富的文化活动,理顺文化传播渠道,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2)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的校园文化,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高校应注意大学精神与文化审美的有机结合,兼顾校园环境中软、硬件工程的协同发展,通过人文景观、校园标志、建筑风格、传播设施、校园特色的塑造,营造和谐高雅、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融实用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使师生受到感染、熏陶、启迪和振奋,促进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实现,不断升华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3.4 坚守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实现首先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与文化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公民各个层次对大学生的人生观、社会观、伦理观、荣辱观、义利观、学业观、职业观等都提出了发展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符合时代建设要求的主流文化的倡导。当下的国际形势较为严峻,国家建设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大学生的理想、责任、信念、道德、等精神内涵建设显得愈发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决定文化性质与发展方向的内核要素,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是立国之本。意识形态本质上具有文化表征,思想政治教育蕴含丰富的文化属性,其文化价值的凸显,是对全球视阈下人类文化交锋、交流、交融的应对,是对中国视阈下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选择,个体视域下促进人的自由自觉发展的需要[6]。
当今文化语境下,中国追寻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必须在当代文化自觉意识基础之上实现政治性与文化性的契合,以建设文化强国为目标,回应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角度看,文化自觉是主体能动的、有目的的、有选择地揭示观念、知识、思维、范式等与社会文化的内在关联性、互动性及制约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建构、观念宣解、意识传导、创新探索和模式发展[7]。当代文化复兴关键在于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核心在于价值主体自觉,强调价值主体的意识和价值观,是价值主体基于传统与现代文化反思选择后的价值认同。大学生对价值的甄别判断与文化的选择内化密切相关,价值主体自觉,是提升文化效能、增强文化自觉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积极回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增强文化自觉。
3.5 完善文化生成机制,提升文化自信
文化生成机制,包含对文化的接收机制、传播机制、内化机制与创新机制,具体包含文化认知与选择、整合与传承、认同与内化、反思与创新等环节。完善大学生文化生成机制,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实现,提升文化自信。(1)接收机制。合理的文化选择可以使大学生高效率地吸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将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人的思想品德素质[8]。基于深化文化认知,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以及国外文化有机成分的筛选整合,进行选择甄别,严肃文化思考与文化抉择,完善接收机制。(2)传播机制。“文化传播不仅是一个物质产品、语言符号、生活方式等显性文化要素传播的过程,更是一个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深层次的隐性文化要素传播的过程。”[9]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与各种团学活动中不断弘扬爱国情怀、精神追求、理想信念、伦理道德、修身之道、高尚气节等,积极传播正能量,坚决抵制消极负面的文化思潮侵蚀。(3)内化机制。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宏大叙事,而是应从日常礼仪、朋辈交往、学风考风、网络舆情等各个细微方面入手,注重大学生文化个性的塑造,加强文化内涵建设,增强文化认同与内化,发展其优良的文化品性,在学习与生活中减少道德行为失范现象的发生。(4)创新机制。文化自信是一种稳定的文化心理特征,是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肯定,是文化主体不断对文化客体进行认知、比较、反思、选择、认同、内化,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与自信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彰显文化自信的价值和意义,能够凝聚改革共识、维护国家安全、弘扬民族精神、体现集体意识、表达主体叙事。主体叙事根植于对自身文化的深层自信与认可,它使个体摆脱价值的虚无感与漂泊感,在主体的能动认识中认清自我的生存样态与价值归属[10]。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尊重大学生主体个性差异,注重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在当下,与国家经济迅猛发展相适应的就是文化的创新。大学生对现有文化进行理性选择与反思创新,是必然的时代诉求。结合专业知识的积累与体悟,对道德伦理、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形成良好的思维范式与行为标准,对先进文化进行积极传播与创新,能够优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底气、提升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核心是价值观自信,是对文化与文明成果中渗透与展现的价值理念、精神内涵、道德规范、思维范式、民族气质等的自信。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也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与创造者。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精神引领、道德品行与职业发展。因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价值的实现,不断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是中国腾飞的内在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