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推优入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9-12-23李晓婉
李晓婉
(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 201318)
1 共青团“推优入党”工作意义
“推优入党”就是共青团组织推荐优秀团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对象。通过“推优入党”工作可以不断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促进高校“党建带团建”。入党积极分子是党的后备力量,选拔吸收优秀的积极分子可以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1]。“推优入党”工作可以检验高校共青团组织的育人成果,不断增强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广大共青团员的政治意识。同时,选拔入党积极分子有助于青年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团组织的活动,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带动周围同学一起进步。
2 共青团“推优入党”工作程序
高校共青团组织“推优入党”工作应该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严格遵循程序操作。首先根据要求和标准了解基层团支部符合“推优入党”条件的团员数量,制定推优计划,对于符合推荐条件的学生重点培养,严格考察,保证“推优入党”对象达到党组织的要求,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同时还应该学习努力,综合素质较强,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另外,基层团支部要召开全体团员大会,对讨论后确定的学生进行民主推荐,最终由基层党组织召开大会,综合考虑学生们的能力素质确定推优对象。团组织还需不断跟进对推优对象的培养,使其继续保持先进性,向党组织靠拢。
3 共青团“推优入党”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共青团组织“推优入党”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推优标准不明确、执行程序不规范等,具体有以下几点。
3.1 基层团支部缺乏培训指导
虽然基层团支部按照团章的要求配齐了团干部成员,但部分基层团干部缺乏必要的团的工作培训和实践锻炼,对“推优入党”工作不熟悉,导致基层团支部推优选拔浮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推优入党”工作的实际成效。另外,由于部分团干部不熟悉推优流程,没有遵循自下而上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没有按照严格的“推优入党”程序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导致“推优入党”会议流于形式。
3.2 “推优入党”标准不明确
“推优入党”应对推优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包括政治素养、学习成绩、工作能力、群众基础、心理素质等。但是在基层团支部操作层面,通常无法全面评估,没有细化的标准和评价内容,团干部无法对照执行。所以可能会片面的推荐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或者直接推荐班长和团支部书记,或者简单的投票选出人气最高的学生,导致推荐的学生并不完全符合“推优入党”的标准。因此,明确“优”的标准非常重要,关系着是否能够将优秀的人才输送到党员队伍中去。
3.3 对“推优入党”认识不准确
基层团支部普遍存在着对“推优入党”认识不准确的问题,认可度和参与度都不高,虽然大概了解“推优入党”工作,但是对于为什么要“推优入党”,“推优入党”之后进行怎样的培养,“推优入党”的意义等问题并不清楚。另外,学生对“推优入党”工作的了解程度还有待提高,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完成班级的投票任务,被动参加团支部组织的会议表决,对“推优入党”工作有主观随意性,说明“推优入党”工作宣传深度还远远不够。
3.4 “推优入党”执行程序不规范
“推优入党”是党给予团组织在“三公”前提下履行的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任务[2],但部分基层团支部执行制度不够规范,执行过程不完整,缺乏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和客观的考核体系,造成推优标准不够细致。基层团支部缺乏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考察,导致推荐的学生有的只是成绩优秀或者参与活动较为积极,但是思想政治素养不够高,而那些思想素质较高但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推不上来,导致“推优”结果说服力不够,所以应该不断规范执行程序。
3.5 推优对象素质监督机制不完善
校团委监督机制不完善,大部分党组织基本不参与基层“推优入党”的工作,导致推优对象素质参差不齐。虽然目前高校大学生入党积极性较高,但有些申请入党的大学生入党动机不够端正,理论素养不高,并不符合党组织的要求和标准,这就为接下来的党组织培养带来了难度。因此,基层共青团组织应该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团员培养和监督贯穿到“推优入党”的全过程。
3.6 党团组织培养衔接不紧密
“推优入党”可以加强党组织和团组织的联系,促进高校“党建带团建”的工作。但据有关调查显示,基层团组织“推优入党”和党组织脱节,在推荐学生的培养上缺乏联动以及后续思想教育的跟进,“推优入党”工作普遍存在着“重推荐、轻培养”的现象。所以,共青团组织要主动和党组织沟通,确定培养计划,按照党组织的需求制定“推优入党”的标准,加强和党组织的联动,推选出符合党组织要求的优秀团员。
4 完善“推优入党”工作的对策
面对“推优入党”过程中的问题,高校团组织要不断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推优入党”流程,提出并落实相应的工作对策。
4.1 强化基层团组织队伍建设
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和锻炼基层团干部,只有不断加强基层团组织自身队伍建设,才能提升“推优入党”工作成效。所以团组织应该确立选拔机制,配备能力强、素质高的团支部干部,邀请优秀团干部分享经验,举办基层团课和大学生骨干培养班等,提高基层团干部的工作能力。同时,团委要加强基层团支部的组织领导,制定考核标准,以考核促进队伍建设;让先进团支部介绍经验,加强基层团支部工作交流,提升团干部队伍素质,确保“推优入党”工作质量。
4.2 创新团组织“推优入党”工作体制
为进一步严格落实“推优入党”的名额、质量、程序和规范化程度等工作程序,基层团组织要不断创新“推优入党”形式,完善推优过程监督机制,细化推优工作标准,记录基层团组织“推优入党”工作开展情况并进行考核。严格按照流程开展“推优入党”工作,认真接受各级团组织和学生的监督,同时还要加强团外群众的监督,健全民主评议制度,丰富民主评议形式,拓宽民主评议渠道,建立起群众和基层团员表达意见及建议的信息沟通、收集与反馈渠道。
4.3 加强推优与育优的党团组织衔接
“党建带团建”是提高团建工作水平的根本保证和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有效途径。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团的建设的首要任务。高校团组织要将“推优入党”与党员发展工作有机结合,注意党团组织的有效衔接,努力开创形成“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育人新格局。同时可以借助团校平台,邀请优秀党员干部为团员青年上党课、做形势报告,党组织也可以通过吸收优秀团员参加党的主体教育和政治学习等活动,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及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培训,共同肩负起培养考察的重任,切实把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4.4 建立团员评价标准和程序
夯实团支部“推优入党”工作的关键在于明确“推优入党”中“优”的标准,因此要建立标准化评价标准和程序,综合考虑“推优入党”学生成绩、志愿活动、社会实践、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评价标准制定出来以后,团支部要对照团组织制定的“推优入党”工作标准,选拔符合条件的优秀团员,召开团员大会,对推优对象进行评议,为党组织输送符合条件的优秀团员。
4.5 发挥团校的育人职能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团校、大学生骨干培养班等平台加强对团干部的培养,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团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团员的政治素养。要既有党章和团章的理论课学习,又有内容活泼的社会实践和活动,不断促进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同时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好理论教育,通过不断“育优”为“推优”打好基础,通过“选优”为“推优”做好准备,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推优”对象的质量。
4.6 营造良好“推优入党”氛围
高校应该积极营造“推优入党”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广大青年团员加入党组织的积极性。要通过调研和座谈会了解广大共青团员的兴趣点,利用好高校共青团公众号、共青团网站以及校办刊物,将团员喜闻乐见的活动和知识推送到网络平台上,大力宣传“推优入党”的政策、条件、流程和要求。在网络上发起有关问题的讨论,让更多同学参与到团组织的建设中,使“推优入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不断贴近广大大学生团员的生活,营造出良好的“推优入党”氛围。
4.7 创新“推优入党”工作形式
丰富多样的形式有助于调动团员青年参与“推优入党”工作的积极性,可以以纪念建党、国庆、“五四”青年节等重大节庆为契机,广泛开展“创先争优——青年在行动”“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与学校同发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把“推优入党”的知识融入第二课堂和实践活动中,利用大学生入学、入团、入党等时机,强化党、团、队的组织意识衔接,使广大青年不断向党组织靠拢。
5 结语
“推优入党”工作是党组织发展青年党员的主要渠道,建立健全一套比较系统的“推优入党”机制,明确党团组织分别承担的考核责任和党团组织考核相衔接的具体办法,才能不断适应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要求,不断提升高校共青团组织“推优入党”工作的质量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