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地方传统手工艺的开发与保护
——以鲁派内画艺术为例
2019-12-23
鲁派内画是山东地区颇具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开发与保护是目前较为严峻的问题。笔者将文化生态学这一理论引入地方传统手工艺开发与保护的相关研究领域中,针对地方传统手工艺的危机规避与保护发展,提出了与文化生态资源开发相关的创新思路。
一、文化生态学与民间传统手工艺
“文化生态”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提出的,他在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文化变迁理论》一书中首次阐释了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念。他提到:“人类文化在生态环境中逐渐形成,又对生态环境产生反作用力,两者相互影响,互相依存”。斯图尔德强调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认为文化与环境不可分离,相似的文化形式及表现来源于相似的生态环境;同理,不同的文化表现则受不同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也造就了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性。在笔者看来,斯图尔德所要表达的就是人文与自然之间相互交织、和而共生的关系,文化生态也就是自然与人文的统一体,其所阐释的思想与我国道家学派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和。
在社会大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文化生态也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着更替演变,而这种演变也影响着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生成与发展。在传统社会,民间传统手工艺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日本民艺研究学者柳宗悦曾提到过:“只有工艺之存在,我们才能生活。从早到晚,或工作或休息。我们身着衣物而感到温暖,依靠成套的器物来安排饮食,备置家具、器皿来丰富生活……,因此,如果工艺是贫弱的,生活也将随之空虚。”由此可见,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辐射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都有紧密的关联性。同样,民间传统手工艺也是民间文化生态的关键组成,民间文化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对工艺的需求等都会对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发展造成影响。
二、鲁派内画的溯源与现状
(一)鲁派内画的溯源与沿革
从清朝光绪年间传入到抗日战争前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鲁派内画迎来了其发展的第一个繁荣期。期间,毕荣久还改良了内画壶的执壶方式,改为壶口向外,执笔绘画。另一个进步就是发明了“涮里”的方法,用铁砂加砂浆混合后入壶内摇晃,久之将内画壶壁打磨成不透明的磨砂面,便于留墨作画,此方法自发明之日起一直沿用至今。20世纪40年代,中国进入了艰苦的抗战时期,战乱期间,内画艺术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内画艺人纷纷四处逃难、躲避战乱,该艺术一度被迫中断。
建国后,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和发展手工业生产,薛京万、张文堂等内画老艺人又重整旗鼓,恢复了内画的生产和教学,鲁派内画迎来了其发展的第二个繁荣期。1956年,薛京万发明了不怕水的烤花内画壶,解决了内画遇水褪色的难题。烤花内画壶的出现推动了内画毛笔的诞生。1961年,王孝诚发明的狼毫笔是在羊毫笔之上的又一次突破,用狼毫笔来勾勒线条,羊毫笔填色敷彩,使绘画出来的场景更加逼真,栩栩如生。“文化大革命”期间,内画作品题材多以“政治化”为标准,内画发展的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市场一蹶不振。
改革开放后,内画市场逐渐回暖。20世纪90年代,涌现出一批以鲁派内画“四大神笔”——李克昌、孙即杰、文向君和张广庆为代表的新的内画大师,他们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内画技艺带出国门,先后赴德国、英国、美国、瑞士等国家进行内画艺术表演,受到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至此,鲁派内画迎来了其发展的第三个繁荣期。
(二)鲁派内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鲁派内画在题材的选择上多以历史经典故事、神话传说为主要内容,并擅长绘制百子、百兽等规模宏大、人物巨多的场景,作品构图饱满、层次分明、风度潇洒,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主要分为国画和油画两种形式的表现。
在国画形式的表现中,内容题材又分为人物、花鸟和山水,这其中又有工笔和写意两种绘画方式。工笔对线条的把握有很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匠师反复练习,才能在下笔时保证准确精炼。线条的软硬对于内画的绘制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恰到好处的提、按是考验内画匠师国画水平的基本要素。写意则注重情感和内涵的注入,在绘制时也要注意点线面的先后顺序,以及想要表达的肌理效果,充分展现作品的气韵和气势。
油画是西方绘画中常用的绘画手法,内画匠师通过反复的试验与研究,将油彩与国画技法相结合应用到内画中,这种内画主要以人物肖像画和西洋名画临摹为主。油画的应用,使内画绘制的画面色彩更加丰富立体,受到了国内外内画爱好者的热烈欢迎。
鲁派内画作为传统的地方工艺,其传统性的艺术特色与精髓概括下来主要体现在“釉”“融”“贵”“满”“妙”五个字上。“釉”是指内画所用的颜料为瓷器上所用的釉彩,利用釉彩在内画壶的壶壁上作画,经过高温烤花固定,克服了内画遇水褪色的弱点,使内画产品更易于收藏和使用。“融”是指鲁派内画鼻烟壶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身,把博山琉璃的工艺技法与国画、油画等艺术手法融于一体,在构图时还要考虑与壶坯轮廓、材质、色彩等的关系,合理地将内画与内书安置于其中。“贵”是指色料名贵,种类繁多。博山地区盛产琉璃,种类多样,各种色料多达数百种,其中不乏名贵品种,用这些特有的色料制成的鼻烟壶可谓精美绝伦,独一无二。“满”是指画面构图饱满,线条流畅。1958年,薛京万发明了内画毛笔,使内画的线条更加灵活、纤细,大大增强了内画艺术的表现能力,这也是内画题材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内画毛笔得到普及后,鲁派内画开始转为绘制场面更加宏大的作品,将众多人物集中于一壶之内,如李克昌的《洛阳兴殿图》、文向君的《百美图》、孙即杰的《百子图》等,画面人物刻画细微,动物栩栩如生。“妙”是指作者“寓情于景”,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体悟与现代的审美情趣相结合,抒发于作品当中,赋予作品深沉浑厚、隽永含蓄的神韵意境。
三、鲁派内画文化生态资源的开发价值
(一)从文化生态环境分析鲁派内画的生态资源开发价值
从地域环境上分析,博山在行政区域划分上隶属于山东淄博,在自然区域的划分上位于鲁中山区北部,与华北平原接壤,在地势上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在气候上,地处半湿润半干旱的温带季风气候,生物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同时,博山地区水文条件较好,多为雨源型河流,孝妇河和淄河是当地的主要河流,贯穿城内,其过境河流小清河,属于小清河水系。此外,博山区的地下径流受地貌的影响,形成了许多岩组泉群,常年涌水,水质优良。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地下水的大量开采,水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多数泉眼消失,人均水资源量锐减。
从社会经济结构上分析,博山区山多田少,农业所占比重较小,主要以第二、三产业发展为主,当地“土多煤炭”,有丰富的制瓷、琉璃的原料。据考证,宋代以前,博山区就已有陶瓷、琉璃业,并逐渐成为该地区的支柱性产业,这都为鲁派内画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在政府的带领下,博山地区积极推动产业转型,紧密围绕建设“新兴工业城市、文化旅游城市、生态农业城市”这一目标,艰苦创业。目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均取得了骄人的新成绩,先后获得“中国泵业名城”“中国陶瓷琉璃艺术之乡”“中国鲁菜名城”等荣誉称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从人文因素上分析,博山文化内涵丰富独特,受齐文化、鲁文化、孝文化、陶琉文化、饮食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共同熏陶,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情韵。当地历史文物古迹众多,有五阳山、齐长城遗址、颜文姜祠、炉神庙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包括博山琉璃、鸡油黄、套料雕刻、鲁派内画、灯工、刻瓷、雨点釉等;上瓦泉有机草莓、源泉猕猴桃、博山烧锅、博山豆腐箱等特产享誉全国。城区人文与自然景观相互促进,独特的地域文化受到合理的保护,博山也因此成为山东省经济与文化发展并驾齐驱的优秀地区之一。
(二)从文化生态优势分析鲁派内画绘画资源的开发价值
从地域特色上分析,鲁派内画是以淄博博山为中心地,在博山当地老画师的研究、创新下发扬光大的。其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选材丰富,内容贴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形成了独有的内画艺术特色。
从资源分布的相对密度上分析,即博山所存在的其他类型资源的数量及分布情况。这些资源的数量及分布与鲁派内画的开发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以旅游资源为例,一般来说,若同一地方有多种旅游资源且距离较近,则该地对游客的吸引力会更大。博山当地,除了鲁派内画外,还有众多的陶瓷、琉璃工艺及特产美食和风景区,对鲁派内画的资源开发来说,这样异常集中的资源密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潜在发展优势。
从功能与价值上分析,鲁派内画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古老稀有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鲁派内画在题材、工艺、构图、地域特色上都有很高的美学及欣赏价值。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鲁派内画吸收凝练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其所表现的艺术形式也充分反映了当地的人文风情,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功能。对从事传统手工艺研究的工作者而言,其特有的活态流变性将作为生动的历史资料而起到独特的科研功能。
(三)从开发条件分析鲁派内画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可行性
从区位交通条件分析,交通运输作为市场开放的必要因素,对鲁派内画的旅游市场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地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情况决定着该地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与经济收益和客源数量也呈正比关系。博山地区的区位优势是鲁派内画开发的前提。首先,博山与山东省的省会城市济南距离很近;其次,铁路、公路等四通八达的的交通网以博山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各方向发散,这些现有的交通线路与交通方式为鲁派内画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市场条件分析,山东省是我国的陶瓷、琉璃文化大省,博山区又是拥有众多陶瓷、琉璃技艺种类的城市,鲁派内画以琉璃和陶瓷器为创作的载体,具有很大的市场文化需求,市场前景广阔,潜力无限。目前,鲁派内画受到全国各地收藏家的追捧,有的名家作品甚至远销海外国家。今后,在媒体的宣传推广加之当地旅游业的带动下,鲁派内画的市场发展会更加多元化。
从环境政策上分析,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地方手工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央方面,鲁派内画于2014年成功申报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3月,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要求各级政府落实支持政策,加强金融服务,鼓励社会参与,加强传统工艺振兴的多方保障;山东省方面,2010年颁布《山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2018年颁布《关于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意见》;博山方面,2006年成立了博山琉璃商会、2014年颁布了《关于加快陶琉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提出要大力扶持内画工艺的传播与推广,对内画匠人给予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内画工艺的改革与创新。
从内画艺人层面分析,内画工艺传入博山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博山地区诞生了众多内画艺术大师,如毕荣九、薛京万、张文堂,以及“内画鼻烟壶四大神笔”——李克昌、张广庆、孙即杰、文向君等老艺人,他们发明的烤花内画壶、改良的内画毛笔等对整个内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博山地区丰富的内画教育资源培养了一批批内画艺人,传承方式也由家族传承、师徒传承逐渐丰富为学校教育、企业培训等更加多元化的传承方式。现今博山地区从事内画创作的艺人众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学习这一传统手工艺,为鲁派内画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四、鲁派内画的开发与保护路径及措施
(一)鲁派内画的开发与保护面临的危机与困境
1.传统产品市场萎缩
目前,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内画产品的实用性逐渐减弱,很多器形因不再具有实用性而逐渐脱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流通性逐渐降低,使内画市场逐渐萎缩。同时,一些商家用感光材料大批量复制内画图案,导致内画市场产品以次充好,良莠不齐,扰乱了市场秩序。
2.人才结构不合理
博山地区拥有数十名国家级、省级内画艺术大师,但年龄普遍偏大,其继承人大都安于现状,把内画技艺当作谋生的手段,很难赶超师辈们的艺术成就。因内画的学习时间过长,技法难度大不易于掌握,使有意愿接触该行业的新人越来越少,整个内画行业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
3.品牌建设落后
博山美术琉璃厂解体后,部分内画艺人迫于经济压力改行从事别项工作,部分艺人成立了自己的个人工作室独立经营,呈零散分布的状态,相互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加之没有龙头企业的带领,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代化消费市场。
(二)政府资助与保护方式的多样化
1.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
优秀的人才储备是鲁派内画发展的生命源泉,政府应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通过成立相应的专业学校或培训中心,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鲁派内画培养现代化专业人才;设立传统手工艺优秀人才奖励项目、针对有重大贡献的人才提供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实现选拔并培养鲁派内画优秀人才的目的。
2.政府资助项目多样化
依据鲁派内画的发展现状,政府应制定多样化的资助形式。在给予一定工资薪金的基础上,还应加大投入,开发鲁派内画的传统手工技艺,打造相应的品牌文化;积极推动鲁派内画与其他流派间的借鉴与合作,为鲁派内画提供展示的空间,提高国际影响力;成立专门的鲁派内画研究组织,聘请专家学者对鲁派内画的工艺流程、发展脉络、传承方式、现状等进行整理,建立系统的匠师资料和作品档案,依据鲁派内画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对应的发展政策。
3.建立系统的保护中心
当地政府可以依托当地特色——博山琉璃,打造博山琉璃艺术创作中心,下设鲁派内画传播与普及中心、内画艺术博物馆以及内画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中心,逐渐使之发展成系统性的鲁派内画艺术生态保护区。
(三)开拓鲁派内画文化产业市场
1.加大宣传力度
媒体宣传能为鲁派内画拓宽销售渠道,带来巨大的市场效应。媒介可是线上媒体,如网络、微信、抖音、微博、电视台、广播等,也可是线下媒体,如纸媒、线下授课、现场表演、展览等。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模式,进行广泛招商和项目洽谈,扩大其文化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2.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新态势,整合利用文化资源
鲁派内画除需要有文化内涵的支撑外,产品和产业的创新也是其发展的重点。无论是内容题材还是外形,都需要打破其传统的艺术空间,做到多种元素的融合共生,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工艺、技法,把握现代工艺的精髓,积极开发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内画精品,以便为国内外各种消费层次的消费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