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
2019-12-23温凤仙
丰 硕 温凤仙
习近平指出:“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缩了整个社会道德理想,是当代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精髓和标杆。[2]当前的道德危机本质上是道德信仰的危机。其规律是:“正性价值体系”越疲弱无力,“负性价值体系”越狂飙突进。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加剧了文化间的激荡,深刻冲击着人们的文化心理和价值选择,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他们充满激情与活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对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易于接受。当然,一些非主流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也趁虚而入,各种意识形态交织,冲击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观,构建大学生道德信仰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树三观,构信仰
康德说过,对于道德法则的敬重是唯一而同时无可质疑的道德动力。也就是说,道德信仰是道德行为的可靠的、稳定的动力之源。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大量国外文化的渗透,部分大学生开始对共产主义道路丧失信心,崇尚利己主义,无法准确作出是非价值观判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机,以至于迷失了方向。大学生只有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三观,“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坚持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遵循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潮流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才能将爱国主义、对真理的追求,转化为人生前进的巨大动力,为中华民族的文明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首先,加大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力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科学思维方式——实践的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它一旦为大学生掌握,就会转化为主体的思维能力,这对大学生是极其重要的。其次,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道德信仰,探索阳光健康的人生,规划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在生命垂危之际,才醒悟到自己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大学生需要对自然界、社会、人类和社会都有自己的认知,需要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再次,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宣传部门通过加强大学生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小部分带动大部分”,对学生党员提出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使他们时刻约束自身的行为,带头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塑人格,提素养
近年来,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受到了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人格上出现了扭曲,致使其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21世纪是经济、政治、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是时代的主力军,具备健康的人格不仅是应对社会巨大机遇和挑战的重要前提,也是大学生素质的基础。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国际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没有健康人格,自然也培养不出高素养的大学生。胡锦涛认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第一,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塑造良好的人格。良好的性格是成功的关键。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识到“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并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培养积极的处世心态。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总会遇上一些挫折,不能因此消极看待社会和他人,保持乐观,愉快的心境在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这需要大学生学会调节自我的心态,正视消极的情绪,认识到其是正常的,对消极的事情进行积极的评价。第三,彰显榜样的力量。在我国的悠久历史中,涌现了一大批民族英雄和先进模范,如岳飞、林则徐、孔繁森、焦裕禄、王进喜等,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不尽相同,但有一点,他们都具有高尚的人格,所表现的精神值得大学生认真学习。大学生还应以自己的身边拥有优秀人格的人作为榜样,取其精华作为自身的目标,从小事做起,提高自身的素质,最终塑造自己健康的人格。
思方法,探路径
大学阶段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最佳时机。高校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高校在实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探索教育路径是相当重要的。一是,思考和创新教育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当代核心观教育必须从单一强制灌输向全方位开放式转变,将德育课堂上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想学”。依据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要求,尝试利用“案例分析法”,教师认真选择较为典型的教学案例,特别是对价值观的评价有争议的热点或是焦点,让学生在课后收集资料,以全面了解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课堂上采用辩论的形式,使大学生的观点在争论中碰撞,达到“真理越辩越明”的效果。二是,将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高校社团活动。高校的社团作为大学生自己的组织,是大学生释放自我的激情舞台。在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下,精心设计符合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内容,从中培养大学生的组织意识,全局意识,团结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在活动过程中,加强对其的监管,以确保真正收到实效。三是,高校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支持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开辟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进行一定的实训教育,这些都是当前重要的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图文并茂地展示实训教育,使大学生参与其中,充当各行各业的志愿者,感悟出深刻的学习生活工作的道理,在真正切切的社会生活中体验自我思想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总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信仰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坚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科学三观,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教育路径,塑造良好人格,不断夯实和巩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和归属感,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