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

2019-12-22沈克旻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传统

文/沈克旻,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意识日趋多元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学生管理工作,夯实高校管理内涵、丰富管理手段、优化管理流程,从而推动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迈向高层次,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优秀大学生,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

2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必要性概述

2.1 当代大学生特点

2.1.1 知识面广、思维开阔。与父辈相比,成长于21世纪初的当代大学生,因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可以便捷地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轻松获取海量信息,而这对于新鲜事物接受能力极强的高校学生来说,无疑是思维领域的“化学催化剂”,促使他们视野开阔、不拘于传统,从而也激发了他们巨大的创造、创新能力。

2.1.2 思想多元化、责任担当意识差。改革开放四十年,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碰撞,而这也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又一重要因素。受西方“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熏陶,中国传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劳其心志、苦其体肤、空乏其身”等价值观不断被冲击,导致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面也产生了较大变化,普遍缺乏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2.1.3 自尊心强、抗挫能力差。上个世纪末,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带动家庭生活水平迅速提升,而大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一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并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接触少,更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这就导致他们容易唯我独尊、难以承受社会生活压力。

2.2 必要性概述

综上所述,思维活跃、思想多元化、担当及抗挫能力差等特点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原先简单发号施令、强制军事化的传统管理模式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下五千年的脱变和传承,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斗的力量源泉,而从讲求国家与个人和谐共生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以人为本、以礼待人、以德服人”的道德感召下形成师生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认同,无疑成为一种适应当下高校管理形势的新途径。

3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现状问题

3.1 机制不健全,相关配套制度落实乏力

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实践来看,大部分高校都已出台了学生管理方面的制度和办法,但是管理办法制定出台往往未经严谨的论证和讨论,同时缺乏监督考核等约束机制和有关管理办法的宣传普及,造成很多制度本身不合理,只能朝令夕改,导致师生难以适应、不少制度执行乏力,管理效能低下,这也是直接造成传统文化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的依据匮乏、后续工作难以开展的根本原因。

3.2 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学生管理专业队伍建设

经过近20年的高校扩招,高考升学率不断攀升,为此,大多数高校领导将精力用在高校建设资金筹措、优势专业配置、就业率提高等方面,从而也忽视了学生管理专业干部队伍培养,没有明确相关职称评审、干部选任办法,学生管理干部的工作也往往得不到校领导的认可,而学生工作涉及学生的管理、任务繁重,在晋升途径不明确的情况下,管理教师自然缺乏对引进中国传统文化等先进方法来改善工作的关注,严重制约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

3.3 创新动力不足,相关管理方式相对落后

考量我国实际,在不少高校,依然存在以“说教惩罚”、“制度上传下达”等僵化的管理模式;另外,虽然近年来,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丰富高校学生管理内涵、提供相关管理途径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也多数仅停留在理论或制度制定层面,缺乏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管理的探索实践,这无疑是传统文化运用的另一桎梏。

4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效能的措施路径

4.1 建设高素质的学生管理干部队伍,为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思想不老地动山摇”高等学校领导应切实转变工作思路,认识到通过管理学生,树立良好学风、校风是办学第一要务,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主抓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一是按照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路径,制定相关绩效评价考核办法,明确职称晋升等相关途径,为管理教师的发展创造积极条件,为其安心工作、提高业务水平解除后顾之忧。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供中国优秀传统相关培训、讲座的机会,促使全体管理干部通过不断学习、加深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使其可以学以致用,在提高综合素质基础上和运用传统文化来分析解决工作实际中的问题。

4.2 探索建立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学生管理制度,完善相关考核监督机制

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实现良好管理的根本,因此,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制定管理制度:一是加大师生参与力度。古语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充分体现了管理社会的基础是注重被管理者的个体需求,及其对管理制度的认同感,因此,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以广泛的师生参与、意见征求及座谈为基础,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师生沟通渠道闭塞、学生逆反心理严重的问题,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来营造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二是管理规则制定不置过细,要抓住根本。“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而不同”,这些说明为了规避呆板说教对学生管理的反作用,相关管理人员在制定规则时,应学会抓大放小,不必事无巨细,遵守规律,循序渐进,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管理学生。三是建立严格的考核监督机制。“政贵有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些都说明管理制度的效能贵在持之以恒的实施,因此,在经过充分的意见征求、事前试行之后,须同步完善拟实行管理办法的相关配套考核制度,做到奖惩分明,不留管理死角,为提高管理效能畅通途径。

4.3 强化规范养成教育,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实践活动

正如前文所述,新时代的大学生自私、懒散、任性,只有以传统文化重塑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困境。从各地实践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步完善高校的学生规范养成教育制度:一是以学习促服管、管学结合。以大学生晨起锻炼制度为例,不应强制学生早起后集体进行早操、晨跑等环节,而应率先发动学生学习“闻鸡起舞”、“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诗词典故,并在操场设置屏幕播放与这些典故相关的清晨电影,同时提供种类齐全的锻炼设施,便利学生自主选择锻炼类型,以激发学生胸怀天下、努力拼搏的信心和勇气为基础,使其积极参加晨起锻炼。二是组织实践活动。针对大学生集体意识淡薄、对管教不服的难题,管理教育最好的方式应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为此,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也可以将传统文化与选修课程体系相结合,使学生时时可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传统文化魅力感召下实现思想境界的升华。例如:可以组织大学生选取“将相和”等传统文化题材排练话剧,并前往孤儿院或养老院进行慰问演出,使学生在排练过程中提高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增强集体意识的同时,还可使其在与老人孩子的互动中体会到生命的可贵,获取对自己生命、生活的珍惜知足。又如;可以结合《弟子规》文化选修课程学习,组织开展“我给爸妈送祝福”活动,在父亲、母亲节给爸妈说一句“我爱你”,潜移默化中使其获得感恩的健康心态。

5 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希望,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面临运用传统文化进行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机制不健全、重视程度不够、创新动力不足等诸多困境,奋战在高等人才培育一线上的众多高校主管应多措并举:建设高素质的学生管理干部队伍,为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奠定良好基础;探索建立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管理制度,完善相关考核监督机制;强化规范养成教育,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实践活动,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贡献更多力量。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传统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