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分工协作理论及其对我国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启示
2019-12-22崔红茶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
文/崔红茶,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
1 马克思分工协作理论的划时代价值
分工与协作理论是马克思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马克思的思想对社会的贡献不言而喻,作为其思想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分工协作理论对生产力的解放、发展、变革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现在的社会中,分工协作依然延续着,从家庭夫妻之间的分工与协作,“男主外,女主内”“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企业、政府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内部等不同部门的分工与协作;同一单位不同部门的分工协作;不同单位的分工协作:省际之间的合作、贸易;区域之间的合作;国家之间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等这些都体现着马克思的分工与协作理论。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处于农耕时代,社会分工也集中在第一产业上,分工的局限也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分工既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后来的发展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各项新兴技术被应用于生产中,人员专业素质也普遍提高,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产业的优化、升级,形成今天的的产业发展格局,但我国在促进产业的发展中也正处于不断地摸索与提高中,这期间也不乏还存在众多问题。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也导致分工的更加精细化,也可能会带来不良效应,首先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专才只能在某一领域吃香,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对全才的需求貌似更多,或者说专要在一个方面专,达到高精尖,但其他方面也要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另外一个不良效应是,分工的精细化越高可能带来两极分化问题,主要是收入差距的两极分化,总的看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普遍低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收入;体力型产业劳动者的收入低于知识型、资本型、技术型产业劳动者的收入;中西部地区收入低于东部地区收入;反映到社会层面来,表现为贫富的两极分化,这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也不符合习总书记强调的“稳中求进”总基调。所以在肯定分工协作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时,也要从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勿让分工协作的不良效应出现,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充分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协作。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出高精尖人才,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勿让人才闲置,浪费人力资源,要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好促进中国的快速、高质量发展,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2 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从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和研究现状来看,学者们对中国的产业发展献言献策,分别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加以研究,旨在优化产业结构,使中国的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我国的产业发展在不断推进,但同时也存在多种问题,存有不合理的地方,整体产业结构低端化,区域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这从十九大报告中就可得知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大主要问题,并且表现于各个方面,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对社会的全面进步也会产生阻碍作用,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未解决的话影响到我国主要矛盾的解决。因此快速、有效且高质量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中高端化”就变得尤为重要。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引入中国后就一直指导于中国实践,虽然中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仍然处于落后位置,但发展速度在马克思重要理论的指导下已经有了很大提升,在以后的产业发展进程中,如何更好地运用马克思分工协作理论指导中国的产业发展颇为重要。
3 马克思分工协作理论对中国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启示
3.1 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
大卫·李嘉图的 比较成本学说揭示了人类分工协作的大道理,各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保证参加国际分工和贸易所能得到的利益。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揭示了一国应依据本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制定产业结构政策,因为比较优势的根源在于该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一国应充分利用其所拥有的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生产此种要素密集型产品,增加本国优势和福利。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马克思分工协作理论的充分利用。国际贸易的产生鉴于国家之间产品种类、质量不同,产业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需求不同。因此要想互利共赢,必须相互合作,协同发展,根据各自的优势,生产成本低廉的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这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更好地节约了资源,更有利于世界的融合发展。在一国内部,各省之间同样存在比较成本优势,存在资源禀赋优势,利用好各省之间的资源禀赋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多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资本资源丰富的地区多生产资源密集型产品,有技术优势的多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各省还可以实行资源流动式发展,实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并加以更好配置,更充分的利用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思想精髓----分工协作理论。
同样,发达国家要做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就必须自己发明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中国家则是在现有的技术产业链内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但它可以参考、借鉴、引进并消化吸收已有的成果,从理论上讲,其成本和风险比发达国家小多了。仔细分析,这是分工的一个表现,发达国家要发展,处于领先地位,就要更加强调创新意识,注重产业升级,做好创新、引领发展的角色,发展中国家要做好参考、借鉴、引进并消化吸收已有的成果的角色,方可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自发挥优势促进快速发展。徐仕政(2007)指出一国内不同区域产业的发展必须在优先考虑如何进行区域合理分工进而建立产业发展互补机制的前提下,兼顾区域作为单独经济利益主体的因素,谋求形成不同区域的竞争力,才能达到“1+1>2”的整合效果,使国家宏观福利取得最大化。
3.2 坚持主导产业先行
主导产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发展好主导产业可以加快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胡建绩(2009)针对宁波的产业用区位熵和因子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选择出宁波的比较优势产业、有发展潜力的产业,然后综合确定主导产业。费宇,关赟,李娟(2009)运用转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云南省主导产业选择,目前云南省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变的关键时期,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并未根本改变,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率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待解决。在当前形势下,云南省应该立足于实际,充分利用优势,制定相关政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选择好主导产业,坚持主导产业先行发展。付晓东,付俊帅(2017)指出各地条件千差万别,都有对特定产业的支持因素,比如北京中关村硅谷,所在环境有利于高科技产业、创新活动的展开;浙江块状经济,各个块状的特色产业都是基于当地的社会文化基因而成气候;宁夏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得益于其西部干旱地区;内蒙古根河的冷产业群,发轫与其冷资源;而如果不顾根植性,若将上述各地方的优势产业互换,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我国各省各地区也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如何更好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需要各省执政者以及企业家认清自己的特点,自己的主要优势是什么,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并创造收益促进经济发展和更好地分工协作是各省在面临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时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已有的研究也告诉我们,首先要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在选择主导产业时既要考虑产业的经济效益,具有较高创收性等,也要考虑社会效益,具有根植性、可持续发展性;选择好主导产业后,可通过建立经济开发区,扩大发展规模,增加辐射面,加强合作;在产业长期发展中,在技术快速更新换代的背景下,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产业的更替发展和转换升级,以更好地分工协作,共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需。
3.3 产业协同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产业的协同发展包含了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包含了人才与科技、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根据产业兴旺的要求,各地要重点构建农业产业、文化产业、健康产业、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产业体系,发挥产业协作的意义,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王如忠,郭澄澄(2017)提出基于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产业共生、协同和融合发展。具体包括发展互联网+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潜力产业,加快高端制造业的产业化发展,增加高端制造业的供给;根据先进制造业的整体特点,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生态。具体包括发展网络信息服务业、第三方现代物流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新产业业态,形成产业集成系统,培育新业态新模式,聚焦研发设计、先进制造、集成服务、政策标准等产业链项目集中支持,增强产业链配套能力,形成产业共生和协同发展效应;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提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引领作用;集聚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金融贸易与科技、文化、航运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高端金融服务业、第三方现代物流产业、物联网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等高端制造产业发展。
4 结语
马克思分工协作理论在不同时代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当时是资本家为截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采取的生产方式,现在此理论同样具有重大现实作用,具有划时代的价值。利用好产业分工协作理论,发挥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认清楚各省的产业发展具备的优势,分析根源性,结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坚持主导产业先行,同时不忘产业间的协同发展,重点构建农业产业、文化产业、健康产业、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产业体系。力争高效改变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地方,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