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市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分析与思考①
2019-12-22吴瑞
吴 瑞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 海南海口 571126)
海南省三沙市和三亚市是2015年海南省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这对促进海南省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海南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1 建设三沙市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维护南海主权和国家海洋权益
南海是我国重要的安全屏障和出口通道,也是我国未来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建立三沙市生态文明示范区可以更好地维护南海主权,确保海洋权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高对南海的综合管控能力。
1.2 有利于三沙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三沙市发展步伐的加快,渔业、旅游业及海洋油气产业将成为未来三沙市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三沙海域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海洋资源环境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到海洋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生态文明示范区可以实现三沙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1.3 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化
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污染治理和海洋生态修复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三沙市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将进一步拓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模式。
2 三沙市建立生态文明示范区现状
2012年6月三沙市成立后,相应设立了三沙市综合执法局、三沙市国土资源与环境保护局等与生态环境相关的职能部门。2012年11月三沙市委、市政府印发了 《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强调加强南海生态环境保护。2012年12月,国家海洋局成立了三沙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2014年2月17日,海南省设市后的首个海洋与动植物保护站——甘泉岛海洋与动植物保护站正式挂牌成立。2014年6月,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了三沙市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建设,初步实现了对三沙市周边海域的实时监控。据报道,四年来,三沙市投入资金4.69亿元专款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岛礁污水处理、垃圾收集转运、环卫、海洋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等 “五小站”建设以及环境监督管理、海岛修复、岛礁植树绿化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
三沙市在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仍然面临挑战。
2.1 海洋生态文明主体意识有待提升
根据 《2013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05~2013年,西沙群岛海域的活造礁石珊瑚的覆盖度明显下降。除了自然原因之外,民众生态文明意识淡薄,不注重资源保护。
2.2 海洋生态循环经济培育有待加快
西沙渔业虽已逐步形成了渔业产业模式,但就如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海洋生态循环经济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驻岛渔民主要的作业方式是钓鱼、张网捕鱼、捡螺、活捕龙虾、捉鲍鱼、捡海参等,主要生产作业区域为海岛附近的珊瑚礁礁盘海域,所捕获的海产品经过粗加工后晒干出售。由于西沙海域远离水产品加工基地,缺乏现代化的渔业加工设施设备,捕捞渔船海上保鲜设备简单、工艺落后,渔业生产等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的深度和广度还需突破。
2.3 海洋生态环境统筹机制有待完善
西南中沙群岛远离大陆,被海水分割,每个海岛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生态环境领域,岛屿及周边海域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海洋环境的复杂性,更需要海洋生态环境统筹合作机制的保障。目前,由于多部门执法,致使海上行动难以协调,应通过海监、渔政、港监、海警、海关等部门强有力地统筹和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着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3 三沙市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思考
3.1 提升海洋生态文明素养
提升海洋生态文明素养需提高人们海洋自然生态保护意识,普及海洋生态伦理知识和形成海洋生态文化素养[2]。应加强对三沙市各级领导干部、学生的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加强对驻岛渔民、游客的海洋生态文明科普宣传,强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提高全民海洋生态文明素养。
3.2 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发展生态型海洋产业、培育海洋生态产业体系是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2]。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围绕三沙市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生态循环经济,打造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三沙市岛礁众多、海域辽阔,可以重点发展海洋旅游、现代渔业和海洋油气业,培育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积极利用风能、太阳能、潮流能等发电,为岛礁海水淡化提供清洁能源和岛民生活用电。
3.3 完善海洋生态机制
海洋生态机制是有公众参与、区域合作、环境预警、科技支撑等诸多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3]。三沙海域海洋生态保护,不仅要执行相关的法规,并要建立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激励和环境投诉制度,让公众参与各种民用工程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让民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全过程,提高公民生态环保的自觉性、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三沙建立海上重大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监测系统和应急处理系统,对海上溢油、泄漏等重大灾难及突发事件实施跟踪监测、监视和预警,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和支持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