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部队饮用水安全现况、安全策略及技术
2019-12-22李浩庭王启栋
李浩庭,王启栋,国 文,姜 平,王 欣,秦 璐
武警基层部队点多、线长、面广,基层管水、监督专业人员相对紧缺,基层部队饮用水安全问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笔者长期从事部队饮用水卫生监督保障和技术指导,本文旨在对基层部队饮用水安全保障策略及技术进行探索,力求提供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最大程度保障基层官兵饮用水安全。
1 饮用水安全现况
1.1 饮用水来源多元,供水方式多样 当前,城镇驻地部队多使用城市管网集中式供水,直接纳入市政供水系统,或在市政供水的基础上进行加压、储存、消毒后进行二次供水。部分城镇地区部队采取打井使用地下水,进行加压、储存、消毒后进行使用。农村或远离人群居住地的部队多使用自备水源如河水、湖水、沟渠水、泉水及地下水等,通过就近打井,经加压、过滤、深处理后使用;或通过水罐车供驻地用水;或建水窖搭雨棚收集雨水,水源水的来源十分广泛,供水方式涵盖多种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大量的分散式供水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为部队饮用水安全提出了挑战。
1.2 自备水源管理难度较大 部分基层部队受地域影响,自备水源选择种类较少,为解决用水问题,有时选择水质一般的水源通过处理、净化进行供应,使得自备水源的安全问题不能得到保障。同时,自备水源受环境、天气、周围污染等影响较大,容易导致水质发生变化,加之基层营房、卫生部门在饮用水安全监管上没有专业人员匹配,日常维护没有专业管水人员,导致自备水源监督周期较长,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
1.3 二次供水储水装置问题突出 基层部队二次供水储水装置现阶段多采用塑制水塔、不锈钢耐压水箱,少部分仍使用老式混凝土、铁制水塔。其中,部分小型储水装置在设计上对内部清洗和日常维护考虑不周,多通过加过量氯、内置紫外消毒器过水定期清洗方式,不能进行储水装置全面清洗,导致出现微生物附壁、沉积物积底长期得不到解决。部分中、大型储水装置设置在地下或露天,防护措施不到位,密封加盖不及时,导致老鼠、鸟兽等异物掉入。有的供水设施建设完成后,对储水装置未进行彻底清整,工程废料、施工用料长期浸泡储水装置内,导致整个管网污染。
1.4 净水设备维护更新不及时 近年来,为解决饮用水安全,武警部队为广大基层官兵,特别是水质较差的驻地增设了改善水质的净水设备。净水设备多采用滤芯加滤膜、滤芯加离子交换方式,这些净水方式对水源水质要求较高、后期维护成本较高。基层部队在使用中,往往出现前期安装到位,运行较好,后期出现滤芯堵塞、渗透膜老化、消毒液消耗不能及时补充等情况后,由于维护成本较高、耗材购置不及时或因节约成本更换部分耗材等原因,导致设备运行不良,不能起到净化的作用,水质仍处于高危状态,甚至出现部分设备失效停用。
1.5 饮用水消毒效果不佳 基层部队饮用水的消毒方式多采用紫外线消毒、氯消毒。紫外线消毒因其辐射杀菌高效,无任何化学添加剂,不产生消毒副产物的特点,加之维护简单、成本适中的原因,广泛应用于部队饮用水消毒中。但由于紫外线杀菌效果是由微生物所接受的照射剂量决定,因此需要保持紫外线的输出能量,随着紫外灯管老化,单位作用时间内的照射强度不足,会导致消毒效果下降[1]。基层部队采用较为传统的高压或常压单管紫外线消毒方式,消毒效率较低;同时,由于紫外线强度不足无法自动预警,不能及时发现,导致更换不及时,加之更换紫外灯存在一定难度,需管水专业人员进行,紫外线消毒效果不能得到保证。氯消毒在基层部队常见为次氯酸消毒,通过保持水中余氯含量达到消毒效果,多采用人工投药的方式。由于缺少专业管水人员、队伍,经费有限,在投药时往往出现消毒剂用量时多时少的现象,导致水中消毒剂含量不能长期保持有效水平,消毒效果不能得到保证。
2 安全策略及技术
2.1 建立联管联动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模式 现阶段,部队基建、营房、军需部门负责供水设施建设、维护和日常管理工作,卫生部门负责饮用水安全的监督监测工作,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信息交流相对较少,联合治理相对不足,尚不能有效形成合力。基层部队饮用水安全管理、监督人员相对较少、专业技术不足,应通过建立基建、营房、军需、卫生部门联合管理,总队、支队、中队上下联动的方式,齐抓共管,共同维护部队饮用水的安全[2]。一方面,基层应及时向上级反映饮用水安全情况,积极争取各级在政策、人员、经费上的支持,实现在设施建设、供水管水、监督监测的合力效应。另一方面,总队、支队层面应定期组织相关管理,技术人员开展下基层巡查、帮扶的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快速有效解决问题。
2.2 开启人人参与饮用水安全管理模式 基层部队存在管水专业人员队伍不足,不能长期保证供水安全,不能及时发现隐患。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发挥基层部队人员集中、管理集中的优势,通过培训,将水源地定期巡查纳入驻地日常安全巡查;供水设施日常检查纳入营区安全巡检内容;水质定期监测中部分项目纳入基层卫生防疫定期监测项目。同时,通过饮用水安全健康教育宣传,让广大官兵了解用水安全,实现人人都是饮水安全管理员、监督员,解决及时发现饮用水存在的隐患。
2.3 引入HACCP体系保障饮用水安全管理方式 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即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最早应用于生产(加工)安全食品过程中,通过可能存在危害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到影响控制安全的关键环节,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干预、控制,达到识别潜在危害、有效预防风险的目的,具有较好的群体通用性和个体适用性。在2000年初,HACCP体系进入瓶装饮用水生产[3]、矿泉水生产等饮用水安全领域,也在部队自备饮用水保障中应用[4]。笔者通过对HACCP体系在部队食堂管理的研究,认为基层部队饮用水情况个体差异较大,适合使用HACCP体系进行“量体裁衣式”的管理方式,可通过分析驻地饮用水实际使用情况,从供水流程入手在水源选择、水源防护、供(配)水方式、水处理方式、储存使用、供(管)水人员情况、卫生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等可能出现危害因素的环节上进行分析,找出潜在危害,并提出各环节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监测和控制,达到有效预防风险的作用。
2.4 打通基层部队水质检测监测新渠道 基层部队水质检测、监测能力薄弱,主要通过部队配发的检水检毒背囊实现水质监测。检水检毒背囊仅配发至支队级,中队及各驻点均未能普及,背囊主要针对水质常规指标进行检测,且检测次数不能满足基层部队饮用水安全监测标准。随着地方疾控机构对水质检测实行计划安排、第三方检测机构获取资质承接水质检测任务,建议总队、支队与当地卫生部门协商,将部队市政供水、二次供水方式的水质监测工作纳入地方丰枯2期水质监测计划中,集中经费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完成中队及各驻点的丰枯2期水质监测。同时,强化使用检水检毒背囊开展基层部队饮用水水质监测,可集中开展微生物、余氯、溶解性总固体、电导率、三氮、三氧等常规综合指标监测。
2.5 实行基层部队直饮水供应模式 直饮水供应模式多针对供水体系供应不足,采用进一步进化净化水质,独立管道供应的方式[5]。部分饮水条件艰苦、人员较少的基层部队以及存在净化处理设备整体维护成本较高,试剂耗材更新不及时,导致设备停运报废等问题的基层部队,可参考此供应方式。将饮水、炊事用水、生活用水及其他用水分开管理,进行分质供水。通过计算全体官兵直饮、炊事用水最大用量,采用中、小型水质净化设备确保直饮水供应,达到节约运行成本的目的。
2.6 改良基层部队供水消毒技术 随着水消毒技术研究深入,一方面单一氯消毒产生副产物较多且毒性较大、单一传统紫外线消毒对水的纯净度要求高、消毒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日趋严重[5]。另一方面TiO2光催化消毒、生物活性炭消毒、电化学氧化消毒、高锰酸钾消毒等新技术[6],高锰酸钾-氯胺、紫外线-氯胺、紫外线-超声波-氯胺等联合消毒技术[7],以及CS型(环形密闭型)、DR型(导流式-反射型)紫外线消毒器[8,9]、低压高强度及中压高强度紫外灯消毒设备的出现[10],为基层部队饮用水消毒提供了更多选择。笔者建议采取原紫外消毒基础上增加氯胺消毒的方式,在增强消毒效果的同时,降低氯制剂的使用从而减少副产物的危害。或者考虑对现有紫外线消毒装置进行二次改造,采用CS型或DR型紫外线高效消毒器提高消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