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归一 亦舞易文
——舞剧 《易·文》的舞蹈创作与构图
2019-12-22王宏新
王宏新
舞剧 《易·文》是由山东省艺术研究院 “一念舞坊”创制出品 “舞易华风”三部曲之一,舞剧分为序幕、文察时变、品物流行、妙赞化育、大明始终四幕,从阴与阳两方面阐述世间万物生命的绽放与生生不息。由七个角色设定组成,分别为元、亨、利、贞、元之影、利之影,亨之影。元为始,象征着事物的开始;亨为通,象征事物生长的过程;利为美利,象征着事物的收获;亨为正,象征着事物的收藏;以及分别与之相对应的影子,每一个角色都流露出不同的纯粹而又细腻的情感。
1.创作
中国意象艺术深受 《周易》影响,意象艺术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为 “象”有尽而 “意”无穷,二为观其象而玩其辞, 《易·文》在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混沌模糊当中,耳畔传来了婉转的鸟鸣声和清晨鸡鸣叫声,一名舞者在昏暗中若隐若现,他走进一束微弱的光下将竹子 “种植”在一名舞者身上,万物开始萌生,生命的纹理似乎开始形成,易生两极,两极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易·文》由此开始了与生命的沟通对话。吴晓邦认为,舞蹈的创作过程是捕捉情感、概括情感、凝聚情感的过程,编舞者将生活实践中捕捉到的对 《周易》的理解和收集到的元素进行提炼组织,在脑海中通过想象形成一定的舞蹈意象,并将舞蹈意象情感通过音乐、动作的引导传递给舞者,激发舞者的思维与编导形成共鸣,运用现代舞中的即兴编舞法进行创作,编舞者在舞者的即兴过程中除了了解每一名舞者独具的风格特色以外,从之中寻找舞者肢体能量挖掘素材,保留部分动作拆除整体动作、对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重新组合、改变动作的质感或节奏等方式来创作。演员的二度创作也是很重要的,演员要理解 《易经》的哲学意识,并且具有丰富的内心情感和想象力,激发出更多舞蹈的可能性,给编舞者带来更多的素材和灵感,让每一名舞者把个人对易文的认识带入到作品当中去,开启身体上的每一处感官,用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感受自身每一处肌肉的运动能量,并且运用接触即兴体会他人身体的动机,感受到每一个人散发出的能量,相互关注着对方把能量融汇在一起从而形成的力量才会更加具有凝聚力,每一名舞者真正的由心而舞、随心所动发挥出自己舞蹈的风格魅力,提炼出舞者独具的特点,为每一名舞者 “量体裁剪”出带有自身色彩的角色。
在现代舞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舞蹈的表现手法。在 《易·系辞传》中写道 “易之为道也,累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在舞蹈中即表现为虚实结合,用肢体语言塑造世间万物,表现着情感和意念。舞剧中多处运用舞美灯光,将舞者的影子投射在天幕背景上,把抽象与具象相结合使诉说的内容更具有深刻的意蕴, “阳”的部分中,在生命的线条在空间中不断流动转换后,在舞台中央屹立起一个巨人般庞大的影子,接连像是被这强大的生命所折服而形成一个个小影子的造型雕塑,让人联想到朝气蓬勃顽强坚韧的生命,演员拿着象征 “阳”的道具竹竿在舞台上的演绎和投射在背景上跳跃的影子,亦虚亦实给观众想象的空间感受生命力量;在“阴”部分,当唱起 “明月几时有”时,犹如在湖畔边、河堤旁升起一轮明月,月色倒映在水中,人们在月光下的影子显得格外纯净,让生命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再度升温,虽然没有真正的月亮却能感受到月色伊人,映射出生命的纯粹,令人回味无穷,不禁萌发出对人生的思考。
中国舞蹈创造意象时会借助自然物象表达主观情感思想。人们给予自然物象以人格品质,世间万物千姿百态各有不同的精神品格,用自然物象来体现更容易被理解并可以唤起观众的想象。当演员在地面形成一条斜线用来表现生命的线条,抖动双腿是春水悠畅清丽;弯起膝盖顶起胸腰是重峦叠嶂的山丘;双手在身前颤动是湖水波光粼粼;五指交叉举起是巍峨的山峰;身体依次起伏是海浪沸沸扬扬汹涌澎湃等。山水的意象是生动的、亲切的,山的形象往往代表着雄伟、壮大、浑厚、凝重,而水意味着温和、柔美、清透、淳朴,时而似山时而如水,通过山水意象传达出来生命的活力。
太极图用阴阳两仪来表现无限变化中的万事万物, 《周易》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道文化中的阴柔与阳刚在舞剧 《易文》中有着显著的体现,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刚柔相济的特点贯穿其中。阳即刚用黑色表现,阴即柔,用白色来体现,用黑白色调创造出了特有的意境,渲染着情感与意念。
2.构图
构图是营造意象的重要手段,在舞蹈当中也是三大要素之一,包括舞者在舞台上的运动路线和调度相对静止时形成的画面。
阴阳太极图用圆形象征着浑然一体的宇宙元气,舞剧在构图上融入了太极这一特点,舞者除了身体的运动路线中融入太极元素,在相对静止时形成的画面有两处形成圆的图形:第一次出现是舞者用身体在地面上摆出太极八卦图像,四女形成的半圆表示 “阴”,三男表示 “阳”,是阴中阳、阳中阴、阴阳结合的体现,是 《易》中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感悟。而舞者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呼吸都是在表现自然界中的生命细胞,是包罗万象的思想意识,是事物发展过程的总和;第二次是运用道具形成一个圆圈,两名舞者用代表着种子的米洒在地上形成圆圈,它可以任凭观众的想象感受代表着任何一种东西,能够象征着阴阳混沌的宇宙,象征着生生不息的轮回,能够表现皎洁的明月,代表经历的人生轨迹;可以反映的是一个空间环境,也可以烘托出角色人物的情感。
在舞剧中,很多不同的线型图形组合诉说了不同的情感意象,不同的线条运动路线能够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7名舞者汇合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通过横竖线、折线、斜线,在小空间或者大空间不同方向的路线运动,生命力愈发活跃的气氛被一点点推动,不同的运动路线结合舞者身体的张力仿佛要吞噬着整个空间,折行路线让生命表现出果敢充满活力,向后移动更加拓宽了深度,让空间更具有深邃延续的视觉感受,活跃运动的氛围后加入平行路线又带来了暂时的平静和稳定。五名舞者散开一横排而从后向前并列推进,带有压迫感的气息和浓郁的冲击力,把气氛推向了新的高度。
“学舞者以转之一字为众妙之门”,朱载堉认为转是舞蹈的核心。每个人物不同的形态的旋转、旋转速度快慢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寓意,蕴含着宇宙循环,不断往复循环、生生不息的生命,是一种和谐之美;舞者旋转的节奏速度越来越快,是天地万物的轮廓越发变得柔和自然的变化之美;仿佛要把时空的纹理转动成清晰的模样,把生命的温度翻转出明媚的色彩。
在旋转运动的空间过程中,一名舞者停止转圈安静下来,形成鲜明的对比,旋转的运动更能凸显出相对静止的力量,同时静止又烘托出旋转的张力,动静结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六名舞者在舞台上散布开来,用不同的舞姿旋转,一名舞者在圆圈中几乎于万籁俱寂的空间中站着,体现出 “聚”与“散”,也就是太极中阴阳结合有主有从的特点,舞者分别散布在舞台上圆圈的外围更能烘托出置于比较显眼的圆圈中位置的舞者。以这种构图方式突出主从,让舞台更有层次感的同时渲染了气韵温和的时空意象氛围,体现出生命永不停歇的轮转。
在结合太极图和中国舞蹈构图的同时又有所突破,揉入了很多新颖的现代舞构图方式,在中国舞里往往会使用以舞台中心为分界前后或左右平衡对称的画面,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舞剧 《易·文》中打破了这种对称的美,不总是呈现出平衡的画面,或许是偏离圆中心的位置,或是只有在靠近上场口、下场口某一个点的队形,或者各种线形队形变化等,比如说在第二幕表现山水意象的生命线条位于舞台的左侧完成,在第三幕形成的圆圈并没有合乎往常的规律以舞台中央为圆心,而是在舞台的左侧,打破了和顺稳定的感觉,是一种不均衡的充满活力的美感。
城市的高楼耸立如云,马路上飞驰着川流不息的车辆,在紧张的生活中,难得静下来于自己的心深谈沟通,我们走进 《易·文》,每一名参与者都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生命万物迸发出的力量,有一份能量,更有一份感动。舞者在舞台上用自己的方式倾诉关于生命的故事,是跳跃在无尽世空间的飞禽走兽,是匍匐在广袤土地上的山水植物,舞台上的他们阐述的是世间万物,是生命的过程,是舞者自己,是真实的存在也是虚幻的影子;观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都有自己的故事,在 《易·文》中品味着不同的味道,似懂似不懂没有对错,体会到的是不一样的感动。走进 《易·文》,是 《周易》与每一名参与者的契约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