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9-12-22

人文天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群众农村

刘 雁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得到一定发展,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地民俗文化日益衰落,民间艺术面临失传危机。各地的地域特征和方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农村传统民俗文化,如唱词、腰鼓、花鼓、龙灯、舞龙、快板、剪纸、 “三句半”等,都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精品,是历代农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形式,现如今年轻人知之甚少。如舞龙是一些地方庆祝春节的习俗,现在却面临失传,扎龙灯艺人越来越少,老艺人或过世,或年老,且鲜有弟子传承。究其原因,在于外来新文化形式不断侵入,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往往执着于追求新鲜刺激的新潮文化形式,久而久之,渐渐疏远甚至遗忘了我们的民俗文化精品,致使这些民间艺术逐渐边缘化。

2.影视网络文化已成主流,传统文化面临断层风险。过去,京剧、越剧、豫剧、评剧、吕剧、黄梅戏、山东梆子、河北梆子等都是广大农村群众十分喜爱的剧种,每逢庙宇节庆,都会邀请剧团演出社戏,四邻八乡届时蜂拥而来,戏台下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而如今看社戏的场景已稀稀落落,大多是老年人,为了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剧团不得不在正本演出前搞一些唱歌跳舞的现代小节目,但当这些节目一结束,人气又消失殆尽。大多数年轻人已倾向于选择在家观看影视作品或玩游戏,而对传统文化形式反应冷淡,缺少必要的关注度。其他地方曲艺节目如道情、弹词、山歌等也遭遇同样命运,致使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形式由于观众的结构性缺失面临断层风险。

3.文化活动场所监管乏力,庸俗文化呈现扩张之势。一是网吧问题突出。农村网吧数量日益增多,由于分布分散,监管难度大,加上有些经营者素质低、疏于管理甚至违法经营,导致不良文化甚至黄色文化泛滥。有的网吧收留未成年人上网或玩游戏,导致部分青少年沉溺其中,无法自拔;有的网吧安全、卫生等状况不容乐观,甚至演变为吸毒、暴力斗殴等各种不良社会行为发生的聚集地。二是宗教文化盛行。民众在庙宇、教堂的修建资金筹集中积极性较高,而对于慈善捐款等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性却不高,容易导致一种不健康的社会意识和文化倾向形成。虽然宗教文化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由于有些宗教人士引导不正确,演变为迷信文化,产生消极影响。三是赌博之风渐盛。随着农民收入提高,以及生产方式转变带来的空余时间增多,而健康积极的娱乐休闲方式又比较缺乏,使较多的农民在工作之余,就会聚集在一起进行赌博,从原来的麻将、牌九,发展到现在的 “六合彩”,一些赌徒沉湎其中,既耗费了钱财精力,又使其内心世界变得更加空虚迷茫甚至堕落,危害匪浅。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指导,以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以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为目标,加大政府对村级公共文化资源的供给,提高服务能力,完善 “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村级文化建设格局,夯实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文化保障,应重点做好 “五个加强”。

1.加强组织领导。县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村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推动县委、县政府把村级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列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同时认真制定并组织实施村级文化建设规划。乡镇政府要明确一位领导分管文化工作;村党组织、村委会要把文化工作作为重要任务,统筹安排部署,负责做好日常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2.加强设施建设。政府增加投入,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充分发挥它在农村文化活动中的引领作用;加强村级文体活动中心建设,内设电视室、图书室、棋牌室及电脑室,外设体育健身设施,使村民能就近就地开展学习、娱乐和休闲活动,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提高农村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益。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社会资本的优势,通过市场化手段向工业企业等经济实体筹集资金;在集资数额不大、群众负担得起的前提下,也可采取群众自愿临时集资的做法,筹集部分资金,用于设施设备的添置更换维修等。

3.加强活动开展。充分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名人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等,做好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如文艺宣传、灯谜会、知识竞赛、体育小竞技等,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做到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各展其长,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好已有文化设施,在每季度、每年都要组织一定的文化活动,并由县文化主管部门牵头经常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并使之形成固定的长效机制,实实在在地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

4.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员配备,实行报酬与任务挂钩,提高他们的积极性;重视农村本土文化骨干的培养,挖掘培育传统民间艺术接班人,县文化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培训;提高民间艺人的待遇,建立合理的报酬机制。针对目前农村文化组织注册登记审批过严、限制过多、设立困难的情况,根据文化团体的实际,对于民间文化组织的注册登记,适当简化程序,放开政策,只要是有利于弘扬优秀民俗文化的,只需在乡镇民政办备案即可成立。

5.加强信息化建设。扩展数字化传输,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工作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已有的农村远程教育系统,在各村设置站点,由县文化主管部门统一将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电子图书、文化视频等文艺作品传输到各村文化室或电教中心,然后由村文化员在村完成数据接收和日常数据管理维护,通过网络形式将文化作品送到群众面前,让群众能够足不出户享受文化精品,提升自身修养和品味。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群众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多让群众咧嘴笑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