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地市级文化馆的发展思考
2019-12-22杨晓峰
杨晓峰 王 蕾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定位,指出了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满足文化需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说,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凸显。文化建设构建虽然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其基础、重点和难点在于群众文化建设。因为群众文化是面向社会大众的文化,是群众广泛参与实践的文化,是整个国民文化建设的基础。群众文化建设的目标,正是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实践中实现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社会的和谐、文明与进步。因此可以说,在新形势下,群众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的主体,文化馆在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潮流中必然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如何在坚守群众文化主体公益性质的前提下,更新文化理念,转化文化业态,调整方针策略,增强事业活力,建立良好的事业氛围,让专业人员专心致志修身施事,是新时期文化馆增强活力再造辉煌的努力方向。
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六个着眼点:
一、主体意识—激发工作热情的核心动力
强调主体地位首先要坚守群众文化的公益性质。公益文化事业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是以公共经费做保障,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文化事业。坚守群众文化的公益性,是由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并付出了沉重代价而得出的结论。实践证明:文化馆绝不能依靠市场运作或社会资助谋生,如其不然,公益性就要出轨,主旋律就要跑调,构建和谐文化就会有噪音,人民普遍享有的文化权利就会受到侵害,群文工作以及群文工作者的尊严和自信也会丧失殆尽。只有建立起一种经费落实、政策落实、考核激励制度落实的群众文化事业长效管理机制,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馆的 “主体”定位,才能解除群文工作者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与工作专注度,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成果。
强调主体地位,对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职业品德和进取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承担起历史责任,就要专心致志修身施事,就要提高业务技能,热情投入本职工作,不断创造新的艺术成果。作为文化馆本身,只有全副身心地投入到为社会服务、为群众服务当中,才会赢得社会的承认和尊重,才会使主体地位得到实质性的巩固和加强。
二、理念创新———引领事业飞翔的翅膀
文化理念创新,首先要站在新时代的高起点上对文化内涵重新进行审视和理解。要准确把握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全面领会党的十九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目的的认识,以创新的思路解决新的问题,推动文化创新的深入开展。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部门提出的 “文化的内容是知识,文化的本质是精神,文化的手段是艺术”这一创新理念对我们就很有启示,它十分形象地表达了文化必须发挥传播知识、培育精神、普及艺术三大功能,使文化工作虚功实做,对文化建设具有比较实际的指导意义。
实现文化理念创新,应该加强对群众文化学科的研究和探索。任何一项实践都不可能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盲目前进并取得累累硕果,群众文化的发展自然更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群众文化的学科建设是制约群众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文化理念创新还要从实践出发,着重在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上解放思想,推陈出新。内容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通过推进文化内容创新,使文化馆的业务工作更具实践特色,更能反映优秀传统和时代特征,更能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创造出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能够站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思想上的启迪、身心上的愉悦、审美上的享受。文化创新不仅需要内容创新,而且需要在形式和手段上不断创新。在发扬光大传统文化品种的同时,我们要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催生新的文化品种。要大力推进方式方法创新,适应群众的接受能力,总结群众的丰富创造,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的有益经验,广泛进行实践探索,不断推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新形式,不断创造社会广泛接受的文化新方法。
三、打造品牌——建立独具特色的形象工程
文化馆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客观上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即所谓我们的主业。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即要坚持抓好基础性工作,做好主业,完成好 “规定动作”,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当地特点选准突破口,完成好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 “自选动作”,打造出自己的文化活动品牌和公益服务品牌。近年来,由于诸多原因,一些地方的群众文化职能单位逐渐淡出了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前沿,淡出了群众需要的视线,成为了各种大型活动和行业活动的陪衬。失去了自我就意味着失去了群众、失去了群众就意味着失去了市场。群众文化要做大做强,必须要坚守自己的阵地,亮出自己的旗帜,凝聚社会的力量,赢得市场的认可和尊重。
四、热点跟踪——打开市场之门的钥匙
把握时代脉搏,尊重市场需求,在业务活动中寻找社会文化的热点、兴奋点,是我们开创新时期工作局面的一把钥匙。这不是投机取巧,而是顺势而为,对症下药。群众文化顾名思义是群众的文化,市场在大众,大众有喜好,我们的工作就象做菜,你做对了口味,顾客才喜欢,才愿意到你这里来。否则,他就会疏远你,把你的东西拒之门外,或者束之高阁。对于文化馆来说,盲目的、脱离实际的工作方式无疑于空干瞎干。在新的时代面前不思求变,在新的文化需求面前默守陈规,是阻碍事业发展之大敌。
文化的社会热点是常新多变的,群众文化工作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丰富自我。历史的看,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消费方式和鲜明的文化烙印,譬如当今社会的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门新的功课,要想有效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我们就要接近它、研究它、弄懂它。文化热点的呈现又是多元化、多方位、多层次的。政府有热点,譬如大政方针的宣传;企业有热点,譬如企业形象的塑造;群众有热点,譬如少儿素质教育、中老年社区广场文化、青少年网络游戏等。要针对这些热点有效地开展活动,仅靠群文职能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文化馆应该坚持横向搞联合、纵向抓热点的活动方针,在坚守群众文化主体公益性质的前提下,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有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争取团委、妇联、工会、教育、企业、社区等广泛的社会支持,整合利用文化资源,正确引导文化消费,借舟行水、借路搭桥、互通有无、各取所需,实现互利共赢的文化建设新局面。
五、体制改革——增强事业活力的保障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群众文化事业曾一度经历过迷茫,群众文化体系的定位也曾出现过模糊,甚至偏离了主位。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文化馆,目前在机构设置、体制管理方面还存有滞后和不尽科学之处,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或者是干扰了事业的发展。
文化馆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团体,文化馆的体制改革应该自上而下的循序进行,要通过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探索,逐步总结出一套完善的、有利于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的,科学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体制改革方案。
六、队伍建设——构筑事业大厦的基石
有人对群众文化的发展作过这样的评述:过去是 “硬件”不硬, “软件”不软。意思是说群众文化的经费投入不足,群文活动设施不够,但人才队伍建设较好,文化活动卓有成效。如今是 “硬件”硬了, “软件”软了。是说设施条件改善了,专业队伍涣散了,业务活动少见了。这里虽然指的是个别现象,但也不失为真实。对于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硬件更硬,软件不软。
许多年以来,群文工作者优良的作风、过硬的业务,一直被广大群众所尊爱和依赖。但是,文化馆近年来的自身建设却不容乐观。专业群文干部年龄普遍偏高;用人机制、工作机制僵化,致使庸者不能出,能者不能进;内部管理松散,创新能力不够;群文队伍和业务工作面临青黄不接、整体萎缩的不利局面;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增加与文化馆职能作用的逐渐薄弱形成反差,要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根据工作职能和业务特点,在保证编制、保证预算经费和待遇的基础上改革用人机制,真正落实馆长负责下的岗位聘用制、年终考核制,并尽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就要加大群文人才培养和业务工作力度,提倡敬业、奉献,提高服务水平。要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岗位练兵,激励优秀人才,支持业务人员进修、观摩和学习深造,不断提高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建立一支专业能力强,作风过得硬,能够冲得上、打得胜的优秀队伍,我们才可以看到一个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馆,群众文化事业的大厦才会更加坚固。
波澜壮阔的伟大事业呼唤文化建设的更大发展,奋发向上的人民群众期待精神产品的更大丰富。在新的时代面前,文化馆以及每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清醒地明确自己的责任,勇敢地迎接历史的挑战,以更深刻的认识、更饱满的热情、更强烈的责任和更有力的措施,抢抓发展机遇,再造新的辉煌,用出色的工作和坚定的信心,迎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