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资讯

2019-12-22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干酪乳粉奶业

我国奶牛繁育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奶牛中心、东营神州澳亚现代牧场有限公司与山东奥克斯畜牧种业有限公司联合召开奶牛体外胚胎产业化技术成果发布会,正式发布了集奶牛活体采卵、性别控制、体外受精、胚胎发育及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体外胚胎生产(OPU-IVP)技术体系,其中胚胎移植成功受胎率达4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员戴蕴平介绍,科研院所、种业企业和生产企业瞄准行业发展关键瓶颈,开展联合攻关,释放出“1+1+1>3”的巨大能量,取得了重大突破。该技术是继人工授精、超数排卵后又一次奶牛繁育技术革命,标志着我国奶牛品种改良有了“国产芯片”。

1 研发背景:我国奶牛产业长期面临“缺芯之痛”

“长期以来,我们不仅优质种公牛和母牛要依靠进口,冻精和胚胎也多数要从国外引进。由于进口价格远远高出其国内售价,导致我国奶业在成本上面临先天不足,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中地牧业集团副总经理宋乃社说。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进口冻精的年销售量约在400万剂以上,已占据冻精市场的半壁江山,且市场份额逐渐扩大。在种质培育方面,国内的种公牛大部分是通过胚胎或活体引进的,自主培育的种公牛不足20%。此外,频繁引种也带来了疫病风险。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巡视员孙好勤介绍,自2008年以来,我国就瞄准突破奶牛产业“缺芯之痛”,启动实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推进生产性能测定、良种补贴、优质种公牛培育技术与组织示范、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等项目工程,建立健全中国荷斯坦牛品种登记、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种牛遗传评估和冷冻精液推广四大体系,初步形成全基因组选择精准化、普及化,生产性能测定标准化、规范化,种公牛后裔测定企业化、联合化,遗传评估统一化、权威化的奶牛育种格局。2018年,我国奶牛平均单产达到7.4 t,比2008年提高54%,进入10 t俱乐部的主体超过45 家。据测算,每头奶牛的产奶量每年增加1 t,能增加经济收入4 000 元。

“成绩来之不易,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孙好勤说,“我国奶牛核心种源自给率还较低,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国内存栏乳用种公牛主要来源于活体引进和进口胚胎,优质冻精也以进口为主。从深层次分析,主要还是育种机制发展滞后,缺乏持续有效的育种组织体系,联合育种推进缓慢,育种企业上下游联合与模向联合的育种机制不健全,育种素材交流难,资源共享难,基础工作不扎实。”

2 意义重大:为提升我国奶业竞争力注入“核心力量”

澳亚牧场首席运营官杨库告诉记者:“澳亚现有7 个奶牛场,目前平均单产均在12 t以上,其中第7牧场连续50多天平均日单产超过45 kg。下一步将与奥克斯、奶牛中心在种质改良方面进一步深入合作,特别是体外胚胎技术的广泛应用。”

2018年,研发团队在东营神州澳亚牧场通过体外胚胎技术成功培育出17 头后备公牛和优秀母牛;2019年在现代牧业(商河)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探索,生产体外性控胚胎1 312 枚,移植胚胎688 枚,受胎率达到42%,该项技术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当前,国际奶业发达国家奶牛年平均单产12 t以上,而我国的平均水平仅在7.4 t左右。应用“试管奶牛”技术,选择高产优质奶牛作为供体,采集卵母细胞,用优秀公牛精液进行体外受精,生产体外胚胎,再通过低产母牛“借腹生子”,所产后代可一次性大幅提升产奶能力,其生产水平可达到供体母牛的水平。

山东省农科院奶牛中心副主任黄金明介绍:“具备了‘试管奶牛’技术的产业化推广能力,不仅可大幅降低国内养殖企业生产成本,迅速提高产奶量,提升我国奶业竞争力,还可相对减少饲养奶牛对饲料资源和环境污染的压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

来源:新华网

干酪将成为我国乳制品消费的新增长点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原理事长宋昆冈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干酪发展研讨会上呼吁,推动国内干酪产业发展,扩大消费规模,通过功能性干酪产品开发,发展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干酪市场,将是未来乳业重点工作。

1 加快干酪国标制修订 尽快出台分切干酪生产许可细则

宋昆冈谈到,近些年,国内干酪市场快速增长,进口量激增,彰显国人对干酪产品日渐增长的需求。但受饮食习惯、价格、政策和相关标准等因素影响,国内干酪生产企业发展遭遇瓶颈。与会专家及企业代表共同呼吁,干酪国标的国际接轨进程亟待“提效”。要加快干酪国标的制修订和分切干酪生产许可细则的出台,为更多的进口优质干酪产品敞开“大门”,为国内企业创新干酪产品创造更大空间,助推企业在品牌多元化之路上加快发展,尽早让我国消费者食用上更多、更优质的营养、健康的乳制品,实现乳业振兴的“中国加速度”。

近年来,我国干酪进口量持续增长,这意味着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开始接受干酪,进口产品在中国干酪市场中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实上,进口干酪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也同样面临标准等诸多挑战。此次研讨会的承办方,菲仕兰中国业务集团董事长高瑞宏也对我国干酪国标的制修订表达了期望:“目前,荷兰皇家菲仕兰进入中国市场的干酪产品已有20余种,覆盖餐饮端和消费端,但由于现行干酪国标的限制,很多产品还未能进入中国。目前,我们正在积极了解消费者需求,计划今年上架更多优质的干酪产品。”

对此,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司相关负责人强调指出,社会各界应齐心协力推动乳制品的结构调整。在创新研发、标准完善、市场培育及食品安全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下实现产业升级。

2 国人乳制品消费类型单一 调结构、促升级迫在眉睫

近年来,中国乳制品市场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潜力。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年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已从20年前的不足6 kg提高到36 kg,喝奶已逐渐融入日常饮食习惯;尽管如此,中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仍不足世界人均消费量的1/3,不足亚洲人均量的1/2。《2018年中国人奶商指数调查报告》数据也显示:近8 成中国消费者乳制品摄入量不达标,超7 成人仅食用牛乳和酸乳,消费类型非常单一,“喝奶”是主要的消费形态。

与会专家指出,消费意识的培育,一方面要加强科普教育激发需求,同时需要迎合消费需求及场景,提供多元创新的产品。工信部消费品司食品处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随着消费升级,我国消费者对干酪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产品研发应顺应消费需求变化,提供创新、多元的产品。”该负责人还呼吁业界加强消费者的科普教育。

3 国内干酪市场处于“三七”状态 我国应开发山羊乳等特种乳干酪

近年来,我国干酪市场发展很快,除了国内生产快速增长外,进口量更是逐年扩大。2011年,我国干酪进口量2.86 万t,2018年达10.83 万t,6 年间增长2.8 倍,仅次于液体乳的进口增长率。“由此可以看出,干酪将成为我国乳制品消费的新增长点。”宋昆冈介绍说。

世界上大约有500 种以上的干酪品种。许多人认为干酪在我国是舶来品,其实不然。我国生产的食用干酪最早记载于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书中记载“作酪法:牛羊乳皆得”。其中,干酪的制作方法与现代干酪基本相同。谈及未来干酪发展趋势,宋昆冈说,功能型干酪产品已经开始生产并正在进一步开发中,如钙强化型、低脂肪型、低盐型干酪。此外,还在干酪中添加膳食纤维、低聚糖等具有保健功能的成分。

目前,我国拥有生产许可证的干酪生产企业约有45家,2017年的干酪产量为4 万t左右,但是其中再制干酪占80%。工信部消费品司食品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行业要继续利用多种形式,推进产品优质的产品品牌,提升干酪品牌影响力。“再制干酪是目前发展的重点产品,同时,可以依托我国资源丰富的山羊乳、水牛乳、牦牛乳等特种乳,开发特种乳干酪。”宋昆冈认为。

上海妙可蓝多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宗尚谈到,干酪在不同国家消费方式各异。例如,德国主要将干酪用在早餐、三明治中;法国用在主餐与甜点中;意大利则是面条或比萨;希腊用在沙拉中。我国干酪市场尚未出现拳头性的代表产品,市场还处于“三七”状态,即进口产品占70%,国产产品占30%。刘宗尚表示,干酪产品在我国的乳制品行业中还是一片蓝海。在干酪的研发创新上,应注重几个维度的创新,即产品创新、形状与包装规格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及应用创新。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司相关负责人指出,目前我国市场上的干酪产品基本上满足于早餐及部分儿童产品。未来,干酪的零食化趋势比较明显,对干酪也将有较大需求。他表示,我国的相关生产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研究符合国人消费需求的干酪产品,此外还要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一款成功的产品一定是契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会上,专家和行业代表还就干酪菌种、生产设备展开技术探讨,交流发达国家干酪发展的经验,共同致力于将更多优质产品送上中国消费者餐桌,打造多元化的乳品消费格局,推动中国乳品行业发展。

来源:乳业时讯

前瞻计划:4 项措施,明确中国条件下奶类的碳足迹评估和减缓方案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都意识到,与几十年前相比,夏天越来越热,尤其在城市地区有很大的热辐射,温室效应越来越显著。

全球变暖日益加剧,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带来的碳排放占人类总排放的1/4。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畜牧业碳排放是全球人类制造的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约占15%左右。很多研究和报道显示,反刍动物饲养及其产品加工是畜牧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过度浪费畜牧资源、缺乏长远规划、追求高速发展,是畜牧业高额碳排放的根本原因。

1 碳排放-碳足迹-碳交易

当前,我国奶业发展面临资源匮乏与环保制约双重压力。除了开发本土饲草料资源和提高粪水利用效率以外,研究和明确从饲料的种植与加工、动物采食与消化、畜舍供暖、畜产品加工与运输、终端消费等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和足迹,是确保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和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它描述了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号召人们从自我做起。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开始践行减少碳足迹的环保理念。

纵观国内外畜牧养殖领域,碳足迹和节能减排越来越受到关注,美国加州碳排放总量与交易制度规定:当地公司如果要排放超出预定份额的污染物,需要通过拍卖或二手市场购买足够的积分。这项制度在2014年被州立法机关以多数票通过,并于2017年7月再次以超过2/3的票数通过,意味着该交易机制将被延长到2030年。

对于中国奶业未来5 年发展的预测中,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的马丁·思高腾认为,未来奶牛养殖将实现饲料和畜禽粪污的循环利用,达到“0”废弃物。同时,将通过更高效的作物利用、农田开发、减少兽药使用、施用生物有机肥等方式,降低乳业碳足迹。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的高瑞宏也指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重视动物健康和福利、确保牧场更加盈利,才能实现奶业可持续发展。

2 牛乳碳足迹-奶业生产的隐形成本

虽然欧美等发达国家关于畜禽产品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碳足迹的研究较多,但是评估方法和计算模型不同,尚未建立统一的评估系统方法。

自2018年起,以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onsultative Organization on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CGIAR)实施的气候变化、农业和粮食安全(Climate Change, Agriculture and Food Security,CCAFS)研究计划为平台,中荷奶业发展中心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共同发起设立“中国条件下奶类的碳足迹评估和减缓方案”研究计划,包括4 项计划,分别为建立中国条件下的乳制品行业温室气体足迹模型、建立中国奶牛养殖温室气体足迹评估数据库、评估各奶牛场温室气体足迹及明确温室气体减缓措施。

研究发现,由于奶牛肠道发酵产生的甲烷是牛乳生产碳足迹中贡献率最高的温室气体(约占60%),同时,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牛乳碳足迹的差异主要与中国奶牛养殖业普遍存在的饲料营养结构、粪便管理方式及氮肥大量施用有关。

报道指出:通过实施产品碳足迹评价,企业对其产品生命周期的能耗/碳排放有了客观认识,帮助企业找出了产品生命周期内高耗能的环节,促使企业改进产品设计,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在开展碳足迹项目的过程中,广州风行牛奶公司将加工车间原有的柴油锅炉燃料改为较为清洁的天然气,每吨鲜奶的生产成本降低3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董红敏研究员表示,未来乳制品外包装上可能会标有碳足迹标识,以体现牛乳生产全过程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她还强调,中国奶业是畜牧业领域发展较快的产业,也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碳足迹评估体系和减缓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不仅是我国奶业关注和参与世界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体现,更是奶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来源:乳业资讯网

“奶剩”“奶荒”交替 乳粉收储制度亟待建立

在经历了3 次阶段性反弹之后,国内原料乳价格开始摆脱低迷状态,下行趋势得以反转。国家农业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2月第4周,内蒙古、河北等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为3.61 元/kg,同比上涨4.3%。随着奶价的上扬,奶牛养殖重新升温。

“在上游的奶牛养殖业,每天的产奶量基本稳定;但在下游的消费端,市场需求波动较大,导致‘奶剩’、‘奶荒’现象交替出现,造成奶牛养殖效益不稳定,加工企业经营压力大,产业链上下游发展长期不均衡。”君乐宝乳业总裁魏立华指出,国内奶业的整体发展还没有完全解决好“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问题。他建议,应建立大包乳粉国家收储制度,保护奶农利益,进一步推动奶业振兴。

1 “卖奶难”问题频现

2013年开始,国内原料乳收购价格进入快速上涨阶段,由于当时国内出现口蹄疫,与此同时国际原料乳主产区新西兰遭遇大旱等诸多因素推动,导致行业“奶荒”,当时农业部门定点监测数据从3.2 元/kg上涨至4.3 元/kg。2014年随着“奶荒”结束,“奶剩”随之而来,奶价大幅下滑,到2015年,农业部门的数据一度跌至3.4 元/kg,但在很多主产区,收奶价格甚至跌至2.5~2.6 元/kg。之后的3 年中,国内奶价虽然连续3 次反弹,但很快又跌至新低,而这也导致国内牧场大面积亏损。

为此,魏立华建议,国家相关部委牵头,协调建立大包乳粉国家收储制度。在原料乳多时喷粉收储,原料乳少时投放市场,平缓“奶剩”“奶荒”的峰谷差,实现有效价格平抑机制,防止奶价暴涨暴跌,保护奶农利益。并通过预先配给的方式,助力奶牛养殖行业和乳品加工企业统一布局和科学规划,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动荡和行业损失,创造更加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推动奶业稳健发展。

2 来自进口乳制品的冲击

对于国内乳企来说,还面临着进口大包乳粉的冲击。据海关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进口的乳制品达247 万t,折合成原料乳1 485 t,占国内产量的40.6%,2017年进口大包乳粉71.8 万t,折合成生鲜乳相当于570万t。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我国的奶源自给率已经从90%以上降至70%左右,与此同时,乳制品进口量却持续增长,进口乳制品近5 年已经占据新增消费市场的80%,2018年上半年国内乳粉进口量同比增长22.8%。

“由于国内土地成本高、建筑成本高,而国外是散牧形式,因此国内奶牛养殖成本较高,约为国际奶价的近1 倍,极易受到进口大包乳粉的制约甚至冲击。”魏立华认为,进口大包乳粉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中国奶业发展的原料乳根基,乳制品的进口依存度持续提升,给奶牛养殖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据了解,目前卖到国内的大包乳粉主要来自澳洲,2013年前,由于进口大包乳粉的价格跟国内原料乳的价格差不多,所以国内的乳制品企业大都以原料乳为原料。但是自2013年10月起,进口大包乳粉的价格大跳水,价格远低于国内原料乳售价。巨大的价差导致国内很多乳制品企业放弃使用国内原料乳,转而使用进口大包乳粉,将大包乳粉还原成液态乳代替鲜乳使用,中国原料乳市场从供不应求变成供过于求。

而对于还原乳二次加工过程中会不会造成活性物质丧失、牛乳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业内也存在较大分歧。一些乳企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还原乳的研究,同时,企业在使用还原乳生产乳制品时应在包装上加以标注,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魏立华指出,依据国际经验来看,通过乳粉收储进行乳制品储备的惯例一直存在。当乳制品价格出现上涨时,欧盟执委会将启动“干预性应急库存”,将其抛入市场进行干预。比如,哈萨克斯坦政府在2008年国内乳制品价格在淡季出现较大波动时,为保证长期食品安全、稳定乳制品价格,也建立国家乳粉储备资源,通过政府直接划拨资金和依靠私人资金收购2 500 t乳粉,占其2008年国内乳粉产量的48%。

魏立华建议,中国也应该建立大包乳粉国家收储制度,保护奶农利益,进一步推动奶业振兴,并将收储的大包乳粉定期赠送给边防军人、贫困学校、福利院及困难群众等有需要的人群,开展营养扶贫,推进全民健康事业发展。

来源:中国经营网

猜你喜欢

干酪乳粉奶业
促进干酪快速成熟方法的研究进展
山西印发《山西省“十四五”奶业发展规划》
不同年龄段乳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及其分类预测
地衣芽孢杆菌D3.11凝乳酶对切达干酪质地特性的影响
微生物法测定婴幼儿乳粉叶酸含量的不确定度评估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干酪粉用切达干酪快速成熟的研究
粒径法分析全脂乳粉再水化过程
「臭」的盛宴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