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成龙的“清端”

2019-12-22杨香菊刁兴泽

人才资源开发 2019年21期
关键词:罗城于成龙两江

□ 杨香菊 刁兴泽

于成龙(1617~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属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步入仕途,历任广西罗城知县、四川合州知州、湖广黄州府同知、黄州知府、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职。于成龙在20多年的为官生涯中,以其廉洁和政绩,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皇帝称为“清端”。

于成龙的“清”。于成龙原是明朝诸生,考取过副榜贡生。明朝灭亡后,他痛定思痛,“力扶清廉”。顺治十八年,44岁的于成龙被清廷授予广西罗城知县。于成龙初到罗城,插蒿棘为门,以土砾为几案,日食二餐习以为常,衣食住行,简约清俭,除朝廷俸禄外,其他分文不取。他治理有方,日子逐渐好起来的老百姓怜其清苦,有时凑少许银钱借其买盐米之用,他都婉言拒绝。

康熙六年(1667 年),于成龙被举荐升任四川合州知州。他上任后,先带头免除了官员的随从之费并废除官场“潜规则”,后又招扶流民,开垦荒地,恢复生产。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龙任福建按察使,不久又升任福建布政使。他去福建赴任时,仅被褥一束,朝衣一袭,沿途以萝卜为干粮且作压船之物。康熙十九年(1680 年),于成龙被提拔为直隶巡抚,但他仍以杂米为粥,还颁布了《严禁馈赠檄》,明令所属官员不准趁逢年过节收送礼品。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天,于成龙被提拔为两江总督。尽管身为封疆大吏,大权在握,但他生活依然简朴,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佐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百姓称他“于青菜”。于成龙为官之“清”,做到了“坚守夙操,无间初终”。

于成龙的“端”。经过多年的战乱,罗城已凋零不堪,百姓无以为生,有的甚至沦为“盗贼”。于成龙出身农家,深通世情民心。他一方面申明保甲,禁携刀枪,强迫瑶寨头人俯首讲和。另一方面,宽减徭役,兴建学校,创办养济院,使罗城很快恢复了平静。合州下辖三县,赋重繁杂,百姓艰难,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贷给流民耕牛、种子,规定三年后荒地归民所有,仅一个月,合州户口由原来百余户增加到千余户。在黄州,于成龙施政惠民,对百姓以礼相待,虚心调研地方利弊,“是以所兴举悉协人情,黄州境壤,蒸蒸乐土矣”。

任直隶巡抚时,于成龙已经60 多岁了,但他仍然恪尽职守,不改初衷。在任职两江总督期间,于成龙整顿积弊,移风易俗,革除加派。两江是国家财赋重地,政务繁杂,于成龙勤勉力行,通宵达旦。为深入了解民情民意、官吏操行,他还常常微服私访,深受百姓尊敬和爱戴。于成龙为官之“端”,做到了“秉心朴直,莅事忠勤”。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龙在任上病逝,享年68岁。于成龙为官从贫瘠之处到富庶之地,从七品知县到封疆大吏,一生“清端”,为后世为官者之楷模。

猜你喜欢

罗城于成龙两江
清朝出了两个“于成龙”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三)
——于成龙
“重庆.两江之星”新型智能亚轨道火箭成功发射
仫佬族刺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医者颂
罗城果林水肥一体化应用效果分析
桂林市两江四湖规划布局研究与探讨
廉吏于成龙的交际之道
清官于成龙的人情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