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化与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12-22胡晓军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 胡晓军(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7)
广义上来讲,体育产业指的就是所有与国家体育事业有关的各类体育产业集合,包括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体育事业机构等;而狭义上的体育产业指的就只是单纯的体育产业集合。体育产业化是实现我国体育强国地位的重要工程,为促使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真正独立的经营实体,体育产业在改革的漫长过程中必须满足两项基本要求,一是充分适应市场运行机制,二是必须明确企业自主产权。对于市场而言,体育产业要想达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须实现产业要素的市场流通,而自主产权的确立毫无疑问将为体育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1、体育产业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国的体育产业起步相对较晚,但其发展速度依然位居世界前列。新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阻碍便是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或者说,当前的体育产业化教育已然存在诸多问题,如高等教育体育岗位专业设置较少等。至2005年首个本科体育产业管理专业成立以来,我国对于高素质体育岗位管理人才的需求日渐突出,人才供需的长期不平衡导致我国体育经营管理工作始终难以取得进展。事实上,体育产业化与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的联系十分紧密,一方面,高校体育人才是体育产业中的特殊“主体”,而这个“主体”的水平将对体育产业化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与其他产业有所不同,高校体育并非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事业,这就意味着高校体育在进入市场前必须保障一定的社会效益。
2、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判定标准
目前,针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判定主要以专业能力、个体性格以及个人气质为主要标准,一名合格的体育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优秀的专业能力、友善的性格以及出众的个人气质。高校作为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更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号召,做好教学改革工作,致力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添砖加瓦”。为此,高校必须树立科学的、契合我国国情及体育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开发与培养体育学生的理论知识功底及体育实践能力、打造质量过硬的管理人才。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从客观上讲是服务于体育产业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但在实践教学环节依然存在一系列操作问题。
3、社会体育工作对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社会需求对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具有直接导向作用,在思考高校应该如何改革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前,有必要首先对社会真实需求展开深入研究,充分了解社会体育工作者的能力结构,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当地体育馆、健身场所等企业单位为对象,与从事体育事业的社会工作者进行深度交流,综合分析社会对体育工作者专业能力、组织能力、服务能力以及营销能力等具体要求。其中,营销能力是社会体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因其将直接影响体育产业利润。组织能力也是体育产业从业者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因其包含了管理能力、执行能力、策划能力等,能够直接影响体育活动的组织成效与质量。此外,咨询能力、策划能力、执行能力也是体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关键能力。与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不同,体育产业对从业者服务能力的要求主要是体现在设备设施的使用及维护、市场沟通能力、人员接待能力等方面,从而吸引更多的体育消费者。
4、体育产业化背景下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4.1、提高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确保体育专业学生能够充分适应社会体育工作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须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将重点转移到培养高素质的体育外事人才及组织人才上来,着力打造一支具备过硬专业能力、充足知识储备、高强业务能力的体育人才队伍,以此来推动体育产业化的良性发展。此外,还急需建立起一支相应的能够洞悉社会体育市场、满足社会体育产业开发以及市场组织管理的高质量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高校理应与社会体育媒体、组织、事业单位加强联系,并与之建立共同合作关系,为社会体育产业输送优质的体育从业人才。同时,社会体育组织及单位也可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提供岗位实习平台,加快高校人才培养速度。
4.2、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高校应当结合当前的国内体育化发展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体育课程体系,优化体育课程设置,合理的开设更多形式的精品课程,如大型体育赛事管理、体育产品经营管理、体育市场营销及推广等,全方位开展体育人才的培养工作。其次,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扩充知识储备,积极引进与应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在强调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执行操作能力的重视及培养,促使学生能够对社会体育产业形成敏锐的市场嗅觉,为此,在增强现有体育师资力量的基础上,高校还应当聘请比较权威的市场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来参与指导本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进一步规范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4.3、着力培养休闲体育专业人才
休闲体育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社会生活水平持续提升所衍生而来的时代产物。鉴于休闲体育在国内体育院校的开设时间较晚,甚至还有部分院校至今都没有开设该门课程,导致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十分匮乏。针对此种现状,高校可以适当的借鉴与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结合实际教学现状进行资源整合与灵活运用,弥补自身休闲体育教学经验存在的缺陷。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致力于促进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加大体育精神、职业精神以及管理精神的教学比重,培养出真正满足群众体育、技能体育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强对学生社会体育技能的训练,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休闲体育事业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与市场中的健身场所、休闲娱乐场所加强沟通,了解市场体育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为公众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体育休闲服务。
4.4、重点培养复合型体育管理人才
针对当前国内体育产业市场运作环境欠佳与专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并存的现状,高校要树立积极的态度,创新教育思路,扩宽体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为提高复合型体育管理人才培养质量,高校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体育院校应当在现有体育化产业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一些与之有关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如金融学、财经法规等,增强体育学科与市场经济学科的交互性。另一方面,可以采用访问学者的形式开展对体育管理人才的再教育工作,致力于打造出一批精通体育专业、市场经济管理、财经法规、时事政策等社会学科的复合型体育人才,确保其能够更加适应社会体育产业的发展步伐与需求。
5、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促进体育产业化的要点所在
5.1、突出优势,彰显特色
事实上,我国众多综合类高等院校都具有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针对体育课程的专业种类也比较齐全,师资条件良好,能够为体育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因此,这类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信息优势,在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合理的融入体育教学内容,大幅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向,大力开发、革新教学方法与理念,完善体育教学基础设备设施,促使体育人才培养充分贴合体育产业化与体育市场的共同需求。与当地政府机构、教育部门、体育产业参与者启动联动机制,调动一切有用的社会资源,鼓励体育学术研究,重视竞技体育类体育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形成综合类高校别具一格的体育人才培养特色,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5.2、全方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多层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高校应当合理的引进市场机制促进体育人才培养的市场化运作。获取体育资源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坚持以教育为主、盈利为辅的原则,优化运营成本,提升日常教学质量与体育资源经营管理水平。在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良好态势下,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为根本导向,优化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增加体育服务项目内容,以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带动社会整体体育产业的发展。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采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式,增强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转换能力与应用能力。
5.3、完善体育产业法律法规体系,统筹市场机制与高校管理机制
法律法规是高校体育产业化有效规划的有力保障,是促进体育市场规范化运行的指导依据。高校必须依据国家体育产业化相关政策树立正确的产业化发展目标与体育人才培养理念,实现体育教育的法制化管理。与此同时,还需统筹市场运行机制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发展关系,促使高校体育产业化管理机制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为加快实现这个目标,高校还应积极展开对体育产业化的市场调研工作,不断尝试开发新的体育专业,在培养体育人才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体育爱好与潜力的激发,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精神,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现状与体育市场环境不断深入与丰富教学内容,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
6、结语
体育产业化与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工作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做好体育人才培养工作是实现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高校必须首先明确这层关系,加快建立健全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体育教育师资力量,充分整合与利用本校及社会的有用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深度结合社会体育工作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应用需求,全方位优化育人方针,多层次开展育人工作,持续提升育人质量,为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注入无限活力,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长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