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老年病科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2019-12-22王素花张明利
□王素花 张明利 刘 茜
老年病医学是研究人类衰老机制、人体老年性变化、老年人卫生保健和老年病防治的科学,也是老年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60岁及以上(特别是75岁以上)老年人。
一、老年病现状分析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年末,我国0岁-15岁(含不满16周岁)人数为24860万,占总人口比重17.8%,而60周岁及以上人数24949万,占总人口比重17.9%,60周岁及以上人口首次超过了0岁-15岁的人口。60周岁及以上人数超过15岁以下人数,说明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如何解决老龄化带来的老年医疗问题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
从目前看,中医护理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其着重保健养生、从根本上预防疾病的发生,并利用药物、针灸、拔罐、推拿、刮痧、敷药等中医传统治疗,对老年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独特优势。因此,培养大批有思想、有能力、有水平、有担当的中医老年病人才,对缓解老龄化社会冲击、服务老年病群体有重要作用。
二、当前老年病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发展不平衡问题。受经济条件、区域发展、个人进步等诸多因素限制,中医老年病方面人才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比较突出。结合实际需求看,中医老年病在社区、乡村等基层一线诊疗单位受众更广、需求更迫切。但是基层诊所、社区诊所、村级卫生室等单位的诊疗条件、个人待遇、未来发展相当有限,除了一些老医生、村医生尚能坚守,其他优秀人才更愿意到大城市的公立医院工作。群体需求和中医人才双方衔接不对等、供需不匹配是制约当前基层医疗事业的根本瓶颈。大多基层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中医药人才、人员、设备等均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绝大多数村卫生室基本没有中医药人员,即便是多数乡镇卫生院中,中医药人才也是非常匮乏。
2.发展动力不足问题。中医药人才的市场需求空间大,但是在人才重视程度、整体规划和人才培养之间出现较为严重的脱节问题。从目前中医药人才教育、人才培养看,政府的顶层设计、中医药管理部门的整体管理、中医药类学校市场培养培训基地持续跟进之间衔接不紧密、运转不流畅、协作不到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少医院在发展中直接取消了老年病区,多数医生也认为只有越“专”才越有深度、越有发展、越有专业性和权威性,使得老年病科和老年综合医院形成门诊难建、人才难留、发展难大、研究难兴,即便是建立了也不能发挥综合优势和专业优势。所以,中医老年病人才在宏观指导和政策制定方面还不足。同时,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各级中医表彰制度还不完善,特别是鼓励中医老年病人才向基层流动、服务大众方面引导不足、创新不够。
3.发展标准化问题。从理念看,中医注重师徒传承,注重跟师教育、经验继承、独立实践等综合培养。从培养看,目前中医类院校培养措施、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均按照西医院校培养模式进行,缺乏自己的特色和传统。从治疗看,传统中医对亚健康类疾病的诊疗,采取“一病一验,一时一验,一法一验”,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对症下药和因时下药。从专业看,老年病科与专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交叉,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判定适合老年科或者其他专科,但是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分类标准和收治标准。从社会需求看,我国至今尚没有老年病专科医院的基本构建模式。全国1500家三级医院有老年医学科的不足150家,设立率不足10%,很多属于干部保健性质,没有面向社会老年人群开放,数量少、规模小,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社会需求。
4.人才培养供给能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人民共有、人民共享、人民共用才是中医发展的核心要求和本质特征。因此,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培养,也要以社会发展和群众健康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老年医学属于临床医学下的二级学科。在2014年国家卫计委等部门发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中,老年医学是内科学下属的三级学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范利曾经在政协提案中《关于提高我国老年医学学科地位的建议》中指出:目前我国培养老年专业医生的仅有一所三类学院(成都医学院);培养老年专业护士的有一所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和三所职业学院。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平台、途径之间相差甚大。其他各地医院也多是由专科医生转老年科医生,但是仍然采取传统的专科技术和诊疗理念来进行诊治。
三、中医老年病科人才培养措施
1.要在文化自信中发展。目前,中医老年病队伍中还有个别人员,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理念不认同、不自信、不传承,这严重妨碍对中医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因此,在中医文化传承方面,要以“四个自信”为基础,大力坚定文化自信理念,大张旗鼓、大力推进、大力培养中医老年病人才团队。中医药类高等院校要着力掌握好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之间的关系。在文化继承方面,要注重特色性、专业性和传承性,比如可以建立中医国学院,着重加强在校学生的传统文化功底;要对传统医学古文给予足够重视,可通过医学古文考试获得等级资格认证;要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力争用现代科学语言来阐述中医医学机理,并深化临床应用。
2.要在宏观层面中规划。日前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健康老龄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等国家规划,十分重视加强老年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要将老年医学、护理、康复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培养。要优化专业结构,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总体要求,重点加强中医老年病重点学科建设。各类医学院校、职业学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增设中医老年病学科,使其能够在教育体系中居于优先发展和骨干引领地位,从而建设一支来源广泛、能力突出、水平卓越、适应能力较强的专业学位教育的师资队伍。要建立科学有效、运转良好的教学、科研评价制度,引导加快继续教育、学历教育、进修教育等各类教育的发展。要依托高等院校、养老机构、综合医院建立医养结合和服务实训基地,吸引更多内科、全科医生参与到老年病医学的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中去。
3.要在临床实践中锻炼。从思维模式看,中医强调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因此,从中医老年病理念、就诊、判断等各个角度出发,不应该像西医分类过于细致、数据过于标准,否则影响中医老年病思维判断和效果发挥。要强化实践教学,为在校学生、在职医生、个体医生提供更为完善、更为科学、更为有效、更为持续的实训基地;要充分理顺学校、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之间的管理关系和逻辑关系,发挥各自在教学实训、引领示范、带动影响、就诊规范等方面的综合作用。要创新课程体系,着力推进中医老年病课程体系整合、内容优化,主要以传统医学、经典课程为依托,以社会发展、群众需求、问题认识为导向,提升中医老年病健康服务能力;要加强基础与临床课程的贯通,实现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融合、深度耦合。
4.要在积极创新中开拓。要大力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等综合技术平台,全面推动中医老年病教学理念、传播平台、推广模式的创新。通过搭建国家性、区域性的教育资源网络共享中心或共享云平台,着力提高中医老年病人才的培养途径、培养质量和培养效果。要注重学科融合,在发挥自身优点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消化、吸收、融合国际国内一切合理的现代理论、前沿科技、有效方法,从而大大丰富老年病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理论基础、思考方式,提升岗位适应度和领域适应力。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多领域、多平台、多渠道吸纳五湖四海的高端人才从事中医老年病工作,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中医老年病人才队伍。要积极开展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养等工作,开展实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传统师承教育项目。
5.要在推进考核中规范。中医老年病人才发展,既要有效引导,更要通过建立健全科学考核制度来规范约束。要注重师承教育,将师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流程、全渠道,发挥以师带徒的独特作用,完善师徒教育考评和监管。要注重考核评价,在卫生保健部门牵头下,教育、人事、社保等部门参加,建立涵盖学校教育、毕业就业、规培实训、临床服务一体化的中医老年病人才考核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