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林场海防林景观生态改造设计模式探讨
2019-12-22马遵毅李燕清陈永忠彭文成
马遵毅,李燕清,陈永忠,彭文成
(1.三亚市三亚林场,海南三亚 572014;2.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海口 571100)
沿海防护林是沿海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不仅具有护岸、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功能,对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抵御台风、海啸等重大灾害和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处于旅游经济重点开发区位的海防林由于同时需要具有人文景观的功能和效果,如何在海防林的保护和改造过程中,兼顾其生态保护功能与景观改造效果需要科学创新的研究和实践。
1 三亚林场海防林保护管理情况
三亚林场管护的沿海防护林位于三亚市海棠湾沿岸,为海棠湾海防林的主要资产部分,也是三亚市沿海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至三亚海棠湾民生威斯汀度假酒店,南至铁炉港,长为12.3km,面积144.67hm2。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退塘还林和退耕还林工程,以及1999~2007年间5次大规模营造,海棠湾20km多的沿海防护林带基本形成。林带地貌为滨海阶地平原,平均海拔10m,土壤为滨海砂土、母岩为浅海沉积物,属阳向缓坡沙土类型,气候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4.5℃,1月平均气温17.3℃,7月平均气温28.4℃,年均降水量1500mm,年均雨日129.3d。
林带有林地植被现状主要为人工种植的木麻黄纯林,以中龄林为主,平均树高11.0m左右,每亩80~100株,林分郁闭度0.6~0.7。林下植被种类稀少,有少量的仙人掌、露兜、马鞍藤、草海桐等,呈散状分布。有林地受自然灾害(主要为台风)的影响,断顶木、倒立木和枯立木较多,林分的质量较差,景观色彩单一,季相差。林带荒沙地立地条件较差,植被种类不多,以沙生草灌木为主,主要有仙人掌、露兜、马鞍藤、草海桐、滨剌草和其它杂草,呈块状和散状分布。地被物的覆盖度不到40%。
三亚林场海防林在防风固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7年5月26日,海南省政府正式批准将海棠湾总体定位为“国家海岸”国际休闲度假区,赋予了海棠湾国际休闲度假、世界旅游度假天堂、多元化热带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和国家海洋科研、教育、博览等综合功能。这些功能,决定了海棠湾在中国滨海度假中的战略地位。随着海棠湾“国家海岸”的功能定位,现有的木麻黄纯林树形及林冠线美学观赏价值不高、景观层次不够,树种及季相景观单一,景观通透性差,不能满足海棠湾“国家海岸”滨海景观、旅游、休闲和生态防护等多功能需要。
2 三亚林场海防林改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011年,海南省林业局批准了由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规划编制的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改造规划,批复同意对牛车湾至三亚市与陵水县的行政边界进行海防林改造,逐步建成乡土气息浓厚、热带特色突出、椰林风光秀丽的生态景观型海防林。
截止目前,涉及改造的三亚林场海防林面积已达63.87hm2,改造后的海防林除原有的木麻黄外,改造配置种植的树种有大叶榄仁、椰子、马鞍藤、草海桐、黄槿、桉树、露兜树、高山榕、橡皮榕、三角梅、变叶木、龙血树、秋枫、红花风铃木、蒲葵、火焰木、琼崖海棠等。经检查评估和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三亚林场海防林改造项目存在重旅游景观,轻生态防护等问题,具体有以下表现:部分酒店在改造中存在大苗亩株数不符合设计要求,人为留有风窗,木麻黄人为矮化,种植树种不够,树种单一,郁闭度不达标,改变海防林用途建设沙滩排球场、足球场和休闲设施等。
3 三亚林场海防林景观生态改造设计模式探讨
根据三亚林场海防林基干林带现状,现有的以木麻黄为主的海防林已经不能满足海棠湾“国家海岸”的功能定位和今后建设海南自贸区(自贸港)的需要,为了提升海棠湾国家海岸的品牌形象,引入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建设以多树种、多功能,防护、景观、旅游、休闲、文化于一体的林分结构稳定的海岸防护林带迫在眉睫。
3.1 景观生态设计在海防林景观建设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设计是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在一定范围内的土地系统上进行的改造性的具有欣赏价值的创造性活动,使生态系统中形成自然的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的综合体,同时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又不影响满足后代人需求能力的设计。景观生态设计包括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谐统一的思想理念。景观生态设计理论基础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原理、种群生态学原理和“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原理等,景观生态设计遵循地方性与乡土化、保护与节约和遵循园林美学原则等[2]。
按照景观生态设计的原理和原则,在江苏、福建和广东等地海防林景观改造建设中已得到的一些实践应用,将生态、经济、美学观点结合,乔、灌、花、草合理搭配,以多变的景观和生物的多样性为特色,突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海岸生态旅游产业。海南三亚湾在滨海绿带景观的建设中,通过对海岸植物群落的研究,从植物群落的组成、层次搭配上,做到了绿带的景观、休闲、生态防护功能协调统一[3]。
3.2 三亚林场海防林景观生态设计模式研究
按照景观生态设计的原理和原则,结合海棠湾沙坝地带规划定位为世界顶级酒店带,沿海将打造成由国际品牌进入的国际高档酒店群,三亚林场海防林改造模式需要兼顾生态防护功能和旅游景观人文功能。
3.2.1 生态防护型改造模式
生态防护型改造模式以保护培育现有木麻黄林及其林下植被为主,在不破坏原地形地貌、不影响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抚育疏伐,采伐断梢木、腐朽木、枯立木、弱小株、濒死木、倾斜木和部分干形变异木,补种置换抗风乡土树种。同时,在适地适树原则基础上,充分考虑,灵活运用景观和谐性及景观变化性原则,在乔木中下层适当套种色叶、观花灌木品种。海防林临海一侧的道路节点、视域景观廊道等处,则通过设置园林小品、营造不同特色植物景观的点缀,形成不少于原沿海防护林面积的以防护功能为主的多树种、多景观海防林带,构筑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海棠湾滨海绿色生态屏障。该模式主要在海防林基干林带临海一侧(20~30m)和在酒店与酒店之间留有绿化带或各式各样的休闲公园等对应的对透视海景要求不高的海防林区域实施。
3.2.2 生态景观型改造模式
生态景观型改造模式是将木麻黄全部按景观林要求进行改造置换。按照海域景观视线要求,适地适树,选择具有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的高大乔木树种,以热带棕榈科植物为主,乡土阔叶树种为辅,采用大树移栽的方法,对现有木麻黄林进行逐步置换,突出热带植物景观,乔灌草立体搭配,最后形成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相结合的热带风景林,突出体现滨海热带植物景观和海棠湾地方特色,将三亚林场海防林基干林带打造成色彩多样的具有美观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海防林带,为人们提供旅游观光、休闲、文化于一体的较开敞的景观空间。该模式主要在海防林基干林带背海一侧防护林区域实施。
3.2.3 景观透视型改造模式
景观透视型改造模式是将郁闭度大,林分过密,生态景观较为欠缺的木麻黄纯林进行透视抚育,通过间伐增加透视度,创造观察或眺望大海的条件,同时根据景观的需要将部分木麻黄适当置换成棕榈植物或观叶观色乔灌木树种。透视抚育的强度,视林相结构和酒店需要而定,一般每次采伐强度,蓄积强度应控制在20%以内,需要更大强度采伐的应分次进行。该模式主要根据滨海酒店布局,考虑滨海酒店海域景观视线需要,在滨海酒店前庭中轴线两侧及主要海域景观视线内的海防林区域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