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①

2019-12-22陈艺林

热带农业工程 2019年3期
关键词:间作茶树茶园

陈艺林

(安溪县福田乡农业服务中心 福建泉州 362400)

生态茶园不断运用各种综合功能优化生态调控管理技术,对生态环境污染与自然地力作用的退化做到防患于未然,进一步推动自然能量与自然物质在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形成良性循环,提高自然生物圈养与支持自然生命力的能力。

1 生态茶园特点

生态茶园在种植方面利用多个层次、多个物种的高程度复合集约化模式经营,种植作物优先选择生态茶树,再综合当地土壤、水质、气候等因素,搭配其他物种,在生态环境上巧妙配合,短期内多个物种间可以共生,还可以长期互相滋养,进而构建往复循环的生态系统,进一步取得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均衡统一。

2 茶园种植

2.1 新建茶园

对土壤、气候、适制主打产品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选择适宜种植的良种,另外,要考虑不同性状良种间的搭配,可以有效规避市场带来的各类风险[1]。严格把控种苗质量,选择符合《茶树种子和苗木》GBI111767 中明确规定的一至二级种苗标准的种苗,种植方式为单行条植,行株距150 cm×33 cm,双行条植为150 cm×33 cm×40 cm,每穴2 ~3 株,一般在秋季或早春定植,足施有机肥,配合施磷、钾肥及微肥,带土移植,栽后定剪20 cm,每隔1 周浇透水1 次,合理松土,除杂草。

2.2 低产茶园

用高接换种的方式改造低质品种与低产茶园[2]。进行嫁接时,首先将需要移植换种的茶树放在台刈,清理茶园的杂草,再将砧木的整株茶树头茎四周的土壤完全扒开,挖成深约5 ~8 cm 的土坑,选取直径0.6 ~2.5 cm、生长健壮的茎干树枝作砧木,每丛选2 ~5 个,在距坑底2 ~6 cm 处将其锯平。嫁接后要浇透水,加盖遮阳网等柔性遮阳物,进而防止过度日晒造成的水分流失。

3 配套种植

3.1 种植护林及隔离带

为防护整个山地茶园顶部不受中度灾害性潮湿干燥的寒风与轻度大风雪的侵袭,在位于茶园顶部山顶的通风口、荒地四周营造大风防护林带与隔离带[3]。丘陵区的茶园四周不宜种植阔叶隔离带,种植的阔叶树种一定要选择植株高大、挡雨通风力强,适应当地自然土壤、气候变化条件,并与其他茶树之间无真菌共生或抗病虫害的阔叶树木。

3.2 进行茶园合理间作

合理间作能降低光照强度,调节茶园温湿度,促进新梢生长旺盛,增加有效内含物含量,提高鲜叶质量,还能增加茶园的经济收入。间作方式有对成年茶园采取茶果间作或茶林间作,每亩5 ~8 株,遮荫率为30%。可在斜坡山腰、园林转角等茶园空旷地,选择适宜本地茶叶生长、病虫害少、经济效益高的优良的茶果树和新品种等进行茶果间作。

3.3 合理种植护梯植物

在裸露光禿的茶园梯壁上,种植保护梯或用绿肥、树苗保护茶园原有绿色花草,能减轻雨季茶园雨水的冲击,牢固梯壁,提高雨季茶园中的保梯绿肥、保水保护能力。对旧楼梯壁上的绿色杂草,应定期台割,切忌斩草除根。

4 茶园管理

4.1 茶园土壤管理

4.1.1茶园日常耕作的稼働草

目的是疏松植株土壤,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活动,提高嫩叶茶树植株吸水性与吸肥能力,促进嫩叶茶树植株根系和新叶的生长。主要措施有中耕与深耕,中耕耕作泛指深度大约为10 ~15 cm间的土地耕作,每年2 ~4 次,通常在各季茶叶萌发后进行;深耕是对已经投产2 a 以上的茶园进行耕作,深度为20 ~30 cm,在秋冬季茶结束后进行。

4.1.2茶园铺草覆盖

将干净的稻草、麦杆及其他落叶杂物错落有序地铺盖在茶树行间。不仅可以调和茶园土壤的温度,还可以减轻干旱灾害与茶园冻害,保持积蓄茶园土壤中的水分,缓解水分流失。另外,覆盖物在逐渐腐烂时,会分解出许多土壤有机质,有利于茶园土壤的整体肥力,进而提高茶叶生产品质。

4.1.3茶园科学合理施肥

主要采用有机肥进行喷施,进而提升茶园土壤生物肥力,另外,对深层次的刺激土壤生物活性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施用无机肥与矿质肥料,特别是施用富含磷与氮的有机肥,可以应对土壤环境与茶叶的不良品质、抗性、食味不良等不良后果。

4.2 茶园水分管理

4.2.1人工灌溉

在茶园外侧构建蓄、排、灌水等多样合一的灌溉系统,在茶园上侧的梯坎内部建设浅沟式蓄水沟,让茶园地表雨水径流细缓而有效地渗入茶园土壤。

4.2.2机械节水灌溉

以水源为节点,在每一处水源的田埂地头设置水管,间隔1 m 的距离,安装洒水喷头,根据水量、射程、平均度与喷灌转动强度等因素选择喷头。

5 病虫害防治

5.1 农业防治

选用自然物理、化学抗性强的本园种植茶树或其他新品种茶树,可以有效增强茶园种植树势。采用各种合理的农艺病虫管理控制措施,消灭寄生于茶叶上的病虫。如通过引进大叶茶园合理土地翻耕、茶树的合理绿化种植以及修剪、采摘前的茶叶管理及清除茶叶片上较大的其他茶叶致病害虫等。

5.2 物理防治

这类害虫通常都具有趋光性,在其繁衍期间,在田间点灯进行诱杀,减轻下一代病虫害数量,或使用机械辅助捕杀,有效防除有害杂草。

5.3 生物防治

引进寄生性、捕食性害虫的天敌,进而降低害虫的破坏性。另外,利用各类代谢物,比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产物能根本性地防治病虫害。

6 结语

生态化茶园不仅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茶业的重要组成内容与发展基础,也是茶叶种植栽培产业发展的趋势,是进一步实现我国茶业良性发展的关键。

猜你喜欢

间作茶树茶园
不同间作模式对山苍子光合特性及其栽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枣棉间作系统光合特性研究
两个推荐茶树品种
茶树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