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省共享农庄发展的SWOT分析及规划建议①

2019-12-22刘卜僖贺晓娟陈靖宇肖旭鸿

热带农业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农庄海南省民宿

刘卜僖 贺晓娟 陈 栩 陈靖宇 肖旭鸿

(1 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 海南海口 570228;2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 海南海口 570228)

共享农庄指的是以涵盖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形式为主要载体,以各类资源和资本构成的合作企业为投资运营主体,以农业和民宿共享为主要特征,通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方式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 “三农”新业态[1]。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同年4月,海南省政府正式提出 “共享农庄”的概念,并将共享农庄作为今后三农工作的重点。8月,海南省农业厅发布 《2017年海南 “共享农庄”创建试点申报方案》通知,拟通过创建试点探索出一批可持续、可借鉴、可推广的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环保、经济效益显著、运营管理规范、辐射带动有力的 “共享农庄”[2],致力于推进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进程。2018年年底,海南省农业厅公布了100家共享农庄创建试点,鼓励利用海南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一无二的热带自然资源,深度发掘农村生态价值,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农庄,促进农业、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引领新时代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海南省全力建设国际旅游岛,旅游结构需要从传统的自然观光型逐渐向高端的休闲旅游型转变[3]。发展共享农庄,是推动岛内旅游结构转变,解决农产品滞销和价格波动、美丽乡村建设缺少商业模式和持续运营能力、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和水平较低等问题的有效举措,有助于农民脱贫致富、调节季节性住房压力、传承热带农耕文化。

1 海南省发展共享农庄的SWOT研究

1.1 优势

海南省地处中国最南端,是唯一的热带岛屿型省份。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海南省孕育了丰富、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目前海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点多达440个,主要分布在海口、三亚、文昌等地,其中乡村自然生态景观资源点54个,占12.27%;乡村田园景观资源点75个,占17.05%;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资源点221个,占50.23%;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文化类资源点60个,占13.64%;乡村旅游商品资源点30个,占6.82%。乡村自然景观方面,滨海乡村的椰风海韵美不胜收;山地乡村的热带雨林四季葱翠;平原乡村的田园景色风光迤逦[4]。乡村人文景观方面,有宋氏故居、东坡书院、琼海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美榔双塔等具有历史意义的景点。海南省乡村旅游产业经过多年的统筹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海南省共享农庄的选址、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多元的选择和有力的支持。

1.2 劣势

海南省许多共享农庄中的产业引入多处于被动状态,不具备创新开发能力,只是普及推广已成型的东西,没有独特性和竞争力,未来可能会因为市场因素而产生滞销现象。而且部分农民对共享经济的理念认识不足,对建设发展共享农庄的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热情不高,其固有的传统观念阻碍了共享农庄在乡村的健康发展。

此外,许多共享农庄的建设仅停留在乡村旅游区表面,缺乏整体规划,投资建设理念不够明确。在服务设施方面,有些农庄综合服务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亟待升级,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游客接待的需求。在产业开发方面,产业定位不够合理,多以餐饮和观光为主,缺少现代农业展示、体验等活动;且文化特色不够鲜明,没有深度挖掘当地特色的农耕文化或民俗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还不够丰富。

1.3 机会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的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 (2017年)》显示,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达到约5 500亿元,年接待人数超过25亿人次,乡村旅游消费规模增至1.4万亿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节奏的提高,都市人群越来越向往乡村的田园生活[5]。共享农庄的出现,恰好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休闲度假方式,人们可以租赁一方良田、一间宅院,远离城市快节奏,回归绿色的田园生活。

1.4 威胁

随着一系列政策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地区认识到共享农庄存在的发展潜力,省内各区域不断加大对建设共享农庄的投入,内部竞争日益激烈,但缺乏科学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机制,容易对海南共享农庄和休闲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和海南省相比,省外有些地区的乡村旅游产业已相当成熟,发展水平远超海南,使得海南共享农庄发展的外部竞争压力巨大。如浙江、台湾、广东珠三角等地,在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方面,它们资源开发较早、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服务和管理水平更高、产品定位更明确,优势明显。相比之下,海南省共享农庄的特色不够突出,品牌形象不够鲜明,并且海南省乡村的经济物质基础较薄弱,建成的共享农庄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总体来看,SWOT分析结果表明,海南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共享农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而乡村振兴、以共享农庄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的提出、以及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为共享农庄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受多种原因的制约,海南省许多共享农庄的建设缺少产业特色和文化内涵,国内同行竞争激烈,使得海南共享农庄的发展充满了挑战。

2 海南省共享农庄规划建设建议

共享农庄的发展离不开 “三农”。同时,共享农庄也为解决海南省的三农问题提供了实践载体。通过改善农业结构、打造特色民宿、鼓励农民参与、构建智慧运营系统等策略,建设新时代的共享农庄,助力乡村振兴。

2.1 升级农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

共享农庄的发展要以农业产业为支撑,精准引入特色农产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定安香草田园共享农庄为例,其坐落于海南省定安县龙湖镇文头岭村,是一家以芳香植物的培育、开发、科普为核心的共享农庄,庄园通过种植芳香植物,营造芳香园林,为游客提供芳香餐饮和芳香产品[6],形成自己的运营特色。此外,五指山雨林茶乡共享农庄,通过引进国家茶树保护新品种 “紫娟”,采取林下种植的方式,让茶苗与其他多种雨林植物和谐共生,培育出热带雨林新茶 “雨林紫娟”,形成集“农业种植+加工销售+茶文化体验+休闲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精准引入农产品的基础上,要引入和形成创意农业、农事体验。通过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合而为一的模式,升级农业结构,促进第一、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创意农业包括创意农业景观、创意农业饮食、创意农业文化等发展形式,可以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到销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7]。农事体验能够引导人们回归自然,参与到一系列休闲农业活动当中去,如垂钓、采摘、放牧等,丰富人们的旅游体验。通过结合生产农业与创意文化农业、休闲体验农业等,改变农业就是第一产业的旧观念,建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8]。

2.2 发展特色民宿,改善农村环境

2017年,海南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951.43万人次,较去年增长16.8%,乡村旅游收入高达28.57亿元。民宿是乡村旅游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也是共享农庄建设的重点内容。但是海南省乡村民宿的建造仍不够成熟,缺乏系统规划和地域特色,与国内发展较好的民宿存在一定差距,比如浙江德清莫干山民宿。莫干山的民宿设计结合了原有的村庄建筑,将其融入村庄环境与整体规划中,形成民宿群;通过开展竹艺体验课程、茶道演示等活动,将茶文化和竹文化完美融合到民宿的建设运营中,成为民宿的文化特色[9];其中的 “裸心谷”保留了大量原生态的山地,具有完善的生态系统,同时民宿内的设施服务优质,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休闲度假[10]。

因此,借鉴莫干山民宿的成功案例,海南省共享农庄中的民宿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整合村庄肌理,展示乡村风貌。村庄肌理是整个乡村规划的核心,也是村庄在历史发展中生活环境和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真实体现,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在建设民宿时,要与传统乡村社会孕育出的公共空间,如庙宇、戏台等联结起来,对古建、古街进行保护修复和有力宣传,将村庄肌理结构和民宿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创造有序的社会、文化、生活和功能空间;挖掘乡村风貌中的特色景观元素,用于共享农庄公共空间的景观营造,如在海南琼北火山口地区,可用火山石做铺装和景观小品。

第二,融合当地文化。民宿的设计要注重创新,深层挖掘本土文化,例如通过多元化的热带农业生产方式,展示海南的农耕文化;利用海南有少数民族聚居的特点,使游客体验绚丽的民俗文化;结合深厚久远的历史文化内涵,弘扬当地的红色文化。另外,要提升居住品质和格调,避免在形态上出现高度雷同、枯燥单调的现象,努力打造 “当代精品、后世文物”,为人们提供一个生态、宜居的休闲度假场所。

第三,结合当地环境。民宿的建设需要与周边环境相结合,为人们探索周边生态环境创造有利条件,达到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效果。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感受乡村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要重视生态斑块和廊道的建设,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保护好乡村的农田、河流、林地。

最后,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实现民宿特色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乡村硬件条件,提高民宿居住质量,提升旅游功能,以优质的居住体验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特色民宿的建设和共享农庄的创收。

2.3 鼓励农民参与,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鼓励农民深度参与到共享农庄的规划设计、投资决策和建设运营等共享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中,充分反映农民发展的意愿[11],综合考虑农民的长远利益;在不影响农村正常生产生活的环境下,引导农民盘活资源、参与创业或发展第三产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例如,共享农庄的建设必须基于农村闲置住房的个性化改造,因此,农民通过利用手中的闲置农房资源,可以有多种收益模式。一是租赁共享模式,农民每年获得固定的租金收入;二是 “三权”共享模式,农民从宅基地的使用权上部分退出,获得一次性的使用权让渡收益;三是共建共享模式,农民拿出闲置农房,各方参与共享农庄的建设、管理、经营,再按照比例分配收益。除此之外,农民还可以通过建设农庄、种植销售农产品、托管代种、服务消费者等途径获得稳定的财产收入。在有市场主体带动、特色产业支撑的基础上,结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提升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帮助他们从单一的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走出一条致富的新路子。

2.4 构建智慧运营系统,实现高效运营

随着海南省共享农庄的数量不断增加,游客需求日益加大,构建一个共享农庄智慧运营系统迫在眉睫。一方面,共享农庄智慧运营系统可以利用GPS导航、LBS定位、三维展示、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G2B、B2B、B2C等模式,将信息化渗透到运营的各个环节(覆盖智能民宿服务、旅游线路规划、交通出行服务、线上客服与点评、大数据统计、共享农庄联盟等多个板块的内容)。对于经营者而言,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实现对共享农庄的可视化运营和智能化管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加强服务的实时性;对于消费者而言,通过该平台,可便捷地获取交通、民宿、出行规划等方面的信息,体验多样化的服务,增添旅游的互动性。同时,作为一个连结的纽带,该系统可将海南省所有的共享农庄纳入一个共同的体系当中,吸引更多的农庄入驻,线上线下高度融合,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资源共享,有利于整体的规范管理。

另一方面,将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运用到农庄的智慧共享当中。在生产方面,农作物的浇水、施肥、遮阳、补光等环节可以通过物联网系统进行智能控制;在交易方面,系统可根据消费者的历史消费数据及背景信息,推荐匹配度较高的产品;在消费体验方面,运用VR、人工智能等技术,使情景化消费模式成为农庄产品的标配,如此一来,消费体验将得到极大提升。

猜你喜欢

农庄海南省民宿
苫也·未名海民宿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魔幻农庄”崩盘 卷走玩家2亿元
农庄
休闲农庄的“2.0 时代”
ROOM AT THE INN
你是民宿达人吗
海南省肿瘤医院
农庄里的羊圈
是海南省还是海南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