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学习模式下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研究
2019-12-22郑丽莉
郑丽莉
(山东协和学院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9)
医学是对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以往的研究充分论证了混合式学习模式对于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将该模式运用于医学教学实践,以期更好地论证混合式学习模式对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1 前端分析
教师在导入活动前有必要先对学习者、课程内容和外在环境进行分析,以便明确学习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
1.1 学生分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分析。本研究前期通过匿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知识预备、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对网络平台的熟练程度、个人对学习的期望、对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态度等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课程、资源和活动设计。
1.2 学习目标分析
每门课程都有各自不同的学习目标,总体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大方面。根据课程总体目标,每个章节还有具体的学习目标,作为混合式学习的前提基础,必须明确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3 教材分析
好的教材对于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辅及参考资料,使教学内容更为完善,更符合岗位特点和职业要求。
1.4 课程内容和学习任务分析
通过分析学生、教材和学习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设计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设计必须以独立的知识点为单位,否则学生很难进行自主学习。为此,需要将整个课程按照知识结构整合为若干模块或学习单元,确定模块或单元的学习目标,每个模块或单元再划分为若干小的知识点,并确定学习任务。以布鲁姆知识分类理论为依据,课程学习任务分为四个层次:A级为“基础级”,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和构造要求等知识点,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课前自学予以解决;B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点与原有知识点融会贯通,进而形成知识线;C级为“应用级”,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习题和简单项目;D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每个单元的知识点、知识线归纳形成知识网络,或将知识点与最新科研成果挂钩,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1]。
2 课程设计与准备
2.1 学习任务的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升学习的有效性,促进“课堂”向“学堂”的转变,根据课前、课中、课后环节,设计课前自学、课中实践、课后拓展的能力递进的三类学习任务。
2.1.1 课前自学任务 比课中任务相对简单,要求学生课前完成,注重以问题作为引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现掌握“基础级”知识点的基础学习目标。
2.1.2 课中协作学习任务 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专题讨论、项目实施和案例分析,通过小组研讨、师生释疑协作完成,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提升认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理解级”“应用级”知识点的高级学习目标。
2.1.3 课后拓展任务 用于课后巩固拓展,根据所学知识和方法,把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性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解决“拓展级”知识点的高级学习目标。
以上三类任务可根据实际情况应用于相应环节,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和课后巩固,但并不是每次课都必用。
2.2 课程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的开发是实施混合式学习的重要条件,网络资源的内容和呈现方式能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只有充分了解和分析所掌握的学习资源(学校条件、学生条件以及媒体资源等),并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程组在已有的精品课程群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整合和扩充,构建网络教学资源,主要由基本资源、实验实训、在线交流、知识自测、优秀作品展示、知识拓展六大模块组成[2]。
2.2.1 基本资源模块 基本资源模块包括课程简介、学习指南、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实验大纲、实验指导、多媒体课件、微视频、案例库、图片库和参考文献等。教师依据知识点目标,编写学习指南,设计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进行问题设计,制作知识点课件、微课或小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
2.2.2 实验实训模块 由教师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设计实验实训,提供实验实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或者利用学校的国家级虚拟仿真系统,让学生提前了解实验实训的目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在反复模拟实验中提高实践能力。
2.2.3 在线交流模块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模块、讨论模块,或者微信和QQ群等多种渠道,进行课程交流、自由讨论和反馈等。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讨论和问题,进行辅导答疑,促进师生互动。
2.2.4 知识自测模块 学生在知识自测模块可随时进行自我测试,及时了解知识掌握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参与周测和月测。
2.2.5 优秀作品展示模块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的优秀作业、实验等作品置于在线教学平台中进行展览,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6 知识拓展模块 知识拓展模块主要包括实践教学、推荐国内外优秀的教学网站、论坛链接、参考教材和互联网教学资源等模块,方便学生开阔视野,进行拓展性学习。
2.3 网络技术支持
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获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交流。校园网的覆盖,还可满足QQ群、微信群等的交流与互动。在课程开始之前,对学生和教师详细介绍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
2.4 教师准备
2.4.1 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培训 课程组教师均具有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素养,授课前,对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培训,内容主要为混合式教学概念、目的、形式、优点等的讲解与培训,让教师了解如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并有针对性地选择2~3节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演示,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与补充。
2.4.2 课程组教师集体备课 课程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针对课程制订教学目标,提炼知识点,制作微课、微教程、教学课件以及其他类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教学资源和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3 课程实施
3.1 线上自学
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完成对知识点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具体实施主要包括三个环节:课程导入、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反馈。
3.1.1 课程导入 教师提前一周向学生提供一些网络资源,包括PPT、微课、操作演示、精彩示例、相关链接、练习题及思考题等,还可以是视频网站、在线学习平台,如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慕课等。根据课时安排,教师布置学生的预习任务。导入的概念要清晰、简洁,操作演示短小精悍,示例与活动任务紧密联系且具有启发性。一并导入的活动任务单,包括任务目标、活动规则等,任务描述要凝练,让学生充分理解。学生接收到信息推送后,自定学习步骤,自由安排时间,提取活动内容。
3.1.2 学生分组 组建学习小组,每组6~8人,确定小组组长,搭建起组内交流平台(QQ群或微信群)。
3.1.3 学生线上自主学习 学生查看网络教学平台上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观看微课件、微教程及专题学习网站等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完成教师设计的课前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内容主要分为3类,第一,复习回顾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先修内容。比如在药理学课程中,经常要用到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课程内容,而内科学以诊断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为基础,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节约时间,可将此部分内容放在线上,提早复习、巩固,为新修内容奠定基础。第二,利用虚拟实验仿真系统或线上教学平台,介绍实验或实践操作流程。为更好地进行实验或实训课程,学生可先行预习、操作或演练,在操作过程中,掌握基本过程、手法等,反馈疑难或问题,在线下课堂可进一步训练或解疑。第三,发布新修内容和课中任务,使学生初步了解,提出问题。
3.1.4 问题交流、总结与反馈 学生在“教学资源模块”中查看相关微视频和PPT课件等,完成相应习题。开展组内协作学习活动,汇报各自的学习进展。将学习中的疑惑和难点在“在线交流模块”中的“答疑板块”中交流并尝试解决。教师加入学生组内交流平台,既可以与学生交流和互动,也可为学生答疑,弥补课堂教学中时间不充裕的缺陷。自主学习结束后,学生组长总结该组成员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反馈给教师,等待教师进一步讲解。在整个线上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培养理念。同时,教师的引领如同一条主线贯穿其中:一方面为学生设置学习任务,可以参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学习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掌握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
3.2 课中内化
“混合式教学”的实施,需要在课中开展高质量的线下学习活动,以“课始测验、点评总结、任务训练、成果展演”四大环节为着力点,完成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和应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3.2.1 课始测验 学生课前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开展自主学习,这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助力剂,但也要避免有些学生不主动学习的情况。课始测验是检查学生课前自学情况的重要手段,主要通过两个环节实施,一是要求学生在线自测或将练习成果传到网络平台;二是进行课内随机抽查。通过课始测验,教师可以掌握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开展补充性讲解;对于个性问题,则进行单独的有针对性的课后或线上辅导。
3.2.2 点评总结 课中点评总结是知识内化的第一步,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对于先修知识,通过启发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对重点、难点进行概括和梳理。对于实验或实践操作,可以随机抽一两个小组进行讲解、演示,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及课前学习中“答疑板块”的问题进行纠正和点评。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和答疑解惑中完成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3.2.3 任务训练 在前期学习、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发布课中任务单,学生运用掌握的概念、理论和技能,在课堂中进行任务训练。任务实践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是一个更高层次的知识内化过程。学生通过习题讨论、案例分析、项目完成、协作学习等方法,完成任务。
3.2.4 成果展演 任务训练的目标是通过教师的引领、活动规则的约束,使学生在特定的时间里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度参与、积极互动,最终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与内化,而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为活动成果。任务完成后,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学习成果,比如操作、实物、虚拟物品等[3]。医学中常见的成果展示,比如药理学中的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疾病处方配药、药物作用和用法用量说明等;诊断学中的体格检查操作、实验室检查说明、病人问诊,以及各种心得体会等,都可以进行交流和分享。通过学习成果的交流,完成了对任务实施过程及知识点的总结和反思。
3.3 课后拓展
课后拓展是课堂的延伸,它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进一步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和专业视野的拓展。
3.3.1 课后巩固练习 学生在课后可通过网络进行知识检测。教师按学习进度在“知识自测模块”布置作业,设置完成作业的截止日期。学生通过测试,了解个人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进程。
3.3.2 课后拓展提升 教师根据前期掌握的学生学习情况,推送拓展性资源,分享在“拓展知识模块”中,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知识国内外研究新进展。或者,在线发布课后拓展训练任务,增加课程的深度,完成知识技能的内化与升华。
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包括线上自学、课中内化、课后拓展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有效联结课堂内外,以达到课前、课内、课后活动的一体化。在该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课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基础性的学习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师生释疑、协作研讨、团队任务,有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实现提升认知、解决重点难点的高级目标。课后查缺补漏,巩固知识,同时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4 教学效果
从课程实施过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反馈来看,混合式教学融合了传统课堂的“教”和网络课程的“学”,通过案例、问题、项目等多种方法,有效地促进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4.1 激发积极性与主动性
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枯燥、复杂的医学理论通过短小、有趣的微视频或动画、课件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自学,重组的教学设计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活动中的小组讨论、团队协作、知识拓展与分享等多变的学习形式,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绝大部分学生对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认可度较高。
4.2 增强交互性与时效性
网络平台通过讨论版、QQ、微信等交流方式,延伸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可以及时答疑解惑,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讲授和辅导答疑,建立了亲切平等的师生关系。
4.3 提升综合素质
学期末的学习成绩和问卷结果显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总体成绩和实践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整体水平提高较为明显。尤其是学生通过知识拓展模块和成果展示模块,完善了知识结构,拓展了专业视野,综合实践能力全面提升。
5 结语
研究结果显示,混合式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好评。在以后的研究中,还应在网络资源的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等方面进一步深入探讨和实践,以充分提升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