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形态实验教学在整合课程中的改革与实践

2019-12-22于秀文李雪松柏青杨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8期
关键词:切片标本课程体系

荣 玮,刘 婷,于秀文,徐 晨,李雪松,柏青杨

(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近年来,医学教育标准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凸显,我国也在不断地根据人才培养要求进行医学教育改革,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医学教育质量。20世纪90年代我国正式开始医学整合课程的探索,我校于2013年起在临床医学专业探索课程体系改革,开展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性课程改革,采用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课程模式,围绕临床问题进行课程优化整合。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关于整合课程的培养方案制订、教学方法应用及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在进行深入研究,而实验内容、形式、运行、体系建设的改革如何不落入简单的重新排列组合,如何真正意义上建立一个新的整合课程实验模式,如何让实验环节成为整合课程整体性[1]的重要体现,还缺少研究。

我校以器官系统为主线重组课程体系,建立人体疾病与健康导论教学模块和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教学模块[2]。微形态实验教学中心参与完成整合课程各个模块的传统组织学和病理学相关部分的实验教学。现将我校微形态实验教学中心的整合课程实验运行情况及体会进行总结。

1 整合课程运行情况

由于整合课程已经通过理论和PBL两部分教学实现了各学科知识点的横向整合,已经融合了医学形态学和机能学,正常与异常、基础与临床的核心知识,所以微形态的实验内容要配合完成各器官系统的形态认知的切片观察和器官系统疾病的病因、病原、病理因素整体认知的综合实验。

微形态实验教学中心面向每届实验班开设整合实验课程历时5个学期,总学时70学时,观察正常组织切片82种,病理切片65种,综合验证性实验2个,综合设计性实验1个。开设学期为第二至六学期。每届学生100人,至今已完成3届学生的实验教学。

传统的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实验分别在第二、五学期完成,两个学科相差两个学期。整合课程中将这两门学科的实验环节融合到两大模块课程中,关于正常组织结构和各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贯穿5个学期。各系统做到正常组织与病理变化的顺序同步。课时统一由课程组安排。

2 整合课程实验内容的创新

2.1 扩大切片观察范围

(1)增加相应的人类组织切片:传统组织学切片大多来源于各种动物,而病理切片均来自人类,组织结构的差别很大。为有利于学生对比观察,增加了相应的人体组织切片。(2)标本收集多样性和制作整体性:传统病理实验教学只看典型病变的病理切片,都是“一病一片”,为适应整合课程需要,在标本收集、制作过程中打破固有模式,按照器官系统同一疾病尽可能收集多个标本,拓展种类和数量,保证标本的整体性,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例如传统的胃癌标本选择分化程度较高、可见典型的腺样结构、癌旁有残存的正常胃组织的标本制作切片,实际同一疾病每一病例病变都有各自特点,联系临床探讨性极强。所以整合课程的消化系统胃癌标本包括完整的病例信息,不仅收集典型病例,还收集具有探讨价值的同类标本。取材时均全程录像,记录下动态的大体标本描述以及病理医生的描述性诊断和最终诊断。

2.2 建立系统整合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

依托虚拟数字化教学平台,运用整合理念开发适合整合课程的综合设计性实验。目前我中心设有消化系统的整合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具体介绍如下。

项目名称:《胃、肠道常见疾病》;创立单位:病理学院微形态实验教学中心;面向系统:消化系统;项目类型: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学时:12学时;完成场地:微形态实验教学中心;完成学生类别:临床医学实验班;完成教师:病理教研室所属教师。实验条件:显微镜、大体标本、切片、病理取材用器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教学内容为:(1)进行人体胃肠器官的解剖学观察(虚拟);(2)取家兔进行动物麻醉、固定、手术、开腹给药前后观察胃、肠蠕动和紧张性以及小肠的分节运动(虚拟);(3)建立胃溃疡的动物模型(自行设计、虚拟);(4)胃、肠手术标本病理取材(现实);(5)肠道菌生化反应鉴定实验(虚拟);(6)胃、肠的组织切片观察(现实);(7)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慢性结肠炎的大体标本和切片观察(现实);(8)病例分析(CBL);(9)胃炎、胃溃疡、结肠炎的治疗(自行设计、虚拟)。

此项目克服以学科划分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局限性,充分利用虚拟仿真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了学生对消化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的综合、立体掌握。

2.3 有效利用虚拟数字切片库

虚拟数字切片库为我中心切片种类的补充提供了广阔空间,可以把一张切片通过数字扫描提供给全校师生观察,还可以按照课程体系的要求建立子模块,便于教学。

整合课程的各个系统会反复用到组织学的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软骨与骨、肌组织、神经组织等基本组织结构和病理学的损伤的修复、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等基本的病理变化,不可能每次实验课都把这些切片反复拿给学生,需要时只能翻书上的图片回忆曾经观察过的切片。建立了虚拟数字切片库后,教师、学生可以随时调阅任何一张切片,既可以复习之前的,也可以观察相关疾病的切片,从而实现整体认知目标。

3 讨论

3.1 建设系统整合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体系是传统课程与整合课程并存时代的最佳实验室建设方向

课程整合的瓶颈在于以学科为中心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管理与运行体制之间的矛盾。我校的实验教学中心只实现了相关学科的实验融合,仍不能满足整合课程需要。而且以学科划分的教研室和专业课教师仍将长期存在。

笔者认为,以器官系统为目标建设各实验中心,挖掘课程的整合点,研发系统整合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能够较好地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体现不同实验中心的不同特色,包括实验技能、问题探讨角度等,从而呈现给学生多姿多彩的科学世界。当然这不但要求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首先能够对本实验中心负责的器官系统涉及的相关知识全面掌握,更重要的是,先进的虚拟仿真实验手段的应用。我校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已经建有解剖学、病理学、机能学、病原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虚拟实验项目供全校师生使用。我中心目前在消化系统的建设方面已经初具规模,这得益于病理教师包揽了消化系统的正常组织结构和消化系统疾病病理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得益于我中心是组胚实验室和病理实验室整合后的综合实验室,得益于学校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建设。

3.2 新的课程体系为实验中心指出发展方向

我院一直积极探索适应“三导向”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即将执行的新的整合课程体系是基于整体功能模块的课程整合,在以器官系统为主线重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为建立系统间整体功能联系,将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血液系统整合为内环境稳态:(1)将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整合为内环境稳态;(2)强化知识的整合与融通,减少学科间的割裂,建立系统间核心功能的联系[3]。我们在数字切片库的模块设置、在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设计都要以新的课程体系为指导,让学生能够把在理论课堂中的整体认知在实验环节得到具体实践。

3.3 实验中心实验资源建设与PBL案例教学呼应与对接

内环境稳态中通过“肺栓塞”和“急性心肌梗死”两个案例让学生充分理解呼吸、循环和血液系统的整体调控功能。我中心关于“肺栓塞”可以构建动物模型的病理取材与观察,但因PBL教学与实验中心没有横向沟通,所以目前并没有开设此项实验。实验中心应该对PBL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病例、实验方法、标本有准备,准备种类要大于等于PBL教学要求,特别是虚拟教学平台的建设更应注重能够帮助学生完成PBL课业内容的资源型建设。

在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会”向“会学”转化的目标下,在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医学整合课程体系中,实验中心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发展以学科为导向的传统实验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建设整合实验体系,这是每个实验教学中心今后发展的主导思想。

猜你喜欢

切片标本课程体系
昆虫标本制作——以蝴蝶标本为例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SDN与NFV的网络切片架构
肾穿刺组织冷冻切片技术的改进方法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冰冻切片、快速石蜡切片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