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职生物制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12-22王俊峰陈玉花姜文博加春生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8期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能型实训

王俊峰,付 艳 ,陈玉花 ,姜文博,加春生

(1.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8;2.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431)

随着生物制药工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生物制药相关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而人才是生物制药工业创新、持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其决定了药企最核心的竞争力。因此,培养适应制药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药学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对实现我国制药业现代化、振兴生物产业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生命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以能力为本、培养应用型高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将在生物制药工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高职教育生物制药专业必须建立以培养学生核心专业技能为重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为培养专业能力较强、适应范围较广、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优、综合素质较高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基于此前提,本文结合近几年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试图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角度,分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着重探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策略。

1 当前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不管是在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无法适应行业和专业岗位需求,岗位适应能力较差,企业环境下专业技能较为单一,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十分薄弱。

1.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定位不够清晰

早在2012年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就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内部的有机衔接。中等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则是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也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已从技能人才培养转向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从人才的系统培养而言,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初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即现在所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但由于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中职学校发生重叠,没有形成差异化人才培养,缺失了高职院校自身的人才培养层次特征,这也是当前中高职衔接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1.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规格与社会需求仍有脱节

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应届大学生就业问题继续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可另一面却是许多制药企业出现人才难求的现象,以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很难成为现代企业所需的“优秀员工”。主要原因即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与现代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标准不符的结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和现代企业人才需求脱节,没有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理念,按照“岗位—能力—课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缺乏核心竞争力。

1.3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内容较为粗放,重技术、轻能力培养

在新形势下,招生与就业已成为目前高职院校工作的第一要务,单独招生已成为高职院校主要招生方式,宽口进、宽口出,导致许多学生出现基础知识面窄、技能较为单一、职业素养薄弱、人文修养和科技素质偏低等情况,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再加之部分高职院校育人的内容和方式过于简单化,一种是利用大三一学年时间以“以工代学”的“放羊式”顶岗实习方式,从事药品生产中诸如理瓶、洗瓶、包装等流水线上简单的、技术含量较低的顶岗实习工作;另一种是“以学代工”,完全以实训室为虚拟工作场景的授课方式,缺乏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不符合国家相关文件要求的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从而缺失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类型特征,这些都不利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1]。

1.4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环境条件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学校、技工学校改制而来,这些职业学校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办学的软、硬件与高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1999年高等教育开始迅猛扩招,职业学校升格改制后,其实践教学建设不能与学校发展同步,缺少必备的实践教学场地、设备以及师资,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仍然以单一实验技能训练为主;具有药企真正生产性能的教学设备严重不足;既能讲授药学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实践操作,还能真正参与药企产品生产、开发的“双师型”教师更少,办学基础条件匮乏,致使部分高职院校不能为社会、现代药企培养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 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2.1 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办学模式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应借鉴“双元制”等培养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首先,教学必须联系企业生产实际,产教是相互依存的,只有高效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办学模式,才能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而产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必须充分厘清双方利益诉求才能进一步夯实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基础,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2]。因此,高职院校教学活动应坚持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密切联系大型药企,主动承担企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培训的任务。其次,高职院校要积极鼓励教师与药企合作,主动开展新产品技术开发、新成果项目转化以及项目策划等“落地式”服务,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从而为药企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3]。

2.2 构建以培养学生核心专业技能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生物制药专业是集多学科相关理论和技术于一体的解决药物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一门工程技术类专业,在广泛的行业和就业岗位调研基础上,通过对药企进行职业领域分析,确定生物制药专业的核心专业技能,包括发酵制药技能、药物分离技能以及分析检测技能。课程体系建设应以核心专业技能培养和提升为目标,以企业真实工作过程为导向,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原则,在教学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上应以“专业知识实用、够用,实践技能为主”为主导思想,并按照国家要求的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同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以“少而精”为原则,做到“讲透、学透、练透”,并根据药企实际岗位需求,专职教师与药企工程师共同开发、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并进行联合授课,在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制药企业生产车间)进行真实的生产性实践锻炼,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使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融合,突出企业岗位工种的专业技能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工作态度以及岗位责任心,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药企培养真正的“实战型”人才[4]。

2.3 建立适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环境保障条件

要培养社会及药企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建立完善的、适应人才发展的与专业基本技能、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相适应的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实训项目应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岗位,同时实训基地生产设备配置必须具有生产性、兼具教学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明确指出应充分引导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探索创新实训基地多元化运营模式,提高实训基地规划、管理水平,为高职院校在校生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企业提升人力资源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要有一支“工学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每年至少有1个月时间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并执行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从学校课堂走向药企生产一线,并积极参与药企技术创新、生产技术革新等一系列横向科研课题研究,加强教师实践技能锻炼,提高教师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教师才能真正为药企开展技术性服务,搭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以满足药企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出药企急需的、能解决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5]。

3 结语

新形势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加之当前我国经济产业结构面临调整升级,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也面临着严峻形势,这关系到高职院校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也对当前的高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应努力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体现“适用、实用、会用、好用”的特点。着力突出应用技术型人才“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特色。坚持走校企合作融合办学之路,积极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在不断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符合学生特点,具有高职特色,融传授理论知识、历练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有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培训大量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生物制药技能型实训
广东中农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广东中农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生物制药的研究和发展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高职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