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与制度设计调整
2019-12-22李安然闫晓华中共泰安市委党校
文/李安然 闫晓华,中共泰安市委党校
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进程中,我国更要把人民放在发展中心,并且逐步带领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在此进程中,以人民为中心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有关工作人员需要充分发挥出人民的力量,共建经济,从而设置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导机制;其二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主,探索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机制;其三是认真落实党建工作的思想和方针政策,给经济发展以及制度的调整提供更为优质的工作环境,而后推进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1 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1 就业问题较为显著
我国是人口大国,特别是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并且一直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制度的调整。站在经济发展形态的立场上来看,经济体制内部的运行规律约束了我国一些人口的就业,而且还受到了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劳动者在就业的过程中,因为技术、思想以及能力的缺失,导致岗位对劳动者出现的排斥现象,这时在党校的教育教学进程中,就需要重视经济体制的变革。
1.2 劳动者收入分配问题
劳动者收入不平衡这一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一直存在,主要是原因就是缺少公平的分配制度引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不同行业劳动者之间的薪酬差异显著;其二是同一行业中管理层和基层员工的薪酬差距较大;其三是资产性收益对劳动者薪酬的侵蚀现象尤为严重。这几种表现与企业的垄断是分不开的,也是按劳分配制度发展影响下的一种畸形表现。
2 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制度调整策略
2.1 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经济保障机制
中国经济的最终发展方向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主,为了满足人民的日常生活工作需要,以及精神文化需要。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经济建设的好了,人民群众才会有更多的时间投身到精神文化生活中,逐步强化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制度调整进程。基于此,有关建设者就需要重视经济发展机制的构建,立足于我国国情,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经济保障机制,逐步推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2.2 始终坚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中,经济建设者需要意识到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并且在整个经济发展和制度调整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最终达成从“以物为中心”向“一人民为中心”转变,在此基础上,经济建设者需要做好以下内容:其一是需要把技术和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把经济机制作为重要的引导和执行方案,把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作为重要的培育目标,转变经济建设者的思想;其二是需要始终坚持“富民强国”的经济发展方向,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带领其享受经济发展成果,从而增强我国国民经济实力。
2.3 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干预作用
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制度的转变,更多惠民利民的政策和机制都能够引用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给其带来了诸多便利和生活工作优势。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不论是在卫生医疗还是在教育文化的建设上,当地政府都积极地相应了国家的有关政策以及经济制度,并且在党校的协助下加强宣传,从而优化当地政府的职能,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进程。基于此,当地政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是寻找稳定的资金统筹渠道,拓展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其二是重视养老保险的再完善,重视老年人口的健康生活;其三是重视法律的引导,并且用法律武装头脑,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制度的快速调整提供重要的前提保障。
2.4 建立相对完整的劳动补偿机制
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进程中,我国的劳动市场还需要优化,各方面的劳动政策依旧需要积极地落实,从而给劳动者提供更为优质的保障和补偿。在此基础上,就需要建设一套相对完整的劳动补偿机制,以此为指引快速的落实我国各种劳动政策,为劳动者提供更为全面的保障。而且也可以处理劳动分配不均衡这一问题,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主,逐步调整劳动薪酬体系,积极地落实按劳分配的原则。另外,在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当地政府需要对劳动市场实施干预和优化,逐步引进共享经济,对于具备多项技能的劳动者可以不同的平台获取影响的报酬,为劳动者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保障。
3 结束语
在新时期的教育发展进程中,我国党校内部的教育管理工作更加需要实行创新和变革,而且还需要重视党建思想政策的落实和执行,从而给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学习环境。基于此,学生就能够针对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制度调整实行充分探索和讨论,并且在相关教育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感受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各种机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的深思,为学生未来的健康的就业和全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我国党校的健康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