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办学视域下国际化护理人才“六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2019-12-22李彩福王梦玉
李彩福,王梦玉
(丽水学院医学与健康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一专业特点要求其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侧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以及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1]。由于传统护理实践教学只是单纯传授操作技能,缺乏创新性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导致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我院自2014年与瑞典耶夫勒大学合作开展护理学本科教育项目后,就制订了一套符合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具有创新性的培养模式。然而,任何一套成熟的培养模式都需要具体的实践环节作为载体,以检验培养质量、价值与意义。经过近几年的认真摸索与探究,笔者以为以护理专业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为载体,围绕“六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突显护理人才国际化特色,不仅契合创新性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也是建立健全护理本科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为此,笔者拟从学理与实践等层面具体展开论证。
1 理论依据
皮亚杰[2]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协作会话的作用,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强调信息资源的支持;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认为探究是主体在与某种情境相联系时所产生的解决问题的行动[3];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达到最大限度,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4]。本实践教学体系以皮亚杰、杜威和加德纳的理论为指导,旨在探究“如何创造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的方式方法,从而建构一套科学的‘六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2 “六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六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六位”是指早期持续接触临床、实验分层教学、护理技能实训、临床综合技能考核、暑期社会实践和实验室开放项目6个实践教学环节,“一体”则指实践教学评价方法。
2.1 “六位”的内涵
2.1.1 早期持续接触临床 通过早期持续接触临床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程、全面培养。所谓早期接触临床,是指从入学开始就让学生接触患者、接触临床、接触护理,将学生尽早带入护理人员角色,熟悉医院的工作环境,了解护理工作程序,感知护理职业理念,并通过临床实践了解护理人际沟通的重要性,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感受和需求,为护理职业规划奠定良好基础。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学生对护理专业有了初步认识,再通过临床实践培养护理职业情感,形成正确的护理价值观。
持续接触临床则是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一直持续到四年级毕业实习阶段,即一年级早期接触临床,二、三年级定期接触临床,主要通过临床见习学习具体临床技术,以求达到理想的效果。具体言之,一是通过定期接触临床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护理技术及有关专科护理技术,从而具备规范化操作能力;二是学习专业护理程序以合理制订护理计划,提高护理水平,从而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三是学会正确书写护理计划,提高健康教育能力,继而可以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对患者展开健康教育;四是了解和学习护理新技术、新进展。
四年级有40周的临床实习。实习是护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在此阶段,学生必须完成内科、外科、重症监护室、手术室、妇产科、儿科、急诊科以及社区(精神科)轮转实习。其中临床科室毕业实习成绩为各科室实习成绩的平均分,社区(精神科)毕业实习成绩则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考核成绩(50%)和精神科实习成绩(50%)的总和。
2.1.2 实验分层教学 重组实验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动手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培养。把专业课实验分为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核心课实验和专业人文课实验3个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把实验分为基本验证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3个类型。
(1)基本验证型实验是基本护理技能操作实验,旨在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如基础护理学中的吸氧、静脉输液、导尿术等实验。(2)综合设计型实验是依据临床案例设计的,把相关课程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在实验课前给出案例和学习目标,同时学生还需进行文献查阅。如内科护理学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困难患者案例,可以结合基础护理学中的给氧护理和健康评估中呼吸困难的评估两个知识点,根据实验目标自主设计“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评估与给氧护理”实验,实验过程包括评估、实验方法、实验物品准备、护理技能操作、实验效果评价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通过综合设计型实验,学生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3)研究创新型实验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并引导其自主创新,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学校进行创新性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5-6],通常主要在课程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中开展,并在“新苗人才”计划、“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1.3 护理技能实训 护理技能实训主要在学生毕业实习前2周进行,通过实训提高学生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能力、综合护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各项基本护理操作掌握程度,为其尽快适应实习奠定基础。护理技能实训的基本思想是突出重点操作,熟悉各项基本操作,紧密结合临床,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实践考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通过集中演练强化技能水平,同时又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已学内容,逐渐熟悉护理环境,尽早进入角色,拉近学生与岗位的距离。
实训主要内容分为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共10个项目,具体包括各种注射法(肌内注射法、皮内注射法、皮下注射法、周围静脉输液法、微泵使用),无菌技术6项操作,留置导尿术,隔离技术,生命体征测量法,各种吸氧法,吸痰法,鼻饲法,双人CPR,外科引流管护理、内科专科护理技术(心肺听诊、指测血糖、体格检查、叩肺),手术室各项技术。实训模式主要为“教师示教—学生回示—练习—教师小结”,要求学生各项操作均过关。与此同时,还采用讨论式、体验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增加设计性与综合性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应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1.4 临床综合技能考核 采用项目教学法,设计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将护理学专业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案例分析,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7]。临床综合技能考核主要运用在专业课程中,由案例项目汇报、案例导入式专科技能培训、反思式临床见习、情景模拟训练、泛雅网络平台学习5个方面构成。
(1)案例项目汇报:布置案例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由概念图或思维导图方式分析患者主要的医疗诊断,识别护理问题,列出护理诊断,并通过分类组织信息,围绕护理诊断将支持这些诊断的主客观评估资料安排好位置,列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根据需要画出不同类型的连线,写好连接词,解释彼此间的关系,形成有意义的命题。(2)案例导入式专科技能培训:布置技能培训任务,针对给定案例,培训该专科所需的临床操作技能。(3)反思式临床见习:布置临床见习项目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式临床见习,对比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所见所学的差异,鼓励学生在见习过程中对患者提供健康指导,体现人文关怀,并将健康指导感受及患者临床表现运用到情景模拟中。(4)情景模拟训练:布置情景模拟项目任务,学生根据案例以角色扮演等形式分析患者出现了何种情况,应予以何种护理操作,时刻体现人文关怀。(5)泛雅网络平台学习:建设泛雅网络平台,完善各门专业课程的网络资源,有效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完善教学设计,制作专科技能操作微视频供学生反复观看学习,同时上传各小组情景模拟视频,供小组间互评、学习;加强平台数据分析,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并寻找问题所在;建设学生在线论坛,方便学生互动讨论,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
2.1.5 暑期社会实践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将所学医学知识用于实际操作并内化于心,既可以体会“医者仁心”的具体含义与不易坚守,也可以在了解民情、与人沟通过程中学习医患沟通技巧,从而提升专业水平、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8]。暑期社会实践主要以团队形式开展,一名学生只能参加一个社会实践团队项目,保证本科4年集中参加一次有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类型多样,包括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科研实验等。如低年级学生可参加“家燕归巢”项目,加入“献爱心助医疗”医疗服务团,队员分2组,一组在社区街道,分设两个便民点,为市民测量血压并普及相关医疗知识;另一组到当地人民医院,引导患者自主完成挂号、缴费等。高年级学生可参加“急救先锋”暑期实践队,开展“四进”(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急救知识普及活动,组织“爱心义诊”活动,为村民测量血压和血糖。实践队员挨家挨户走访,通过问卷形式了解村民急救知识掌握情况等。
2.1.6 实验室开放项目 实验室开放项目是为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设计的。该项目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已学过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在仪器设备上自主进行实验设计、研究和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如护理床边综合能力实验项目,结合临床真实案例和情景来设计评估、临床判断、护理计划、护理操作和人际沟通、健康教育、应急处理等。本项目通过对学生进行床边综合能力培训,旨在提高其护理评估能力和观察病情能力,培养沟通交际和健康教育能力,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自信心,最终提高学生的“三基”理论及操作水平。
2.2 “一体”的内涵
实践教学评价以能力为导向,对学生实践教学各个阶段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采用量化考核方式,如OSCE、CCS、MiniCEX等,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9]。教学效果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通过组内评价、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着重凸显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对临床护理综合技能的掌握。同时,举办学生座谈会,进一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小组合作等情况,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
3 实践成效
从2014年至今,经过多年的实践,我院“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在国际化护理本科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传统“灌输性”实践教学变成启发性、探究性、创新性实践活动,学生从被动进行实验操作变为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凸显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临床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由我院学生自行设计并完成的“新型口腔护理清洁器的研制”“便携式暖手宝制作”等创新性实验项目,获批为全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获得了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奖。
我院开展的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调查、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评价结果显示,学生护理专业技能符合所在单位的护理工作要求,综合素养较好,英语水平高,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在2018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我院学生通过率达到97.66%,就业率达到了100.00%,且均在三甲医院。不过,我院“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虽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长期成效究竟如何还需进一步考证。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资料查阅、实验设计和实验准备耗时较多等,还需在未来的护理实践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