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9-12-22徐斌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9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物流

徐斌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单一的高职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需求,迫切需要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1]。为服务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紧跟国家现代服务业改革步伐,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自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就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特色专业建设方案为依托,形成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6年,学院承接了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任务项目“开展建设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RW-24_H43)”,紧密围绕行动计划的核心,加快探索学院混合所有制发展步伐,通过行动计划任务项目的实施,促进职业教育改革,显著提升办学能力。

1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脱节

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设备不断涌现,对岗位技能要求也不断提高,而这些新的发展和变化并没有及时体现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一些高职院校缺少与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造成实践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脱节、与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相差较大的状况[1]。

1.2 实践基地建设不能满足行业企业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普遍存在设备现代化程度不高、数量有限、生产技术落后、实践条件不完善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缺少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基地建设过程不稳定,影响了学生实习工作的开展。由于制度不完善,缺少企业工程师的指导,学生实习也是走马观花,效果较差[2]。

1.3 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数量较少等方面。虽然大多数教师学历较高,但由于毕业后直接成为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技能水平有待提高。此外,实践教师队伍中企业兼职教师少,缺少企业一线工程师和能工巧匠。

1.4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关系不紧密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普遍采取的办学模式,但存在合作不深入的问题。一方面,校企双方合作关系仅仅局限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主要表现在学院为企业提供毕业生,企业只接纳学生毕业实习,而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合作很少;另一方面,学院和企业关系不够紧密,没有健全的合作机制体制,校企双方责任不明确,合作关系难以长期持续稳定[3]。

2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针对当前发展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结合学院自身特点、服务甘肃地方经济、符合当前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符合创新创业的时代要求。总体思路如下。

2.1 企业进校园,生产教学一体化

通过将实体企业引进校园,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使得企业生产活动和学院实践教学活动一体化,尽可能实现实践课堂与生产现场合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直困扰校企合作的利益诉求不一致问题,为校企协同育人奠定了坚实基础。我院为企业进校园提供了两条途径,即进入产教园和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其中第一条途径为更多企业所认可,能够最大限度保持企业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我院作为甘肃省交通运输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自2016年至今已引入行业企业百家,完成了企业进校园的基本构想。例如与顺丰物流签订合作协议,承诺自愿为人才培养工作开放相应企业资源,每年仅提供实习实训岗位一项可达800个之多。

2.2 项目进计划,人才培养协同化

企业进入校园后,通过签订协议来明确双方的协同育人关系,但还需要具体的合作项目来推进人才培养工作。企业有许多块状生产项目能够为学生技能训练提供岗位和任务,但项目时间与课程时间不吻合使得这些良好的合作项目被白白浪费,错失了“双赢”的机会。因此,合适的企业项目由合作企业向学院备案后,由学院编入培养计划并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解决时间不吻合问题,从而保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能够协同。顺丰物流有限公司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一起进行项目梳理,将项目安排写入人才培养方案[4]。

2.3 任务进课程,课程内容任务化

除将企业块状生产项目集中安排在人才培养计划之中外,我们还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等纳入课程开发中,将企业真实生产任务以理论课程任务形式嵌入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来实现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授的同时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真正培养“学做合一、理实并重”的技能型人才。同时,学院及企业专兼职教师还按照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对相应课程内容进行序化,使学生知识积累与工作流程保持一致,保证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适用性,缩短了学生对企业流程的适应时间。物流管理专业以苏州大洋物流供应链信息平台系统为载体,以汽车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项目为依托,将校内客户服务中心与客户企业的任务安排到相应课程教学中。顺丰物流信息平台提供的远程接入功能,使现代流通技术实训基地可远程监控的实战教学成为可能,拉近了学院与企业、课堂和现场的距离,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大大提高学院教学水平[5]。

2.4 师傅进课堂,课程教学实战化

企业环境和企业项目固然都是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资源,但单纯由学院来组织教学活动不但会降低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能会对资源造成损失。另外,企业各级各类人员(各级管理者或一线技术工人)长期从事相应工作所积累的经验性知识,更是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资源。基于此,学院将企业人员以师傅身份引进课堂,让他们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标准及考核手段,实现课程教学的职场化和实战化,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每门课程教学中,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完成职业人格的塑造,帮助其将来快速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换,更好地适应社会。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了物流经理大讲堂,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请入课堂,将管理经验和行业体验讲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完成必需的职业认知,为进入行业企业做好准备。另外在技能训练课程中,如叉车、运输仓储业务实训等,邀请产教园内企业的一线员工参与日常教学和考核,由企业导师和实训教师共同完成教学及考核工作,实现实战化教学。

2.5 实施“1+X”证书制度下的课证融通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原有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且课证分离,学生学完一门课之后只是简单参加考核即可,与相关职业资格要求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

结合现行教育部启动的“1+X”证书制度,促使学生除学完课程以外,还能够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因此本文提出在“1+X”证书制度下的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的是专业核心课程,改革课程考试方式,将职业技能考核要求纳入相应的课程中,对应一种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理论和实操考核的学生可申请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具体要求为:原本考核方式为考试的课程,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对应职业资格考试项目中的理论考试成绩,考核成绩不低于60分的,技能鉴定理论考试为合格;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职业资格实操考核,考核通过的学生可申请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但不作为该专业课程获取学分的依据。

3 经验总结及启示

鉴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期实践及显著成效,笔者认为该模式具有相对普适性和较强的实践价值,可以为兄弟院校及相关专业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帮助解决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为了更精炼地表述具体思路和做法,我们将经验及启示总结如下。

3.1 实施多元主体参与的办学模式

引入甘肃省交通运输厅、甘肃省邮政管理局两个行业指导单位,联合以兰州顺丰物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规模物流企业,做到学院为行业和企业培养人才,行业和企业主动参与到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行、校、企均能积极参与办学的新型协作育人模式。从行业的高度、企业的广度提出可行性建议,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进一步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充分显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的独特优势,根据国际物流业发展趋势,积极推进物流管理专业的国际交流合作,探索集团化办学和混合所有制办学。目前,学院已经与美国国际科技大学、波兰华沙维斯瓦大学、西班牙海梅一世大学等7所国外大学达成了合作办学协议。

3.2 共建协同育人体制机制

以交通职教集团为平台,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体制。首先,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由学院单方面育人的理念,加强实践教学理念创新,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让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并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其次,引入行业企业专家,成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基于企业岗位设置专业课程,基于企业生产方式组织教学。在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召开校企合作推进会,进一步对接企业,实施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等多样化培养形式,改变学院盲目培养问题。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制定教学标准和教学计划,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最后,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和沟通机制。在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使合作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构建稳定的合作平台。校企通过充分的交流沟通,夯实合作基础,密切合作关系,不断加强在设备、技术、人员、基地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从而实现互惠互赢。

3.3 确定行、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点、线、面”能力螺旋上升的训练体系。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通过“点”能力的获得,逐步贯通“线”能力,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引导“线”能力向“面”能力提升。将目标岗位能力与系统解决物流问题的“面”能力相匹配,着力解决学生能力目标与企业需求不匹配、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相脱节的问题。

3.4 实施专业核心课程改革

充分调研企业生产过程和生产岗位,建设“课程两融合、教学两循环、培养五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解决工学交替时点不匹配、深度不协调等问题。针对企业需求,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深度融合、素质课程与职业课程有机融合、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循环进行、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循环递进,形成多轮次的工学交替,融教学入生产,“教、学、做、训、赛”一体化,提升学生技能、素质和综合能力。主要核心课程均设置企业调研、企业主要岗位体验、企业轮岗3个教学模块,通过课堂讲授传递理论知识,通过企业调研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课内一体化教学提高操作技能,以企业岗位体验强化技能应用,以各类校内外竞赛培养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

3.5 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

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在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打造坚实的硬件平台。

(1)引企入校,共建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结合学院自身实际,利用学院和企业各自的优势,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原则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学院提供实训场地,引入企业的设备和生产线,将生产车间、工厂建在校内实训基地,企业负责产品生产,选派工程师指导学生实训,学院则负责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按照企业真实的生产流程,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安排到相应岗位上,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训练。加强实训基地的文化建设,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使实训基地不仅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还能满足企业员工技术培训需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2)密切合作,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共建稳定的多功能校外实践基地,兼具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培训和学生就业等功能。在教学方面,基地承担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任务,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生产、了解岗位;在科研和技术服务方面,以基地为平台,学院教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并与企业联合研发,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为企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在培训方面,基地可以成为学院教师稳定的工程实践场所;在学生就业方面,通过基地实习,学生充分了解企业,切身感受企业的文化和价值取向,增强对企业和职业的认同感,从而为成功就业奠定基础。

3.6 行、校、企共建以实践为导向的校企教学团队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团队主要由校内教师组成,生产经验不足,实践技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受制于学院管理制度,无法长期稳定到校授课。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革现有的实践教学团队,组建一支由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师队伍,其中校内专职教师是实践经验最为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是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此外,有计划地定期安排校内教师到企业实践,参与企业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同时,学院也应当有计划地对兼职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保证兼职教师长期稳定参与实践教学[5]。

3.7 校企共育人才,推进产学研合作和产教深度融合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包括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内的“三个坚持、两个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目标定位,体现了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鲜明的办学特色,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的基调。这些都建立在学院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之上[6]。因此,在全面加强学院和企业在教学、管理、学生培养等方面协同合作的同时,要不断深化科研、社会服务和产业合作,以“产学研”为抓手,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高职院校科研技术水平,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体现高职院校的社会功能和发展特色[7]。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物流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韩国智慧物流,为了物流产业的革新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现代通信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