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
2019-12-22赵永霞
赵永霞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1 职业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职业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现状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教育结构和教育体系发生了重大变革,其内容之一是职业教育在国家倡导和扶持下开始规模化地进入国民教育序列,学生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后,可以选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也可以在普通高中毕业后,选择进入高等职业学校深造,接受就业指向十分明确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一般分为中职和高职两个层次。近年来,中高职衔接在我国已呈快速发展态势,但不论哪一个层次,其特点均是以学生在校学习专业技能为主,文化课学习为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因为具备各种实用技能,越来越受到企业欢迎,这也促使职业院校越发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而忽略人文素养培养。
目前,职业院校在艺术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艺术教育课程体系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但其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首先,职业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方式和途径单一。为了升学和就业,学校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技能培养上,对艺术素养的培养大多通过开设一两门艺术类课程来完成,课堂教学时间一再被压缩,公共艺术类课程受总课时数的影响以及其他专业课的挤占,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次,公共艺术类课程体系与结构不合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公共艺术类课程的开设主要集中在音乐、美术和影视鉴赏3个方面,受课时、师资、场地、器材等因素影响,学校对课程设置的衔接性、互补性、延伸性、多样性等缺乏足够认识,舞蹈、雕塑、建筑园林、戏曲器乐、艺术设计类的课程对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而言更是遥不可及[1]。再次,艺术教育课程多采用以教师传授和集中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这与艺术教育的特点背离,阻碍了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发展。艺术教育具有浪漫、抽象等特征,单凭一两门课程和照本宣科无法达到艺术教育目标,相反还会使很多学生因为单调、枯燥、呆板的教学方式而对艺术课程学习失去兴趣[2]。近年来,职业院校虽然开始重视营造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但并没有很好地与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人的素养都将成为技术和技能得以施展的关键因素。例如,一位人文艺术修养全面的设计师,其设计的作品必将充满对消费者的人文关怀,充满美的意蕴。
1.2 职业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1.2.1 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重理论、强技能、轻素养”现象 职业院校重视学生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课程设置向技能培训方面倾斜,存在明显的“等级”观念,艺术类课程往往作为一种辅助性课程,处在课程体系的边缘。很多职业院校公共艺术类课程存在门类偏少、课时不足、课程设置陈旧、课程体系与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艺术类课程受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课时影响[1],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相去甚远。
1.2.2 职业院校对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职业院校往往认为公共艺术教育既不能给学生就业带来直接帮助,也不能为学生升入更高学府提供优势,而且还会挤占其他专业课程学习时间。长期以来,学校对艺术教育的关注度很低,校园缺乏艺术环境和艺术氛围,学生往往没有提高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
1.2.3 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自我学习意识淡薄 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学生一般不会通过自学或同伴互助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从而使人文素养培养变得更加困难。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既有学校和社会环境因素,也有学生自身因素,而要打破这种“重技能、轻素养”的局面,还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共同努力。
1.2.4 职业院校艺术类师资严重不足 受艺术类课程是可有可无的“调味品”思想的影响,学校没有将艺术类师资培养放到与文化课、专业课同等的地位,对艺术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评价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教师在进修、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长期处于劣势地位。
2 培养职业院校学生艺术素养的思考
2.1 促进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曾说,“夫画者,所以成教化,助人伦也”。张彦远从绘画的角度,说明艺术教育可以陶冶情操,使人明事理,知廉耻。职业院校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常年进行繁重的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培训,严密的逻辑思维培养容易使人的情感出现空白地带,通过艺术教育和艺术中的情感交流与抚慰,可以弥补形象思维的缺失,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通过艺术教育中“真、善、美”的滋养,使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 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敬业精神
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无论哪一门类,都包含着技术因素,如绘画作品中,点线的质量感及色彩的合理搭配;音乐中的节奏、旋律;舞蹈中的肢体语言;戏曲中的手、眼、身、法、步等,无一不体现技术的难度,同时还需要艺术家融入感情。因此,学生对艺术的学习,需要投入较多精力,通过对艺术门类的不断涉猎,培养钻研精神与敬业精神。
2.3 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情商
艺术活动是人类重要的情感活动,其内容充满着人类对自然的热爱,最大限度地讴歌人性的光辉,而且艺术表现的特殊形式往往体现为多人合作或集体合作。比如,舞蹈中的团队协作,戏曲中的情景沟通,音乐合唱训练中的服从意识。这种多人合作的形式构架起人际交流的桥梁。未来社会是一个特别需要团队作战的社会。因此,学生通过艺术教育而形成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服从意识等优秀品质,都会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成为人生的亮点,从而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4 培养学生想象力,促进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
艺术的创造力在知觉形象中通过综合性的再创造把握世界的真谛,更注重感性和瞬间的顿悟。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职业院校学生未来必然面临许多挑战,开拓性地、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挑战自我,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这与艺术作品中提倡的自由、超越和独创精神不谋而合,也正是艺术素养培养的目的。
3 培养职业院校学生艺术素养的实践探索
3.1 设置和改革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将艺术教育纳入教育法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基本保证。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高度重视有关“礼”“乐”的艺术教育,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艺术教育。20世纪20年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意识到艺术强国的重要性,致力于中外艺术交流事业,促进了艺术教育事业大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艺术教育日趋正规,戏曲进校园、书法进课堂等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为职业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提供了契机。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专科可参考执行。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制度化,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提供了保证。公共艺术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通过课程设置,来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3.1.1 课程开设应具有针对性,体现公共艺术教育特点 公共艺术类课程的优势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公共艺术类课程面向职业院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开设,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理论知识和艺术鉴赏能力都较弱,其接受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整系统地学习艺术理论知识、掌握纯熟的艺术技法,而在于发现生活之美,使学生拥有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艺术的熏陶中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从这一目标出发,职业院校的艺术类课程应摆脱专业化和纯艺术化的模式,让课程内容贴近生活,以期达到艺术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的真正目的。
3.1.2 课程开设应突出综合性、多样性 职业院校艺术类课程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面向所有学生,提高艺术教育的普及率和覆盖率;注重多样化,强调各门类艺术的欣赏功能,使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几种艺术门类的常识、基本特征、表现形式等,应结合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的研究成果开展教学,使学生有所收获,以培养兴趣和欣赏习惯、提高欣赏能力为出发点,充分体现艺术教育的实效性。在艺术教育的多样性方面,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但不局限于某一门类的艺术形式,如美术学科,开设国画、书法、西画欣赏等课程,而这些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是学生艺术素养得以提升的有力保证。
3.1.3 课程设置要有层次性,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 针对学生需求进行课程设计。通过必修课,为学生提供提升艺术素养的机会,在这一平台上接受无差别的学习,提高全体学生艺术素养。同时,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学校可开设选修课。在课程设置方面,注意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递进和衔接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系统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为职业院校学生搭建一座通往艺术殿堂的桥梁。
3.2 充分发挥课外艺术教育的功能
职业院校通常将专业技能课设为主课,占据了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而以培养艺术素养为目的的艺术类课程相对较少,这对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十分不利。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既能受到艺术的熏陶,又不占用主课学习时间,我们采用课外艺术教育的方法。
3.2.1 充分发挥艺术社团的功能 艺术社团由学生组织,以培养艺术兴趣为目的,学校应大力倡导学生参加各类艺术社团活动,利用课外时间安排各种培训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艺术馆、博物馆及各类艺术作品展等。同时要求社团教师制订学习计划与考核标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社团还可聘请校外专家参与培训,这样既扩大了学生视野,又能促进学生艺术素养发展。
3.2.2 通过展、演、赛等活动形式,调动学生艺术学习积极性校园内展、演、赛活动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一次精彩的活动,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学校应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音乐会、书法展,邀请艺术名家进校园。目前,国家倡导的书画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抓住机会开展此类活动,一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热情,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3.2.3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艺术培训 有资质的校外艺术培训机构,通常在教学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在训练某一艺术门类方面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学校应鼓励学生多参加此类培训,如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艺术培训,学生利用双休日或假期参加这类机构系统的辅导培训,必定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4 充分发挥学校及班主任的督导作用,督促学生利用寒暑假学习艺术类课程 寒暑假时间相对集中,可为学生布置作业,比如设计一张手抄报,完成一幅书法作品,读一本名著,制作一幅手工作品等,开学后集中检查并展开评比活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感悟与认识,真正达到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提升艺术素养的目的。
3.3 营造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高品质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能使学生保持平和的心态,以善意的目光去看待世界,而单调乏味的校园生活,则使学生经常处于焦躁状态,既不利于校园文化发展,又不利于学生成长。如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第一,学校领导、师生都应认识到艺术的重要性,主动探索,创造以美为中心的文化校园。第二,将各类艺术活动落到实处。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美化生活、美化校园的活动,小到一件服饰、大到一项主题活动,都要追求艺术性。著名美学家洪毅然先生提出“大众美学”概念,倡导“为人生而艺术”,主张让艺术立足于普通民众的生活,在生活的点滴中去追求艺术之美。校园随处可见的精美海报、美妙动听的音乐、意境深邃的绘画……这些都是艺术校园的组成部分,长期坚持,学生的艺术素养自然就提高了。
3.4 在其他学科中渗透艺术素养培养
职业院校的许多课程都和艺术有联系,例如,在思想品德课上介绍历史名人、在艺术方面有成就的人。利用语文课中的诗词歌赋以及小说等渗透艺术教育,使学生既接受艺术的熏陶,又学到相关专业知识,也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倡导教师以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生,以轻松愉快的节奏引导学生完成各类专业知识学习,启迪学生用积极阳光的心态看待世界,这种教学态度通常与艺术的教化作用不谋而合。
3.5 提升艺术教育师资水平
职业院校艺术类课程的师资水平,是学生艺术素养能否得以提高的关键。教师的艺术修养、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是学生学习效果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学校应着力提升艺术类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可采取以下途径。
3.5.1 建立完善的教研室研讨机制 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组织艺术类课程教师进行学术研讨,可以是本学科研讨,也可以是跨学科研讨。
3.5.2 鼓励教师自我研修,以不同形式提高自身专业修养 鼓励教师参加校外艺术活动,在职称晋升、评优选先时认可教师在社会团体中取得的艺术成就,向全社会宣传本校优秀教师在专业领域取得的成绩,利用名人效应带动校园文化发展。
3.5.3 为艺术类课程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 开阔教师视野,通过集中学习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只有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了,才能带领学生走进艺术殿堂,陶冶学生情操,全面提升学生艺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