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音乐剧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2019-12-21

关键词:发文音乐剧期刊

一、引 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音乐剧作为一种戏剧种类诞生于英国,至今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开始,音乐剧也已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展了三十多年。(1)参见周映辰:《都市丛林中的音乐剧——中国音乐剧在2015》,《艺术评论》,2016年第3期。近年来,随着美育教育与核心素养培养的逐步推进,音乐剧作为一种集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教育界和戏剧界的广泛认可和关注。为呈现国内音乐剧研究现状,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通过载文时间、载文数量、学科分布、载文期刊、发文作者、研究机构等文献指标,考察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录的1978年至2018年的音乐剧研究文献,以发现音乐剧研究的主体脉络,挖掘音乐剧研究的学科结构,把握音乐剧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音乐剧研究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CiteSpace V”对音乐剧研究文献的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的图谱进行可视化共现,以呈现音乐剧研究的知识图谱和内在趋势。最后,本文对音乐剧研究文章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可视聚类,归纳出音乐剧研究的热点和核心内容,并展望未来的研究走向。

二、文献来源和数据统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的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由于其收录期刊众多,期刊差距较大,故选择中文核心期刊、SCI来源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以更好地反映中国音乐剧研究进展。以主题词为检索条件,设定“音乐剧”为检索内容,选择时间为1978年至2018年(检索时间为2019年4月15日),共得检索结果995条。对检索结果去重、整理,删除期刊会议征稿、卷首语、个人及其学术成果介绍、演出节目及机构介绍以及署名为课题组及无作者等的条目以及不相关条目,然后对有效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主要包括同义词、缩写词的规范和统一,机构的合并(机构更改名称的,统一成当前的名称),无关键词文献的关键词提取,不规范关键词的删除,保证软件运行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最终得到828篇相关文献。

(二)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文献计量是运用量化的分析方法,探究文献或者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从而客观、定量和系统地描述文献或情报的特定结构、特征和规律。(2)参见陈维军:《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比较研究》,《情报科学》,2001年第8期。文献计量也是一种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DIKW)的转换方式。(3)参见王曰芬:《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综合研究的方法论来源与依据》,《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2期。它通过对数据的量化分析,考察数据中的信息规律及变化,并将核心信息转换为知识和智慧。因此,对科学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有利于判断研究趋势,把握研究热点,聚焦研究主题。故此,本文为分析国内音乐剧研究现状,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音乐剧相关文章。

在分析技术上,本文运用“NoteExpress”和“CiteSpace V”对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谱绘制。其中,“NoteExpress”用于统计音乐剧文献中的发文年份、发文作者、作者机构、刊文期刊等文献外部特征信息。“CiteSpace V”(引文空间)是在计量学和数据可视化基础上开发的一款科学文献分析软件。本文运用“CiteSpace V”分析音乐剧文章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共现、高频关键词发展时序等信息,以展现音乐剧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发文年度分布

文章发表数量可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热度和发展状况。图1给出各年发文数量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音乐剧研究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音乐剧研究在中国知网收录的发文数量中,到1992年开始有记载关于音乐剧的文章,过去的四十年里有二十六年记载着发文情况,整体呈现波浪式递增趋势,其中2012年、2013年、2014年达到发文高峰期,分别为70篇、74篇、71篇,其他年份整体保持年均发文30篇左右。

图1 1979年-2018年国内音乐剧研究发文年度统计

(二)期刊载文量

刊载音乐剧研究文章的期刊有93种。刊发1篇至20篇音乐剧研究文章的期刊有82种,占全部期刊数量的88.17%,发文214篇,刊均发文2.6篇,占全部发文总量的25.76%;刊发21篇至40篇音乐剧研究文章的期刊有5种,占全部期刊数量的5.38%,发文118篇,刊均发文28.4篇,占发文总量的17.16%;刊发41-60篇音乐剧研究文章的期刊有2种,占全部期刊数量的2.15%,发文101篇,刊均发文50.5篇,占发文总量的12.20%;刊发61篇至80篇音乐剧研究文章的期刊有2种,占全部期刊数量的2.15%,发文143篇,刊均发文71.5篇,占发文总量的17.28%;刊发80篇至100篇音乐剧研究文章的期刊有1种,发文97篇,占发文总量的11.72%;刊发100篇及以上音乐剧研究文章的期刊有1种,发文131篇,占发文总量的15.82%。上述数据显示,随着发文数量的增加,发文期刊的数量随之减少,但刊均发文数量则上升。这说明在过去四十年里,发表音乐剧研究文章的期刊数量虽然较多,但保持持续发文的期刊较少。载文期刊数量及刊均发文数量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1978年-2018年国内音乐剧研究载文期刊数量及刊均发文数量

分期刊看,发表3篇以上音乐剧研究文章的期刊有30种。其中,发表音乐剧研究文章数量前5位的期刊为:《上海戏剧》发文131篇,占发文总量的15.82%;《人民音乐》发文97篇,占发文总量的11.72%;《中国戏剧》发文72篇,占发文总量的8.70%;《戏剧文学》发文71篇,占发文总量的8.58%;《四川戏剧》发文53篇,占发文总量的6.40%。发文量排名前30位的期刊如图3所示。

图3 1978年-2018年国内音乐剧研究发文数量前30位的期刊

(三)发文作者与机构

任何学科的发展需要该领域稳定的研究机构与研究人员或团队持续的关注与推动。研究该领域发文机构及作者的发文量可以了解该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作者与研究机构,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态势。研究数据表明,在过去四十年里,发表音乐剧文章的作者共657人。发表1篇音乐剧研究文章的作者有547人,占作者总数的83.26%,发表1篇以上音乐剧研究文章的有110人,占作者总数的16.74%。这说明在过去四十年里音乐剧研究领域发表1篇的作者较多,高产作者较少,音乐剧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生产率有待提高。利用“CiteSpace”对作者进行图谱分析时,每个圆形节点代表一位作者,节点越显著,表示作者发文量越多,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之间合著发文情况,连线越粗表明合著发文量越大。通过“CiteSpace”对作者进行图谱分析可以发现,几个较大节点代表了该领域的高产作者,如居其宏(34篇)、傅显舟(11篇)、于平(10篇)、周映辰(9篇)、刘诗嵘(8篇)、裘晔(8篇)、费元洪(8篇)、廖向红(6篇)、慕羽(6篇)、杨媚(6篇)、陈刚(6篇)等。节点之间的连线只有5条,已有连线较细,大部分节点均为单独存在的,这表明大部分音乐剧研究作者基本处于独立研究状态,尚未形成合作研究态势。

同理,为更好地了解当前国内音乐剧研究现状,利用“CiteSpace”对音乐剧领域发文机构及合作状况进行图谱分析,可以发现当前该领域发文量最大的机构为上海戏剧学院,为19篇。其次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15篇),其他发文量较大的机构有北京舞蹈学院(12篇)、中央戏剧学院(12篇)、南京艺术学院(10篇)等,这些机构形成了国内音乐剧研究的高产和核心机构。从机构的性质上来看,国内研究音乐剧的机构绝大部分都是高等院校,这与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研究机构的设置密不可分。绝大部分发文量较大的高校均设置了音乐剧专业,部分院校已成立了音乐剧系,如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就机构合作而言,分析结果显示圆形节点之间连线只有6条,也不存在网络状分布,已有连线也不粗,这表明在音乐剧的研究上,机构之间合作较少,基本均为独立研究的状态。

上述现象反映出国内音乐剧研究已经存在一批专业研究人员与核心机构,在该领域有所建树,但相关文章的产出均为个人或机构内部行为,整体研究力量相对分散,缺乏不同学者之间、不同机构或跨学科之间的合作研究。

(四)研究热点分析

在研究文章中,关键词占文篇幅较少,大多不超过7个词或者词组,文献计量学认为关键词是作者对文章核心思想的概括和精炼,可视为研究文章的精髓。因此,分析研究文章的关键词,可运用频次高的关键词来描述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从文献计量分析角度看,词频及中心性是测量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重要性的指标,关键词的词频及中心性越高,说明该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的“地位”及“媒介”作用越高,能够反映的研究信息越多。通过“CiteSpace”对1978年至2018年音乐剧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关键词词频排名前30位的分别是:音乐剧、歌剧、剧种、观众、演员、百老汇、美国、舞台、文化机构、美利坚合众国、北美洲、中国音乐剧、艺术、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戏曲、戏剧、剧场、艺术创作、音乐剧专业、故事、百老汇音乐、《悲惨世界》、民间文学、原创音乐剧、上海、青春、音乐剧演员、歌舞、四季剧团。具体频次及中心性如图4所示。

图4 音乐剧研究高频关键词及中心性

通过高频关键词聚类以及相关文献的分析和归纳,可以将我国的音乐剧研究热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国内外音乐剧作品艺术特征解析的基础性研究;二是音乐剧创作及本土化研究;三是音乐剧理论、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研究;四是国内外音乐剧作品的评析及观后。

1.国内外音乐剧作品艺术特征解析研究

音乐剧在欧美国家发展多年,已然成为一个成熟的领域,而其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音乐剧的概念起源及辨析、国内外经典音乐剧目的介绍及其艺术特征解析是了解和学习音乐剧的基本步骤,也成为该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和持续性的研究热点。音乐剧诞生于西方国家,虽因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有着其复杂的演化进程,但大部分学者一致认为,中国当代音乐剧由西方音乐喜剧发展而来,因此对西方经典音乐剧作品的介绍及其艺术特征的解析构成了音乐剧研究的一大趋势。其中对于“四大音乐剧”的介绍及艺术特征解析屡见不鲜,如廖向红从剧本特征、剧情结构、音乐旋律、歌词含义、舞美设计等多方面对《悲惨世界》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傅显舟对《西贡小姐》的创作历史、人物刻画、音乐舞蹈、舞美设计等进行全面的点评与分析。李涛从音乐的角度对《剧院魅影》进行艺术分析,利用剧中的三首风格各异的歌曲分析剧中人物克里斯汀不同时期的情感倾向和心理动态。(4)参见李涛:《克里斯汀的情感纠葛——以音乐剧〈剧院魅影〉中三首歌曲为例》,《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孙琳从创作者、音乐、舞蹈、舞美设计来分析《猫》的成功因素。同时,随着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学者也逐渐开始关注本土音乐剧的成长。如杜琳从创作背景、艺术特点方面对本土音乐剧《金沙》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市场价值进行分析;满新颖从剧本创作、叙述策略、戏剧结构、舞美设计等方面对原创音乐剧《王二的长征》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王玲从大型原创音乐剧《草原恋》的创作背景、音乐元素、舞蹈元素、舞美元素、蒙古族元素等几个方面阐释其艺术特征。(5)参见王玲:《论音乐剧〈草原恋〉的艺术特征》,《音乐创作》,2018年第1期。

2.音乐剧创作及本土化研究

音乐剧作为一种“舶来品”的艺术形式,其在中国的推广需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创造符合东方传统文化与价值理念的作品,因此音乐剧的创作如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结合是研究的核心议题。音乐剧引入之初,这种新颖的艺术呈现形式令观众耳目一新,从而也促使了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使之经历了从引进原版音乐剧到经典剧目中文版创作,再到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几个阶段。同时学者们也开始积极探索音乐剧的中国化道路,从剧本创作理论、题材选择、音乐舞蹈、舞美设计、观众与市场、借鉴与融合等多方面展开研究,形成了《西方音乐剧史》《音乐剧与舞蹈》《音乐剧声乐演唱教材》等众多专业类书籍及教材。中国戏曲与音乐剧的结合也是音乐剧中国化讨论的焦点之一,虽两者存在“以歌舞敷衍故事”、多元素综合性等共性,但学者普遍认为戏曲与音乐剧分属东、西方文化范畴,在文化传统、美学追求、艺术特征、创作方法和手法上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存在鲜明的差异(6)参见廖向红:《论音乐剧创作特征(节选)》,《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音乐剧与戏曲的结合并非音乐剧本土化的出路。正如近些年市场也出现过一些挂名“越剧音乐剧”“黄梅音乐剧”等与戏曲结合的音乐剧类型,但获得市场认可的寥寥无几。周容生指出,当前我国音乐剧的创作市场繁荣、风格多样,但出现了质量堪忧、原创不足、欠缺旋律歌唱性并且忽视创作的重要性的问题,提出新时期音乐剧创作要结合国情、找准主流定位、重视通俗性、培养优质人才以及注重品质创新的建议。(7)参见周容生:《新时期我国音乐剧的创作与发展》,《四川戏剧》,2017年第1期。

3.音乐剧理论、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研究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国音乐剧作为一个朝阳行业,在理论发展、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任重道远。文献分析表明,当前的音乐剧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音乐剧教育方法理论研究,如居其宏提出的音乐剧创教互动的“体外循环”与“体内循环”;张小群提出的音乐剧整合教育观;訾娟提出音乐剧教育教学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终点的人才培养机制,整合艺术教育的资源,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致力于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8)参见訾娟:《中国音乐剧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与思考》,《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另一类为专业技巧教学研究,分别从声乐技巧(如演唱风格、真假混声、基音训练等)、加强演唱与舞蹈有机融合等方面探讨。郭磊指出音乐剧教学在中国也是刚刚起步,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成功的经验并不多。当前音乐剧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我国目前的音乐剧教育与创作实践和市场实践有着较大的距离。(9)参见郭磊:《对音乐剧本体的再认识与中国音乐剧人才培养的思考》,《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4.国内外音乐剧作品的评析及观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国内外优秀音乐剧作品的鉴赏与评析是促进音乐剧在中国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音乐剧研究之始,对于国内外优秀音乐剧作品的评析及观后便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并且也逐渐由对音乐剧整体剧目的赏析走向对音乐剧书籍教材,以及音乐剧剧目当中的舞蹈、音乐、戏剧等构成元素的多元化赏析趋势。居其宏在看完原版《悲惨世界》后从剧本、音乐语言、舞美设计、演员能力等元素对其进行评析,并对其商业化运用、高票价策略等进行分析,最后指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要从客观现实出发,不能被短期操作的市场成功引导到错误的方向。(10)参见居其宏:《“四大名剧”与中国市场——音乐剧〈悲惨世界〉上海演出观后》,《人民音乐》,2002年第9期。参见杨佳在看完中文版《妈妈咪呀!》后指出,全能型演员依然是音乐剧演员培养的重中之重,搬演国外的优秀音乐剧目可为普及音乐剧知识、培养音乐剧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11)参见杨佳:《“妈妈”的入乡随俗 中文版〈妈妈咪呀!〉观后絮语与思考》,《上海戏剧》,2011年第8期。马斌对音乐剧《王二的长征》中的舞蹈进行赏析,认为其舞蹈编创与表现主义手法的有机融合,解放了艺术审美的原始魅力。潘妍娜对原创音乐剧《西关小姐》中的音乐进行点评,认为雅俗共赏的总体音乐风格定位和广府音乐元素的文化基调是其音乐创作的特色。(12)参见潘妍娜:《立足本土 寻求世界性表达——评音乐剧〈西关小姐〉的音乐创作特色和文化诉求》,《人民音乐》, 2013年第9期。

(五)研究趋势分析

为促进学科的科学发展,对学科主题研究演化进展的研究是发展与延伸学科知识领域及完善其理论体系的重要方式。在文献计量学中,关键词是承载主题概念的最小单元(13)参见魏晓俊:《基于科技文献中词语的科技发展监测方法研究》,《情报杂志》, 2007年第3期。,通过分析文献关键词的突变情况可以把握学科突现的概念与潜在研究方向。突变是指一个变量的值在短期内发生了一次或多次很大的变化,研究粒度可细化为引用、下载、关键词的频次(14)参见王磊:《基于文献计量的某高校作者发文、合著及学科发展情况可视化分析》,载《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年第2期。,因此突变词(Burst Term)的出现反映的是学科研究关键词在一定时期内的动态发展趋势,对突变词的把握是了解学科研究前沿与趋势的重要依据。通过“CiteSpace”突变词分析,得出音乐剧研究当中11个突变率较高的关键词,具体如图5所示。图中左上角对应的中文词分别为“突变关键词”“突变的年限”“突变强度”“起始年份”“截止年份”。

图5 1978年-2018年国内音乐剧研究突变词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以前戏曲的突变强度最高,达到5.177,突变时间段为1999年至2004年,说明这5年时间里音乐剧学科中关于戏曲的研究更为深入和广泛。这也反映了音乐剧在引入中国后,有关音乐剧与中国戏曲的关系研究是学者们重点关注和探索的内容,并带动相关的研究文献不断增加,逐渐成为当时的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2000年,儿童音乐剧《寒号鸟》的成功上演使其在2001年至2002年两年间成为当时的研究热点之一。

2013年音乐剧电影《悲惨世界》的成功上映,使其成为2010年以后音乐剧研究领域突变强度最高的关键词,上海作为国内首次引进原版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城市而成为了关键词,凸显于音乐剧研究中。二者突变时间跨度均为2013年至2014年,说明这段时间里这两个词的频次变化最为明显。其次,原创音乐剧的突变率明显,从2012年持续至2018年,说明原创音乐剧逐渐得到国内音乐剧研究的重视,成为近些年音乐剧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四、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文献计量法及知识图谱进行分析,可发现,音乐剧研究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已有一批专门的音乐剧研究机构与学者,核心研究机构与学者较为突出,但研究机构与学者之间缺乏合作。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音乐剧研究热点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国内外音乐剧作品艺术特征解析的基础性研究;二是音乐剧创作及本土化研究;三是音乐剧理论、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研究;四是国内外音乐剧作品的评析及观后。

纵观国内学者对音乐剧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我国音乐剧研究呈逐步迈向成熟的趋势。从早期对国外剧团及音乐剧作品(如日本四季剧团、百老汇音乐等)的学习研究,到探讨与民族戏曲的关系与结合,逐步转向音乐剧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领域的研究,到当前走向原创音乐剧的研究,我们音乐剧研究已逐步从学习探讨阶段迈向自我探索及创作阶段。同时从《寒号鸟》《悲惨世界》等突变强度较高的关键词中也可以看到,一部优秀的音乐剧作品可以带来较为强劲的研究力量,因此,如何进行原创音乐剧研究将继续成为我国音乐剧研究的趋势。与此同时,打造优秀音乐剧作品、使音乐剧走进更为广泛的大众视野、重视并提升我国音乐剧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音乐剧专业人才也将成为音乐剧研究的趋势。

(二)研究启示

1.整合教育研究资源,培养更多音乐剧优质人才

音乐剧是一门综合艺术,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相对于传统单一艺术学科而言,其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我国音乐剧研究当中虽已有专业研究机构与研究人员,但力量相对分散与单薄,研究机构与研究人员之间合作较少。因此要促进音乐剧在中国的长期良性发展,需整合音乐剧教育研究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音乐剧学科教育教学、科研及实践体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养策略,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多才多艺复合型优质人才,并促使专业学生能在毕业后从事音乐剧相关领域的工作,有效地避免专业人才的流失。

2.注重音乐剧市场化

音乐剧自身的商业属性决定着其创作生产过程当中都会将其商业收益作为主要参考目标。市场化是音乐剧作品的试金石,市场化的选择与竞争是中国音乐剧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音乐剧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出现了众多作品,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如《雪狼湖》《妈妈再爱我一次》《如果爱》等,但大部分作品在剧本创作、音乐舞蹈、演员表演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质量堪忧,反响平平,而国外经典音乐剧作品,如《悲惨世界》能在全世界持续上演几十年亦为市场的选择。除了对作品质量的筛选,中国音乐剧市场化的过程还需注重其制作、宣传、运营等商业化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专业高效的商业化管理无疑是提升音乐剧受关注度和认可度的重要方式,也是体现音乐剧经济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最直接的手段。

3.推进音乐剧民族化

近些年,随着西方经典音乐剧的引进、译制以及原创音乐剧的上演,音乐剧在中国已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并得到认可,但相对西方的受众群体比例,作为“舶来品”的音乐剧在我国的受众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与其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如何创造出适合国人欣赏、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剧是音乐剧本土化的主要焦点。这一过程不仅是译制、移植或改编西方音乐剧作品,更需要众多艺术家及创作者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民族特色与现实生活,从题材选择、剧本创作、音乐创作、舞蹈编排、舞美设计等多方面进行整合,融合中国特色的民族元素与西方经典音乐剧创作及表演经验,创造出体现中华民族艺术特色与风格的音乐剧作品,从而使音乐剧扎根于中国土壤,茁壮成长。

综上所述,我国音乐剧研究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观摩学习到自我探索的逐渐丰富及成熟的过程。音乐剧在中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繁荣,但是音乐剧在中国的研究与发展依然存在如研究内容单调、研究方法单一、人才短缺、原创不足、质量堪忧等方面的问题。这依旧需要我们所有音乐剧从业人员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促使中国音乐剧朝着更科学、更专业、更优质的良性方向发展,形成产学研有机融合的完美闭环,使其真正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猜你喜欢

发文音乐剧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期刊问答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