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育中的心理疏导研究

2019-12-21贾智刚

大众投资指南 2019年8期
关键词:政治心理思想

贾智刚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论述构建和谐文化工作时提到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是“心理疏导”连续三次出现在党的重要会议报告当中。这标志着在新形势下我党对如何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有了新的认知和思考。凸显了新形势下心理疏导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高校,如何从思想政治教育较大来进行心理疏导工作,两者互促互进,既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革新和发展,又做到心理疏导的时效性和科学性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心理疏导有别于医学上的心理疏导,它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笔者将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对心理疏导进行研究,达到通过心理疏导研究促进高校思想教育方法的创新,同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探索出建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之上的心理疏导模式与方法。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心理疏导是新形势下的高校政治工作的重点,它对树立学子正确人生观、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高校思想政治领域的心理疏导?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意义何在?我们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利用心理疏导开展工作?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社会道德意识等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深刻的变化的发展。新一届中央领导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奋斗,社会经济也处于重要转型期,社会充满着内在张力。在高校,学生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旺盛,思想活动独立性、差异性、多变性现象明显,社会各种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既相互碰撞又和谐共生。这时处于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建立最佳时期的大学生们很容易受外在负面因素影响而带来一系列思想、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是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力量,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心理疏导理论应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还需要跨学科,注重人文感染,是具有相当的难度和挑战的事业。做好新时期下的高校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能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此外,心理疏导教育还有助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大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持。

二、心理疏导的要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立足新形势下学生客观社会处境、遵循学生思想活动发展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观点、建议和意见能够充分表达,对正确的观点应充分肯定和鼓励,对不正确的观点应以理服人、积极引导、善于纠正,帮助排除思想消极障碍,树立正确的行为方式。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独特的实用性。

从心理疏导的过程来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教育对象在特殊情境下的特有教育过程。因此,心理疏导要素包含主体、客体和情景三个方面。而主体对客体的心理疏导需要借助中介物,一般为心理疏导的目标和内容。综上,笔者将心理疏导的要素定义为心理疏导主体、客体、目标、内容和情景。主体是指具有目的和意识地从事认识活动的人,心理疏导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文指老师。客体是指认识活动从事者的工作对象,这里指心理疏导的对象,是心理疏导的接受者,心理疏导主体的教育对象,本文指学生。目标,人们行为活动希望达到的结果,这里指心理疏导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心理疏导内容是连接主体和客体的信息纽带,其实质内容需要适应当时的现实需要,对客体的思想、道德、心理、行为等方面进行规范和要求。心理疏导情景,即为到达心理疏导目标,创设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情况,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氛围集文化、心理于一体的人际互动。[1]

因此,高校心理疏导必须采取主动的工作方式,运用各种方法,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帮助学生理清思想障碍,促使其思想观念朝积极方面转变。其次,老师应准确掌握教育目标,并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现实处境,运用会谈技巧,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进行疏导。再次,老师和学生在沟通中应有积极正面互动,双方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绝非老师单方面讲话,这样容易适得其反。第四,心理疏导工程绝非一成不变,因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而思想疏导操作体系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应随边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完善。第五,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性,它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要牢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最后,心理疏导主体和客体均为人,那么我们应以柔性的态度,温和的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心理疏导问题,抓住情感的需求,建立和加深双方的感情,真诚交流,理性沟通。故,在处理高校心理疏导工作时,应秉持主动性、共情性、双向性、动态性、方向性和亲和性。

三、大学生心理特点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转型期,大学生正处于各种思想和观念的交汇漩涡中心,个性化特点鲜明,这有别于中国其他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只有准确认识和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正确心理疏导才能根本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心理发展的矛盾特征

大学生实际的心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不对称,认识能力落后于活动能力,自控能力差。容易出现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矛盾,比如自主与守纪的矛盾、尊重与被尊重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封锁与开放的矛盾、求知与自辨的矛盾、独立与依赖的矛盾。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在大学不同的学习阶段,心理发展出现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刚入学时,由高中填鸭式学习变为自律学习环境、父母主导的生活环境变为独立自主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由校园单一环境变为社会复杂环境……前期形成的各种环境一下被打破,学生的心理障碍就会一触即发。新的平衡、正确的世界观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以及自己的努力适应才能快速构建。随后将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此时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学习竞争激烈、感情世界丰富、可塑性强,各种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接踵而来,这迫切要求在老师的引导下正确决策和合理取舍,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正确塑造人生的价值观。最后将面临就业和升学的选择,这或许是人生的最重大判断,此时的大学生文化程度高社会化程度低、感性认知强理性认知弱、自我认同高人际协调能力低,社会角色会面临新的转变,迷茫、恐惧、兴奋交织成了最为复杂的心情,这个阶段,迫切需要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大学生心理进一步成熟,帮助他们做出决策。

(三)认知风格多样

受知识背景、生活环境、思维方法、主观判断等因素影响,同一事物,不同个体往往会产生较大差异性和特殊性,他们通常体现在对认知的表征和加工两个层面,缺乏理性的理解和判断不能形成客观的科学认识。因此,大学生认知风格多样,容易缺乏对事物理性的判断和客观的认识是又一鲜明特点。

(四)情感特点两极化

大学生生理趋于成熟的同时心理也在发生剧烈变化,受外界环境影响,他们时而壮志凌云时而惆怅满怀,在情感方面带有鲜明的两极性,容易出现盲目狂热、自傲子大、冒险逆反、自卑自弃等失调现象,容易出现过激行为和负面情绪滋长状态,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意志品质矛盾

社会的加剧转型和快速发展迫使大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发展志向,目标明确、积极向上、行为自律性比以往都有显著增强;但并不能排除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恋爱、懒散,意志缺陷,呈现自觉性增强但惰性尚存的现象。同时还存在决策果断但行事草率或优柔寡断;遇难事坚韧性提高但做大事容易虎头蛇尾;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但自制能力偏弱。因此,大学生意志品质培养和训练也是大学阶段应利用心理疏导进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这些都体现了大学生个性鲜明独特、个性区域稳定和完善的明显特征。

四、心理疏导的方法

找准了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还需要结合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才能开展时效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心理疏导方法通常是运用一种或几种方法的集合体,本文主要介绍以下五种方法。

(一)咨询指导法

咨询指导法是运用相关的知识和策略帮助大学生找到心理和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可通过语言、文字、多媒体对其进行的互动式活动,对其心理、思想、行为加以影响,找到摆脱困境的方法、缓解内心的冲突、搭建新的心理平衡,以提高适应环境能力的方法。咨询指导法的核心就是要先“疏”后“导”,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处境和迷惑的机会,老师要耐心倾听,然后结合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心理疏导有针对性地加以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障碍,理清思想杂念。这种疏导方法由于给学生充分表述的机会,不但可以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心理问题,还能给学生发泄牢骚,倾诉不满的机会,找到了问题症结还宣泄了情绪,容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具体操作是,首先需掌握学生的一手资料,对给他的性格、年龄、政治面貌、问题性质和症结根源;其次分析问题实质,确定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再次,结合政治思想教育的人文关怀宗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转变思想行为;最后要不定时的巩固检查改善效果,对积极的方面要进行肯定和发扬,消极方面要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二)说理分析法

说理分析法就是以理服人法。通过政治思想教育理论的知识,深入浅出、正面讲道理、用事实说话、耐心启发,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政治思想教育中之所以要运用说理分析疏导是因为,新时期政治思想工作问题与以往来得更复杂和迅猛,新旧观念冲突剧烈,学生容易滋生迷茫和膨胀的负面情绪;学生的思想发展绝非一日之功,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一定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采取循序渐进耐心梳理的疏导方法;摆事实、讲道理、以情动人有利于促使学生思想上认同,行为上一致。

说理分析时要做到:1、观点明确,言之有理。比如可从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与现实、自然到人文等摆道理,说事实,做到观点明确,道理充分;2、情理交融,以心换心。老师要动性情,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立场,切忌高高在上,虚情假意;3、把握时机,选择恰当时机,谈早了时机不成熟达不到预期目的,谈晚了时过境迁失去意义,只有找准时机,才能产生共鸣,事半功倍;4、选择合适的地点,既要保证谈话的严肃性,又要保护学生的私密性,避免造成轻浮或隐私外泄;5、语言得体、逻辑清晰、表达生动,以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6、注意顺序,谈话前一般要历经引出铺垫、进入实质、收尾总结三个阶段。

(三)生活对话法

生活对话法就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民主政策,创造民主条件,运用对话方式促使学生思想转化的方法。马克思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3]。我们要处理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遭遇到的各种思想的、道德的、价值的问题与困惑。要紧密围绕学生这个主题,运用恰当的对话方式来处理问题。

这种对话方式要秉持双方关系的平等性、行为的自觉性、双方的理解性、轨道双向性、启发疏导性、开放包容性。这种方法地对老师的政治素养要求很高,首先应站在时代的高度,灵活应用马克思主义原则和方法,对学生心理产生的问题进行辩证深入的剖析;其次要在民主的氛围下,双方畅所欲言,适时疏导;再次,要人性化处理学生关系,老师切忌以势压人、居高临下,既要确保尊重又不失原则;最后,对热点、敏感问题具有旗帜鲜明的时代正义感。总之,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平等性与主导型的结合、及时性与经常性的结合、坦诚与保密的结合。形式上可为,谈心式对话、讨论式对话、演讲式对话等。力求感情真挚,论述精辟。

(四)精神渗透法

精神渗透法就是在民治、平等、隐蔽、愉悦的基础上,借助各种载体,采用多种方法和策略,去感染、熏陶学生直觉接受社会赋予的政治观点和正确的人生观,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方法。良好的情感渗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疏导显得十分重要。在疏导过程中,要创造和谐愉悦的气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师生双方一旦建立起平等、亲密的信任关系,便会是学生更主动的接受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这种疏导方法,弥漫性强,不受时空限制,只要将事先设置好的意向植入生活中的某种载体,就会无形的在学生心中发挥心理疏导作用;自然性优,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直接体现;潜隐性高,由学生无意识的,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主动接受教育,可有效避免逆反情绪;渐进性长,因为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且事物的发展也有自然的周期,显然这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方法。

(五)情感感化法

情感感化法,要求老师以真挚的感情去感动人、影响人、造化人。这源于人本身就有感情的需求,都需要得到别人真挚的感情,同时也希望自己的感情能够得到别人正面的反馈。作为政治思想工作者的老师,应抓住当下学生的种种情感需求,用真情实感去疏导,讲的话在理,学生就愿意听,也听得进。温和而善意的感染就会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戒备心理和逆反心理,从而达到解决思想问题的目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对感化的概括。具体操作应注意:1、情与境的结合。就是老师在热情关怀、鼓励学生的同时,还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才能使学生在情与境融为一体下形成巨大合力,充分发挥疏导作用;2、真情感化。老师要想关心自己的家人一样去照顾、爱护学生、坚定他们的信念,振作他们的精神,重振学习和生活的信心;3、激情感染。真人真事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忠心、百折不挠勇敢向前的生活态度;4、理解关注,对学生因外界负面事件造成消极情绪,要加深理解、高度重视,体谅他们的困境,并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和改善;5、情理交融,“情”——用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理”——辅以国家当下党政方针政策,使得情通则理达,理达则情固。

五、心理疏导的应用

用心理疏导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工作是对传统教育方法的突破和创新。作为一种新的方法,现阶段它肯定具有相当的实用性和部分局限性。在心理疏导过程中需要弄清其适用范围和应用原则。

心理疏导适用于个人和群体思想疏导,也就是以个体或群体为疏导对象,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消极的态度、错误的观点、落后的思想;心理疏导也适用于常态问题的心理疏导和非常态问题的心理疏导,常态问题即学生学习、生活上遇到的观念问题、价值取向问题、行为判别问题等,非常态问题一般指自然灾害、社会矛盾引起的突发问题;心理疏导还适用于危机发生现场的心理疏导和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疏导,危机发生现场的心理疏导即重大生活事件突发,生活中的心理疏导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思想认识问题。

在心理疏导时,老师要善观察,勤思考。工作中要遵循平等民主、真诚一致、同感理解、尊重差异、双向互动、科学引导的原则。

心理疏导工作要做到有条不紊地开展。首先,调查问题。认识问题的源头,弄清学生思想问题的本质;其次,疏泄情绪。以学生倾诉为主要工作内容,鼓励其宣泄压抑已久的情绪,摆脱心理与思想的包袱;再次,化解矛盾。师生双方共同感受、分析、讨论、研究解决方案,从而化解心理的症结;然后,引导启迪。学生在老师的启迪下发挥自生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并改正自己思想的错误;最后,反思调整。通过以上四个步骤,大体上完成了基于政治思想教育的心理疏导工作,但为了进一步提高疏导效果,老师还应对学生心理疏导结果进行在评估,使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无限靠近预设目标。

六、结语

基于政治思想教育的心理疏导模式于方法研究,是为了更好的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终使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中发挥积极而独特的作用。本文对大学生现实心理特点的分析,制定了以爱护人、关心人、体贴人为基本宗旨的心理疏导方法;其次,思想政治工作更贴近学生的意愿和需求,他们不仅更容易理解和拥护这项工作,还使其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提高了工作质量;最后,本研究拓宽了思想工作新的视野、丰富了思想工作新的内涵、适应了新形势下心理疏导发展需要。

猜你喜欢

政治心理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心理感受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