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视域下边疆民族地区非政府组织发展研究
2019-12-21樊静静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文/樊静静,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1 非政府组织的概念简述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简称NGO),主要强调的就是它无偿为民众服务、自愿服务、自己管理自己规划的主要特点。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非政府组织在我国民族地区所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它所关注到的都是民族地区的残疾人士、孤寡人群、贫困人口等,同时也将工作重心放在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社会公益事业上面。非政府组织的治理能力已经有目共睹,在九寨沟地震事件当中,非政府组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以其无私奉献的爱心和对弱小群体的救助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扬。非政府组织用它们的行动表明了自愿为民众服务的决心,对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以及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 民族地区非政府组织发展存在问题
2.1 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存在感比较弱
古语说“得民心者的天下”,民众的认同感会提升它们的存在感,会不断坚定它们为人民努力服务的决心。多数关注到非政府组织都在通过媒体报道,从电视荧屏里去了解,在其他时间当中它们的社会存在感几乎很小。究其原因,民族地区非政府组织的规模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另一个就是虽然民族地区社会事务种类繁多,但是它们所能够帮政府承担的职能毕竟有限,它们所关注到的群体通常来说也是民族地区当中的特殊群体,导致它们出现在我国广大民众的视野当中出现的频率较少。
2.2 非政府组织的管理规范化不足
民族地区这些年的非政府组织数量也增加了很多,但是,其中仍有许多没有达到准入门槛,并未经过合法化的申请注册,因此它们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属于“不合格化”的。这样的机构不仅削减了民众对非政府组织的认可度,同时也对非政府组织的名声造成不利影响。这类不规范的组织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也会造成服务职能的缺陷,在发展过程中阻碍了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壮大,也增加了政府的管理难度。
2.3 非政府组织的问责路径不明晰
中国的民主政治是区别于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西方当前的问责路径不能够解决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实际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我国要走的是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特殊道路”。在中国具体实践发展当中,非政府组织对政府组织负责、对政府组织的依赖度过高、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过度问责以及民众的社会认可度过低现象突出。
3 民族地区非政府组织发展建议
3.1 政府组织应对非政府组织加以引导
政府组织的发展较为完备,对资源掌握程度高,政府部门对其进行财政拨款的资助,以及一些优惠项目的引导,都可以为其发展注入活力。同时,政府部门也可以出面对民族地区的非政府组织的存在加以宣传,并设置一些优惠政策激发民众的积极参与程度,这样会更有利于非政府了解当地文化并有效地开展组织工作,政府也可以放心的将一些事务交由非政府部门来做。这样不仅提升了政府的办事质量,同时也可以促进民族地区非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提高,增加它的社会存在感。
3.2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的完善将提高民族地区的非政府组织机构准入门槛,减少不合格机构的存在,使非政府组织合法、健全。法律制度的完善,使得非政府组织办理事务有法可依,同时,也警醒它们不做违法之事,否则,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法律制度的健全不仅是一种保障,也是它们从事公共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有利于政府部门对它们的管理,对二者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完善非政府组织的问责路径,可以在制度环境方面予以保障。
3.3 加强非政府组织自身能力提高
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多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类服务主体在竞争之下不断提升自身服务,从而使民众受益。时代在进步发展,民族地区的非政府组织要想永葆生机,必须不断创新自身,保持时代先进性。时下是被信息化科技化所围绕的生活,特别是民族地区,知识人才紧缺,信息发展程度相对落后,此时非政府组织要学会利用科学技术发展信息资源,广泛吸收各类人才,并不断完善自身的各项制度和发展目标,紧跟时代方向,紧握时代需求,这样才不会被发展着的时代所淘汰。
4 结语
社会在进步发展,民族地区公共事务管理的复杂性和艰难性,更加需要吸收这些新的血液来发展经济、管理日常事务,这已经成为民族地区公共事务管理迈向良好发展趋势的重要构成。国家治理的目标是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政治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日益完善、社会民主化程度愈来愈高的今天,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当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相伴随,与政府组织服务目标相一致,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相吻合,这种多元化的管理主体将成为民族地区公共事务管理的新亮点,不断推动着民族地区各项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为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不断贡献自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