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的外科处理
2019-12-21陈祥锦朱有志
陈祥锦, 朱有志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福建 350005)
20世纪70年代,Rubens等[1]开启了乳腺癌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NAT)的尝试,即在乳腺癌手术前开始化疗,旨在使肿瘤降期,使不可手术的肿瘤变成可手术的。随后,NAT扩展到可手术乳腺癌,提高保乳手术的比例。从NAT可获得药物体内敏感性信息,指导后续治疗。NAT后获得病理完全缓解 (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的病人,具有更优的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对于 NAT 后未达到pCR的病人,CREATE-X[2]和KATHERINE[3]临床试验发现,可通过后续强化卡培他滨或T-DM1治疗来改善预后。鉴于乳腺癌NAT治疗的不断进展和适应人群的改变,如何更好规范NAT后的外科手术治疗,显得极其重要。
NAT病人手术时机选择
对于初始为可手术的乳腺癌,NAT后的手术时机应根据治疗反应、不良反应以及分子分型综合进行决策。
NSABP B-18[4]和B-27[5]临床试验均发现,对于早期可手术的乳腺癌,使用相同化疗方案,NAT还是辅助化疗并不影响预后。这提示对于早期乳腺癌病人,在NAT的基础上,延迟手术时间并不影响预后。故对NAT有效的早期乳腺癌病人,推荐在完成全部NAT疗程后进行手术。CTNeoBC(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协作试验)荟萃分析表明,NAT后pCR改善生存,有预测意义,定义为ypT0/isypN0[6]。乳腺癌NAT可筛选化疗敏感的人群;但对于化疗不敏感的人群,特别是疾病进展的病人,可能丧失手术时机。故NAT期间,需密切观察反应情况,对于反应差的病人,尽早更换为有效新辅助治疗方案或手术。
GeparTrio研究[7]提示,对于 2疗程TAC(多西他赛+多柔比星+环磷酰胺)治疗无反应的病人,继续TAC治疗或更换为NX(长春瑞滨+卡培他滨)治疗,两组具有相似的超声检查肿瘤缩小比例(50.5%和51.2%)。故对于化疗药物不敏感的病人,可尝试改用另一种辅助化疗方案,但效果有限。实验研究提示,对于效果欠佳的病人,NAT可能增加肿瘤转移的风险。Keklikoglou等[8]的研究发现,紫杉和蒽环类药物诱发肿瘤衍生的细胞外囊泡分泌,增强其转移能力,促进癌细胞远处播散和生长。Karagiannis等[9]通过对PyMT小鼠模型和病人来源的异种移植物的固定组织和活体内成像,发现化疗可增加肿瘤转移微环境位点和MENA亚型表达的密度和活性,并促进远处转移。其在体内得到验证,提示化疗可增加肿瘤远处转移的风险,但需更多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笔者认为,NAT治疗期间,每个疗程都需进行1次体检,且每2个疗程行超声检查,及时监测治疗反应。对于可手术乳腺癌疾病稳定或进展的病人,根据不同分子分型进行以下处理。Luminal型对化疗敏感性低,推荐尽早手术治疗。三阴型乳腺癌部分病人化疗初始耐药,也推荐尽早手术治疗。HER2阳性病人,如初始NAT未包含靶向HER2药物,则推荐后续更改为化疗联合抗HER2靶向治疗;如初始已使用包含抗HER2的NAT方案,则推荐直接进行手术治疗。
NAT后保乳治疗
早期乳腺癌NAT可增加保乳的比例,但对于初始需行乳房切除而NAT后接受保乳的病人,存在较高的局部复发率[10]。如何在NAT后,选择合适的病人接受保乳手术,降低复发率,这是外科医师经常思考的问题。
临床上的保乳决策常面临两类人群。一类是NAT前即可保乳的病人;另一类是有保乳意愿,但因肿瘤过大暂时无法行保乳的病人。对于初始即可保乳的病人,是否优选NAT治疗?NSABP B-18发现,临床肿瘤最大径<3.0 cm的病人,NAT组同侧乳房内复发率为11.6%,高于辅助治疗组的6.6%;但≥3.0 cm的病人,NAT与辅助治疗组同侧乳房内复发率分别为8.3%和10.1%。虽然P值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但至少说明,NAT在局部控制率上并不具有优势,对于初始即可保乳的病人推荐尽早行手术治疗。初始因肿瘤过大而不能保乳的病人,则可推荐NAT治疗,多学科团队配合,在NAT后进行综合评估,决定其是否适合保乳治疗,尽可能降低局部复发率。
NAT治疗后乳腺肿瘤退缩有两种模式,一是向心性退缩,另一种是筛状退缩[11]。目前NAT治疗前、后的评估方法包括超声、乳腺X线摄影及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较便捷,但准确性不如MRI检查,而乳腺X线摄影检查较少应用于疗效监测。Straver等[12]研究发现,208例接受NAT乳腺癌病人中,MRI对残余病变的检出率为76%,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和44%。Marinovich等[13]对44项研究(共2 050例乳腺癌病人)的荟萃分析发现,MRI检查预测残留病灶和pCR的AUC(area under curve,ROC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88和0.83。故临床上,可基于NAT前后MRI的影像,综合评估肿瘤大小、退缩方式以及治疗反应,判别为向心性退缩或筛状退缩,从而为保乳手术提供帮助。
对于NAT后保乳手术的范围一直存在争议。按原有肿瘤范围切除,不能保证乳房的良好外观,亦失去NAT的价值。但按肿瘤退缩后的范围切除,可能会造成切缘不充分,增加局部复发概率。Mamounas等[14]对NSABP B18和B27研究病人进行联合分析发现,<50岁、NAT前临床淋巴结阳性、NAT后病理淋巴结状态和治疗反应是NAT后保乳病人局部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2018年,早期乳腺癌协作组(EBCTCG)的荟萃分析共 4 756例乳腺癌保乳病人。中位随访9年发现,NAT组比辅助治疗组的局部复发率高(21.4%比15.9%,P=0.000 1)。故对于NAT后行保乳手术的病人,需精确的肿瘤定位、详细的病理评估和有效的放射治疗[10],从而降低NAT后保乳病人的局部复发率。在如何准确定位上,除NAT前的皮肤标记和体格检查外,标记夹的应用则更直观、可靠。1999年,Dash等[15]首次报道组织标记夹在29例乳腺癌NAT病人病灶定位的价值。之后Oh等[16]进一步扩大例数,共入组373例NAT病人,其中145例在NAT前放置标记夹,5年无局部复发率为98.6%,高于未放置标记夹病人的91.7%。故笔者认为,有效的NAT可提高保乳的机会;在NAT后,需多学科协作,精准术前定位和术中切除,从而降低局部复发。
NAT病人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思考
NAT可使乳腺癌腋窝淋巴结降期,使部分淋巴结阳性病人NAT后,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从而免除腋窝淋巴结清扫。对于SLNB的时机,是在NAT前还是NAT后,一直存在争议。荟萃分析显示,对于临床淋巴结阴性的病人,新辅助治疗后行SLNB,其检出率为95%左右,假阴性率<10%,与未接受NAT的早期乳腺癌病人相似[17]。但对于临床淋巴结阳性病人,SENTINA临床研究显示,NAT后再行SLNB,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仅为80.1%,假阴性率为14.2%[18]。ACOSOG Z1071临床研究也证实,对于临床淋巴结转移的病人,NAT后行SLNB,其假阴性率为12.6%,高于早期乳腺癌既往报道的10%界定值[19]。之后ACOSOG Z1071进一步分析发现,当前哨淋巴结≥3枚或采用亚甲蓝和放射性核素双重示踪剂时,可进一步降低SLNB的假阴性率,分别为9.1%和10.8%。因此,对于临床淋巴结阴性的病人,可在NAT后行SLNB。对于临床淋巴结阳性的病人,经NAT后转化为cN0期,在缺乏有效的手段降低其假阴性率时,应首选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综上所述,乳腺癌NAT后外科治疗存在较多争议。如何合理和规范外科治疗需进一步探讨,包括NAT后何时手术,如何降低NAT后保乳病人的局部复发率和SLNB的假阴性率。对于接受NAT的病人,需在多学科团队配合下,在NAT过程中进行精准病灶定位、合理方案的选择以及NAT后合适的外科治疗,从而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