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
2019-12-21张亦驰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文/张亦驰,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1 背景、现状、及与国外进行的对比
大学生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其体质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发展和民族的盛衰。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是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之一,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是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教育理念中,学校重文化轻体育,忽视学生课内外的体育锻炼,因此,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在严重下降。而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课内外体育锻炼更加被忽视。因此,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更需要加强重视。本课题立足于大学生的角度,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
2 前期准备及调研过程
我们以江苏大学在校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的实践调研为基础,立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定义,搜集学校对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政策的现实案例,结合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背景,在对目前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展开研究:
(1)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概况。本项目研究首先以近十年来江苏大学在校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为基础,探讨分析其中反映的主要问题。
(2)导致体质健康问题的多方面原因。在分析基本状况的基础上本项目继而研究产生此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学校政策及其重视程度、社会氛围和风气、个人意愿和重视程度等方面,项目研究从这三方面原因入手,结合信息化社会背景,横向对比各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方法,找到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案。
(3)对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建议。最后,课题通过考察江苏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现状,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从学校、社会、个人三个角度出发,结合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借鉴各学校对于体质健康的提高方面的做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建议。
3 调研结果
3.1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概况
江苏大学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2012年江苏大学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合格率高于《标准》及格率85%的要求;平均成绩接近《标准》良好等级分75 分;测试的优秀率低于江苏省要求的4%以上标准;测试成绩不及格率为9.39%,男生不及格人数远高于女生;年级之间不及格率差异比较明显,大一、大四学生不及格率相对较高;从各年级来看,耐力素质不及格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大四,且男生不及格率明显高于女生;超过一半的学生立定跳远成绩集中在及格等级,大一、大四年级学生的不及格率最高,且良好率和优秀率明显低于其它各年级。
3.2 导致体质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据了解,许多大学生的饮食很不规律,有挑食、偏食的习惯。有数据显示,江苏大学在校大学生不吃早餐的约占三成,尤其以男大学生居多。该专家表示,如果长期不吃早餐容易引起胆囊炎、消化性系统疾病,还会导致人体的抵抗力下降。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认为,目前大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指标都在下降,由于生活不规律,睡得少、动得少,直接导致他们的体质不达标。“现在大学生承受运动能力很差,许多学生都把课外时间献给电脑,甚至沉迷于网络。”
3.3 对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建议
首先,从学校层次来说。
(1)加大身体素质练习在软学时间上的比例
以我校来说,体育课为每周次,而且只有大学一二年级开展体育课程,三四年级没有体育课程,在一二年级的体育课程中,一年级大基础的体育素质锻炼,年级为按兴规选择体育项目进行训练,在二年级的课程中身体素质练习相对较少,因此可以延长体育课程的学年时间,延长至大学二年级,而且加大身体素质练习在教学时间上的比例。
(2)多开展趣味性的体育竞技类的比赛
学校应该鼓励开展体育竞技类的比赛,增强同学凝聚力,培养活力,强身健体,而体育竞技多枯燥芳累,应该载强比赛的趣味性,打破原来单一的跑步、跳远、践高等传统项目,加入如老汉推车,三人两脚等普及性高,趣味性强,参与度高的项目比赛活动。
其次,从学生个人来说。
(1)保持合理的饮食,养成健康的生活作息规律大学生进入大学以来,心智年龄各方面趋于成默,由于距离家较远,受到父母的管制和约束较少,大学的管理模式也不像中学时代的严格和苛刻,不少学生喜欢喝酒吸烟,饮食不规律,熬夜打游戏,上网,唱歌等,不合理的作息习惯和规律对于身体体贡的危害较大,我们学生自己要自觉养成合理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早睡早起生活作息规律。
(2)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加户外运动
由于现在交通通讯工具的发达,大学校园里出现了大量的宅男宅女,他们吃饭叫外卖,有些外卖甚至可以送到建空宿舍里,购物靠淘宝,终日呆在屋内不进行运动与追炼,导致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有压物的气质和活力,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加强体育很炼,如每天跑步,和同伴打球,爬山踏青等户外活动,提高白身身体素质。
4 结语
体育生活化已成为我国国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诉求之一,我国要形成体育生活化的理想社会环境、进而实现国民较高的生活质量,急需改变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群体不爱运动的习惯。要倡导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最重要的要激发学生内在的需求,同时,指导学生如何科学使用休闲时间,促进他们主动参与体育运动,让运动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