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探究
2019-12-20王丽萍
王丽萍
摘 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1 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大学校园是个多种文化磨砺碰撞的地带,多元的价值观在这里得到延伸或方向性的改变,大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远大于以前,而且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国家人才的培养,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适应环境困难。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不同的人生阶段,面对不同的环境,都存在着生活适应的问题。大学生面对着从中学到大学、从大学到社会两个主要环境的转变,存在着依附型生活方式与独立生活方式的矛盾。因此,生活适应问题更具有普遍性。
第二、学习成绩压力。据报道,我国新生感觉失调发生率达65%-70%,其中列为第一位的是学习适应性障碍,这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学习效率。中学时代以考大学为目标,当这个目标实现之后很多学生便出现绷紧的皮条突然松了,产生无求知欲、无成就感、无学习兴趣等现象,进而导致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都出现了重大问题,成绩的下降则让学生自信心不在,由此生活状态也越来越消极。
第三、人际关系障碍。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第四、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严重的还会产生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神经质问题。
2 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2.1 主观原因分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心理问题的产生究其根本就是人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种需求可以是任何层次的需求,而且需求层次的缺失与心理问题的产生成反比,即越低层次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产生的心理问题则是越高层次的。大学生群体本身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值都比较高,但是现实的残酷往往让他们产生更大的落差,继而在心理长期不平衡的情況下,对外界的耐受力会越来越弱,在遇到一些挫折的时候不能及时化解心中的苦闷和压力,从而越来越敏感,为心理问题的产生提供了温床,这是重要的内在原因。
2.2 客观原因分析
首先,原生家庭的影响。心理学认为儿童生长到6岁的时候,人格基本定型,不管这个定型的人格是健全的还是有缺陷的,而这种缺陷往往伴随他一生的成长,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台湾著名作家张德芬,曾饱受抑郁症困扰,后来康复之后开始写作,著有《遇见未知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等,她主张,童年时期缺乏家庭关爱的人,由于安全感的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成长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的几率要大得多,而学校中常见的“问题学生”的往往背后,往往也存在一个“问题家庭”。
其次,其他因素的影响。首先,大学生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都发生了变化。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其次,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于很多独生子女还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再者,人际关系更加复杂。踏入大学校园,周围的人来自五湖四海,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会产生孤独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3 大学生心理问题措施分析
3.1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3.2 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采用“心理普测”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4 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3.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需要长久关注的问题,在大学的校园里,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大家的共同关心和爱护,需要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设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于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高校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伟大“中国梦”培养积极的青春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梁书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分析与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
[2]刘晓敏.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